觀看《長安十二時辰》的觀后感精選范文5篇

景清221147 分享 時間:

  《長安十二時辰》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它講述的上元節(jié)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關于觀看《長安十二時辰》的影評以及觀后感,小編收集并整理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1】

  《長安十二時辰》終于開播了。

  作為承載著極大期待的電視劇,又有大勢正佳的雷佳音和頂級流量的易烊千璽主演,甫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從雷佳音不是獨眼氣質不夠硬漢,到易烊千璽是否能演出李必的腹黑堅定,質疑的討論聲音不絕于耳。

  但你確然在開播的第一刻,就可以肯定的說,2019最好的古裝劇制作,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

  入目的就是天保三年的上元節(jié)。長鏡頭從一屋開始逐漸延展開來到一坊再到一城,全景式的展現(xiàn)了長安城的瑰麗和壯闊。陽光灑在長安帶著融融的暖意,街邊剛出爐的燒餅,迎風招展的鯉魚旗,嚴格把守出入有序的城門,絡繹不絕的商旅行人,幾乎每一個角落都在展現(xiàn)長安的欣欣向榮和蓬勃生機——「百姓安居樂業(yè),君王勤政愛民。」

  節(jié)慶的氣氛消弭不散,然而并沒有停留在歡樂的情緒當中。電視劇把沖突直接提前,畫風一轉,死囚張小敬就出現(xiàn)在眼前。

  昭昭白日,這個來自最底層,有今天沒明天的死囚犯,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簡單幾句介紹了他的身份之后,九年不良帥的本事通過對環(huán)境的判斷立刻躍然而出。

  通過左右的景觀樓判定出是景龍觀舊址殘垣看起來并不難辦,但一句“輿圖上都不曾標注,是太子的私地”點名了兩重,一是他的確對長安了如指掌,二是找他辦事的人身份尊貴是太子一黨。

  并不是一個復雜的故事,李必對張小敬提出的要求非常直接:抓住狼衛(wèi)中逃竄的狼首曹破延,時間為24小時。做得到,活;做不到,回去繼續(xù)當死囚。

  用一部劇的時間僅講述24小時,很多人的關注點都曾在劇集長度上,但令人驚喜的是,從目前看來,不僅沒有一點讓人拖沓的感覺,反而步步緊逼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長安一案里折射出來的是看起來平靜下的暗流涌動。

  張小敬和李必,擔當?shù)木褪钦乳L安百姓,甚至天下百姓的責任。

  曹盾在拍攝這部戲的時候顯然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唐文化,很多地方都能讓人會心一笑,恨不得跟隨他去游覽一遭,各個細節(jié)和彩蛋的質感非常棒。

  長安共有108坊,都城以朱雀街作為分割線,為東市和西市,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近似于一個圍棋盤。

  劇中在復原長安建制的時候,也復刻了這種有序的格局,再加上生動且活靈活現(xiàn)的群演,喧鬧的繁華大都市赫然呈現(xiàn)在眼前。

  GIF

  這樣的城市結構還有利于迅速傳遞信號,互通消息。劇中李必和張小敬,一個在靖安司內落子布局起到協(xié)調各方的總控職責,一個則在街坊內穿梭不停游走騰挪追蹤狼衛(wèi)蹤跡。兩個人溝通的方式就是通過望樓,比車馬書信都要快上太多。

  GIF

  密集的人口不僅讓找到曹破延顯得更為艱難,需要更多來自邊角的信息,同樣也給了狼衛(wèi)機會來實行火戰(zhàn),在密集的街坊里進行火攻,在這滿街紙扎燈籠的催化下,僅點燃一處就足以蔓延全城。

  隨著案情的推進,各方大小角色也被卷入到拯救長安的行動中來,群像刻畫入木三分。

  靖安司原本的人手徐賓姚汝能等不用提。

  張小敬的各個暗樁隨之浮出水面,為得消息甘愿冒死。

  龜奴出身的地下城城主手眼通天把握各方消息的來源。

  甚至勾欄中的女子也是他多年的故人知交。

  坊稱狠辣毒絕,殺人無數(shù)的“五尊閻羅”張小敬的性格也更加完整,看起來兇神惡煞凌厲的不良帥,骨子里其實是一個妥妥的仗義有情的老大哥。

  想得通就可以忍下去,能讓這么多暗樁誓死效力靠的是他們的“崇敬”。

  雷佳音演的張小敬和他此前的角色大多數(shù)不盡相同,眼神乍亮泛著精光時,是張小敬該有的樣子。同時,他自有他的圓滑氣質令人信服,這則是張小敬的風骨,唯有此人,才將天下百姓的安危擔在己肩。

