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觀看《長安十二時辰》后的影評以及觀后感【五篇】
《長安十二時辰》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它講述的上元節(jié)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關于觀看《長安十二時辰》的影評以及觀后感,小編收集并整理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1】
首先,我很看好長安十二時辰這部作品,沒有快進,認認真真的看到了12集,也給了5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對里面的小小瑕疵痛心不已。關于崔器這個角色,從前面的劇情來看,是失敗的。
編劇大概是覺得恩,這里劇情串不上了,讓誰去呢,崔器吧。這里需要張小敬威武一下,誰去襯托,崔器吧,這里要給李必惹個麻煩,誰去呢,崔器吧。以至于他每一次做了什么舉動,我都會在心里問一句,啊?為什么?
崔器真是以一己之力拉上了劇情。比如他一出場,我覺得他應該是有些不服李必,對方只是個年少文人。加上李必的失誤,導致哥哥慘死,心里還應是有些怨恨的。然后他也不看慣張小敬,他覺得張小敬只是個濫殺無辜的死囚,這都合理,所以他對張小敬的輕蔑是對的。
但是從他說出崔六郎為他買官而吞羊腸珍珠的事件時,這個人的形象就開始出現問題了。似乎他這么說只是為了表現張小敬的聰明能由此想到圖在崔六郎的肚子里。
1,首先,崔六郎為他買軍籍,還進了太子治下的旅賁軍,按說這人出身不高,能爬的這么高,應該是自身有些武力值。到這里,他的形象應該是個有勇無謀的小軍頭子,易沖動,有些小心思,但本性不壞。
那他到底什么屬性,對太子是否忠心,還是對李必忠心,還是對大唐忠心,還是心中自有正義,還是以以利為優(yōu)先。似乎編劇都沒有想好這要是個什么樣的人。我覺得正是因為這里沒有刻畫明白,所以在后面他每一次變化都顯得非常詭異。
2,由于1的屬性問題沒解決,那問題就來了,他至少對哥哥,應該是極為敬重的,加上他又看不上張小敬,張小敬還對他哥哥出言不遜,他的反應應該是極為憤怒的。至少他這件事情也應該是抓著張的脖子,把對方逼如死角,惡狠狠的說。
但是他只是背對著張,就輕松的把私密說了出來,他這個人可不像個會是喜怒不行于色的沉默角色。在這里,他和張小敬的沖突太弱了,說明他至少沒有討厭張小敬。我覺得這是非常不應該的,因為后面他可不是這么想的。
3,他再一次出場的時候,是兩方勢力來奪權。這個時候何監(jiān)回家了,李必出去了,靖安司里沒有大人物壓陣,他是唯一的兵頭子,他做做樣子在一旁站了站,放任對方,連沖突都沒有起。這就有些玩味了,回到1里他的屬性問題,他是否在意大唐和長安。
我們姑且認為他是在意的,那要么他是對太子沒那么忠心,覺得靖安司可有可無,交給對方來查狼衛(wèi)也行?;蛘呤翘铀较陆o他下了命令別管了。
不然以此人的心境至少也要有些動作。但是有件事情,他就算再愚鈍,也總該知道,對方接手了,他太子旅賁軍的身份是不可能還留在這里查狼衛(wèi),也就不可能為兄長報仇。那只能說明他沒那么在意為他哥哥報仇。
所以他在那干嘛,可能是為了表明,李必回到靖安司的力挽狂瀾與孤注一擲吧。
4,然后就是他磨磨唧唧去支援張小敬。他先是請求李必讓他捉拿張小敬。這就好笑了,他知道李必是賭上了性命來救長安吧,他也是知道狼衛(wèi)要火燒長安了,哦,他哥還被狼衛(wèi)殺了。他這個時候還先想著要抓張小敬,張小敬干了啥,改變了他的想法,殺了暗樁?
此刻他對張小敬的恨意已然超過了長安的安危,和他哥被狼衛(wèi)殺的仇恨了。這合理嗎?若是說他不在意長安的安危和狼衛(wèi),那他現在處在那干嘛,混日子嗎,他是覺得今天抓不住狼衛(wèi)自己也不會