  “不講規(guī)矩”的人其實最重道義和原則。

  李必和他麾下的靖安司代表的是中堅年輕人力量。李必為了扶持太子甚至放棄潛心修道,誠然有太子的知遇之恩,更多的則是自己執(zhí)宰相之位的理想。

  在何監(jiān)老師的教導之下,李必是向往當年真正的“盛世”的,他想做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幕僚一個能臣,而是封侯拜相這個時代的英雄。靖安司承載的是長安的希望,正是有了這么一群還心懷熱血的人,長安才依舊是長安。

  他要當?shù)?,是那個修補屋脊的人,哪怕九死仍無悔。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群像劇,除了張小敬和李必,目前出場的其他人也都各有千秋各司其責。有趣的是關于女性的塑造,每一個都各有各的精妙和獨特。

  沒有攀附男人的莬絲花,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女人,這也正應和了唐文化里“兼容并包”的思想,是實打實的大格局了。

  在當下的古裝市場上,很難看到一部古裝劇從導演,編劇,演員,美術各方面都維持在一個行業(yè)內的頂尖水準,看的時候有一種恍惚間看電影的錯覺。很希望能有更多類似的劇目出現(xiàn),國產劇的本領,遠不止于此。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2】

  元月十四日的上午,長安的紀年剛剛從「年」改為「載」,現(xiàn)在是三載,這是一片太平景象。長安城里的人們從各個坊里走出來,他們有的是達官貴人,有的是黎民百姓,他們有的去了東市和西市,有的去了京兆府和靖安司。

  土路上,有一批身著鐵甲冑的士卒走來走去,臉上焦急。不遠處的百姓們歡天喜地,準備迎接晚上的上元節(jié)。百姓們絲毫不知,長安可能會發(fā)生什么。

  鐵甲胄們知道。鐵甲胄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守護著長安,守護長安的存在和長安的百姓。

  鐵甲胄們要能穿越長安城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長安城很大,大家又都是步行,這本就比較費力,但他們還必須穿戴盔甲以保護自己,于是就更辛苦了。

  以往電視劇里是不會考慮這么細節(jié)的問題的,但《長安十二時辰》著眼點既然分別是長安和十二時辰,那就意味著它需要嚴格按照唐長安城來布局(盡管觀眾并不需要記住唐長安城的坊市分布),于是盔甲問題也被要求考慮在內了。

  唐甲胄可以參考的文物很少,雖然考古挖掘后墓里的壁畫、寺廟里的造像等等都有相關圖樣,但是又要考慮到日常使用中的靈活性,電視劇就必須在考究和改編中謀求平衡。

  事實上,很多朋友在看到《長安十二時辰》里為盔甲這個小細節(jié)而呈現(xiàn)出的誠意時,就已經很欣喜了,金屬質感的甲胄,古樸厚重的肅穆,而且不僅僅是主要武將,還包括所有的普通士兵。雖然很多觀眾不見得能清楚知道各種形制的鎧甲的來源,但一眼望去便能迅速感受到自己身處長安三載的元月十四日。

  這樣的鎧甲不僅僅蘊藏著靈活和還原,在它的背后還有一個很少有人意識到的問題,那個問題同樣指向兩個字:長安。

  不過那時還是漢長安。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向西進發(fā),年輕人帶著使命行走了十三年終于回來了這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出發(fā)地,長安。這個年輕人叫張騫。

  當漢長安城已經消失不見近千年后,在漢長安城東南一段距離處,隋大興城被建造起來,又過了幾十年,李淵將隋大興城作為新帝國唐的首都,并改稱為長安城。

  張騫帶回給長安的,不僅僅是月氏的只言片語,還有長安以西近千年的交流。

  唐甲胄的存在,本身就受到了中亞美學犍陀羅藝術的影響。當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和希臘的痕跡在唐也越發(fā)明顯。

  長安有著大量的這些痕跡。

  讓我們把時空先拉回到五十年前,1970年的一個深夜,西安城南何家村挖掘出一千多件文物,從西漢到唐中期的器物應有盡有,何家村是當年長安城興化坊所在地。五十年來,學界為遺寶是誰埋在此地這個問題爭論不休,后來齊東方老師說服了絕大多數(shù)人,把結論指向了尚書租庸使劉震,但總歸是有一些疑點的。

  何家村遺寶不見于史料,這給考古工作加大了難度,卻給藝術建構貢獻了極大空間。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里也構建了一個原因,這在馬伯庸原著里是沒有的,但是在電視劇里,可以作為整部劇的大背景之一,有考古挖掘作為支撐,既扎實又讓觀眾感到驚喜。

  對一些觀眾來說,這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對一些觀眾來說,不知道這個背景也無傷大雅。

  就像很多人也不需要知道主角張小敬和他的小跟班姚汝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張小敬這個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名字其實出自華陰縣尉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跡》,那本書里記載說:「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尸?!?/p>

  張小敬殺死了楊國忠,推動了歷史。

  張小敬是什么?

  張小敬為什么要殺死楊國忠?

  這一切與我們的故事毫不相干,卻又息息相關。他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只是一個比普通人稍微不那么普通的人。

  張小敬是見過廢墟的人。只有見過廢墟的人才知道廢墟上的那一座座高樓是多么可貴。

  張小敬不是天然對這一切就認同的,萬年不良帥,能做這個位置,他必須復雜、堅韌、殘忍,卻又善良。

  第六集里,他可以為了從葛老口中獲取重要情報而拿自己埋下的暗樁小乙與葛老進行交換。第七集里,他看到哭喊著要殉情的一對男女,給那個口口聲聲說要尋死的秦郎說著長安的陽光多好啊,西市十字街老馬家的那份水盆羊肉多香啊,然后秦郎就立馬不想死了。

  很多影視作品有戲劇但是忽略了歷史,放眼望去比比皆是;極少數(shù)影視作品極重視歷史而舍棄了戲劇,比如《貞觀之治》?!堕L安十二時辰》有戲劇也有歷史,盡管它在某些地方還有一點瑕疵,比如第一集主人公的主動性較弱、沒有事件激發(fā),比如為了一些艱澀的臺詞而忽略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差異,但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我想說的是,我很感謝這部劇。雖然它沒有那么完美,但它給了很多可能性,把歷史盡可能和戲劇結合起來的可能性。

  張小敬在地下世界的這段戲是全劇高潮之一。人在絕境中表現(xiàn)出的性格是最明顯的,所以他敢殺了小乙,所以他知道讓那個想死的男人看到陽光,那個男人就會舍下一切。張小敬這樣一個沒有規(guī)矩的人,性格就此展現(xiàn)。張小敬只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他善良。

  張小敬和葛老是不一樣的。

  地下世界的主人,葛老,是昆侖奴。幾百年來,張騫帶回給長安的,不只有交流,還有販賣。

  《舊唐書·南蠻傳》記載:「在林邑以南,皆卷發(fā)黑身,通號昆侖?!刮覀儸F(xiàn)如今看到了大量出土的黑人傭,就是昆侖奴在長安存在過的證據(jù),彩繪黑人立俑八十年代出土于郭村唐墓,是其中最出名的之一。

  可能來自大食國,也不排除就是從非洲地區(qū)直接過來的奇人??傊雠?,一直在長安的角落,他們不屬于長安,卻在長安生根發(fā)芽,所以他們對長安其實沒有感情。

  尤其是葛老,自己掌握著地下世界,那么在他眼中,只有交易。

  張小敬不一樣。張小敬是長安人,也許他曾經天然就認同過長安的存在,但是在舊歷十三年的那場戰(zhàn)爭中,他放棄了很多,也看透了很多。

  關于這件事,劇中專門加了一筆,看似無用,卻和史料能夠得上。

  《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十一月丙戌,至兗州岱宗頓。丁亥,致齋于行宮。己丑,日南至,備法駕登山,仗衛(wèi)羅列岳下百余里。詔行從留于谷口,上與宰臣、禮官升山。庚寅,祀昊天上帝于上壇,有司祀五帝百神于下壇。禮畢,藏玉冊于封祀壇之石,然后燔柴。燎發(fā),群臣稱萬歲,傳呼自山頂至岳下,震動山谷?!?/p>

  《舊唐書·張說傳》記載:「及將東封,授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左丞相兼侍中,蓋勒成岱宗,以明宰相佐成王化也?!?/p>

  歷史上的張說,也因此而開始走上下坡路,所以張小敬的背景究竟和這件事還有多大關系,這是可以做戲的地方。

  在戰(zhàn)爭中,張小敬還能留下什么呢?他解構了幾乎一切,但其實他總有沒有解構掉的東西。所以面對電車難題,是救一長安的百姓,還是保護一個小乙,張小敬不會猶豫。

  張小敬沒有解構掉人本身。

  張小敬會為了長安犧牲小乙。

  張小敬是認同長安的,因為長安有龍武軍,有右驍衛(wèi)軍,有靖安司,有自上而下的一整套機制,這些機制可以保護像張小敬甚至比張小敬更弱小的人。

  所以張小敬認同長安,他的這種認同和李必的認同是不一樣的。

  李必跟張小敬說了自己的詩,浩浩蕩蕩,宏大敘事。張小敬回了三個字,聽不懂。

  李必說,我要做宰相。張小敬沒有理他,自己離開。

  最后,李必對張小敬說,再做一天不良帥,便再守護一天長安百姓。張小敬同意了,去幫李必辦事。

  李必是天然就認同長安的。

  李必出身貴胄,自有唐起他家就是貴族,他不需要去思考自己為什么會認同長安,他也不需要有張小敬那樣的共情心。他也許冷漠,但他絕不無恥,他的認同來自他祖輩的榮耀,他對長安的認同讓他更加高貴。

  李必是高貴的,所以他掌握著靖安司,他可以讓張小敬和姚汝能為己所用,他可以在史書上留下五千字,而姚汝能和張小敬只能留下一句話。

  靖安司是什么?歷史上不存在的,但馬伯庸設計了它,目的就是為了十二時辰。

  長安城很大的,出了承天門一直從北走到南都要半天,更何況故事要穿梭整個長安城。

  很多劇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總是默認消息的傳遞是可以以秒計的,但是既然精確了十二時辰,又明確考慮了長安城,那么對于這個問題,要么是用來打時間差做戲,要么是想辦法解決之。

  一方面是李必坐守靖安司,一方面是張小敬在長安城內查案,互相如何傳遞消息?

  望樓。

  這樣東西是馬伯庸的虛構,但在古代并非不可實現(xiàn)的,他仿照摩斯電碼在長安城設計了幾座望樓,樓上的士卒們會打旗語,靠著旗語可以給臨近的望樓傳遞信息,這樣幾個來回,現(xiàn)場的人和靖安司的李必之間就能迅速達成溝通。

  傳播速率是一個極大的難題。誕生于使用竹簡的年代和使用紙張的年代的人們,他們的想法、行為就截然不同。歷史走到了故事發(fā)生的時候,人們已經習慣了紙張的廣泛使用,而雕版印刷術也還沒有開始使用。

  長安對紙張的使用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會有大案牘術這樣的存在出現(xiàn),精確到每個戶籍的信息都被靖安司記下。

  馬伯庸使用了這兩個跨時代的卻又能適用于長安的設計,完成了電子傳輸和大數(shù)據(jù)的古代化演變,雖然新奇,但是扎實。

  如果一直是有條不紊地按照設計,那么就不會有事件了,沒有事件,那就沒有戲劇了。

  所以卷宗案牘記載是需要慢慢疏忽的,語焉不詳?shù)牡胤绞切枰兌嗟摹?/p>

  原因很簡單,對長安不認同的人變多了。

  這就是這部劇的背景。

  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本劇的內容就是:天然認同長安的李必,和需要靠自己力量來保護長安的張小敬,聯(lián)手干死了不再認同長安的人。

  長安認同,這是一個政治哲學構建。在這個構建里,核心是兩個字,長安。

  故事剛開始的那一幕,各種文化匯聚長安,各國人馬流連長安。這是長安,有容乃大。

  除卻上文中提及的昆侖奴,道、佛、祆和景在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普遍,大唐智藏禪師舍利裝具里的佛家思想,米繼芬墓志里同時涉及到的祆(父)和景(子)更是表現(xiàn)了文化的交融并蓄。

  在劇中,李必是道教,他的發(fā)簪是子午簪。而張小敬在抓捕過程中,也見到了祆祠。

  這些都是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噱頭是十二時辰,核心是長安。

  當我們把目光放到長安城的普通人身上時,我們就會忽略掉宏大敘事。因為只有日常生活,才最能表現(xiàn)出社會文化的形態(tài)。

  所有宏大的政治經濟都發(fā)源于此。

  只有當長安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時,長安才會必然成為一種天然的認同。

  天然認同的背后呢?

  是他們不需要去思考為什么長安能保護自己,是他們不需要去思考長安怎么才能保護自己。

  是他們只需要感受到陽光,只需要一份水盆羊肉。

  是他們只需要歲月靜好。

  而這一切歲月靜好的背后,其實是無數(shù)個張小敬、姚汝能在無數(shù)個十二時辰里的奮力拼搏,是無數(shù)個鐵甲胄們日以繼夜地在土路上走來走去。

  我望著盔甲在長安城里負重前行,轟轟隆隆,吱吱呀呀,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卻是第一集里那個小老板。那個小老板渾然不覺會發(fā)生什么,正打算早早收攤,帶著小女兒去搶個好位置,好在上元節(jié)里觀大燈。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3】

  歷史上李泌是非常厲害的,輔佐了三代君王,他為李亨謀劃的戰(zhàn)略藍圖,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可惜李亨急于求成,沒有采納,導致留下禍根。

  因他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等種.種原因,豐功偉績被歷史掩藏,不像同朝代的房玄齡、張九齡為后人所熟知。

  安史之亂后,唐朝盛極而衰,一批有志之士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奮起救世,避免了唐王朝的傾覆危機,李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當時奸臣當權,政治黑暗,李泌運籌帷幄,積極輔政,殫盡心力,其卓越的見解和果敢的戰(zhàn)略思想,對穩(wěn)定中唐政局的起了重要的作用。

  德宗時,67歲的李泌不得已出任宰相,雖然時間很短,但他利用回紇、吐蕃、南詔、大食之間的地緣關系和矛盾,為處于衰退期的唐朝贏得了繼續(xù)前進的回旋空間,帶來了一番中興氣象,保證了貞元年間唐帝國的 總體穩(wěn)定和平。其眼光之長遠,格局之宏大令人嘆服。

  他先后五次入京為官,除前兩次為主動入京外,后三次都是被召,真正到達了清凈無為、功成身退的境界。

  但《資治通鑒》等史書卻批評其“好談神仙詭誕”、“及在相位,隨時俯仰,無足可稱”,及至后世對其關注程度亦不高。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李泌七歲時對弈所作

  看資治通鑒時,李泌就驚艷到我了,天才頭腦,性格恬淡,品德高尚,我一直很喜歡這樣低調內斂的神仙。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4】

  在我看來,根據(jù)IP改編的電視劇,首先要做到形似。但目前來看,不要說長安108坊能否復原,就是官宣的兩個演員,一言難盡啊⋯⋯

  書中的張小敬是個獨眼龍,但雷佳音并未帶眼罩。千璽演技應該不差,但十八演二十七八就有些勉強了,況且李泌在書中是個憂思過眾的形象。他演岑參更合適。另外,張小敬跟檀棋差不多高,你找了個近一米八的雷佳音,檀棋是想找何穗還是奚夢瑤?

  最后,一天的事,竟拍了48集!莫不是要硬湊CP吧?這書好的另一點便是幾乎沒有男女之情,即使書中以紅拂李靖喻檀棋張閻羅,但兩人應該沒什么感情線。

  此書受到的一大詬病就是張小敬又回歸坑害他的朝廷了。但拍電視劇應該也只能如此。順便說一句,經考證,唐代儒學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高中歷史題也做過類似的)各位主角的做法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李泌那樣好道的人都積極入世了。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5】

  自被朋友安利《長安十二時辰》后,等了快一年,它終于播了。

  剛出場,8.7分,幾乎鎖定“年度最精良古裝劇”的稱號。

  而在懷揣著“國產古裝劇容易踩雷”的心態(tài)看完開篇之后,我也如釋重負地打下這四個字:不負期待。

  天保三載,元月十四日,長安。百姓都在盼望著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今年上元節(jié)的規(guī)??芍^不同往日,全城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喜慶之中,除了兩個人:死囚張小敬(雷佳音飾)、少年李必(易烊千璽飾)。他們構成了本劇的“雙男主-雙線”敘事,緊湊的結構與有趣的人物關系也隨之展開。

  李必得知突厥的狼衛(wèi)入城,且將在上元節(jié)展開行動。就在緊急之際,死囚張小敬成為了破局的人選。由于張小敬對事發(fā)地點人事與地理的熟悉,靖安司特例委派張小敬戴罪立功、偵破此案。這位連殺三十四人、坊間稱作“五尊閻羅”的不良帥從牢獄中被押出,負責追查狼衛(wèi)。

  長安即將被毀,他們二人將會決定整個長安在十二時辰后的命運走向何處。

  從原著出發(fā),再到劇的改編落實,《長安十二時辰》都是一部與傳統(tǒng)的歷史小說/古裝劇在氣質上有很大差別的作品。

  它不僅雜糅了諸多類型元素,而且設置了“十二時辰”的時間限制與“長安城”的空間限制,由此催生出了“生死時速”的觀感,并凸顯劇集的核心概念:歷史想象的切面、浮生一日的“歷史縫隙處”。

  “時限危機”的設定其實在懸疑電影中并不少見,但在古裝劇中卻很罕見;因為極短的戲劇時間,意味著對敘事張力、人物塑造難度的大幅度增加。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件之中不斷地完成劇作各方要素的建立,且一切都要保持在時刻緊繃、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狀態(tài)。

  換言之,《長安十二時辰》不是如今市面上常見的那種“古偶劇”,沒有用閑情逸筆去揮灑大量綿長的橋段,來等著觀眾一點點進入劇情。觀看這部劇,就仿若觀看美劇一般,無法快進、無法錯過,必須將每場戲的前因后果都納入眼簾,才能跟得上劇的節(jié)奏。

  比如在開篇中,觀眾的視角被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我們跟著張小敬去完成查案任務,同時也跟著李必一點點勾勒出背后的暗流涌動。其中的線索并非是迅速拋出的,而是需要觀眾和劇內人物一起按圖索驥。隨著各色人物出場,我們才真正理解到這部劇想要真正講述的內容——營造出一片真實可感的人間煙火,拉扯起一幅暗流涌動的群像畫卷。

  這份追求,挺難得的。

  再來談談劇中的兩個人物。

  他們的人物形象復雜、人設作用鮮明,一文一武,棋逢對手,視角、戲份相當;而在表層的差異之下,他們又有著相似之處。

  劇中的李必是何監(jiān)的學生,也是靖安司實際的主腦。他雖然年輕,但手段犀利、殺伐果決;外表看似清高孤傲,實則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忠于太子的他,也有著自己的算盤和野心——成為下一任宰相。易烊千璽這次挑戰(zhàn)了一個難度不低的角色,演技有所成長,他飾演的李必眼神一直很有戲。

  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則是劇中更抓我眼球的角色。上次對雷佳音的古裝印象還停留在《繡春刀2》中,那同樣是個性格復雜的武將形象,被他處理得很出彩,還獲得了當年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此次的張小敬,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強悍、聰明,是典型的“被困的孤膽英雄”形象,在毒鼠蟲蛇中殺出血路。即便知道自己無法逃離死刑,他還是選擇接下這次臨危受命,扛起拯救全城百姓的重任。

  “改命”,是讓他們二人走到一起的匯聚點。第二集中,當瘦弱的李必被張小敬打倒在地,他說出了這么一句話:“不良帥能守長安百姓,宰相能守天下百姓”。對于他們而言,這十二個時辰的行動,不僅是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也在改變著眾多百姓的命運。

  事實上,古裝影視作品對于文化環(huán)境的還原度高低,絕非只是“錦上添花”,而是直接關系到觀眾能否沉浸入劇中并獲得有“沉浸感”的觀看體驗。

  去年的《天盛長歌》、前年的《妖貓傳》,都是在此處做到出彩的作品,而《長安十二時辰》則算得上是今年的代表作。

  之前看到《長安十二時辰》的劇照等物料的時候,直觀上的第一感受就是攝制的精良。而在正式播出之后,這部劇在此方面同樣沒有令人失望,甚至成為它最為觀眾所提及的地方。

  對于服化道美學細節(jié)的注重細節(jié)、對于宏大場景宏大入微的完整還原以及高度精致化的鏡頭語言。三者疊加,使得整部劇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質感非常大氣,展現(xiàn)出了唐文化的氣韻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

  這顯然得益于導演曹盾和他的制作團隊。曹盾的上部古裝劇《九州·海上牧云記》雖在劇作上有些問題,但制作水平同樣為人所稱道。而此次的《長安十二時辰》,有著更精良的制作條件、更跌宕起伏的權謀戲碼,是一次“再升級”。

  目前看完開篇,對《長安十二時辰》能報以一個不錯的觀望值,準備一直追到完結。

  口碑已經很不錯的它,會給人更大的驚喜嗎?拭目以待。

6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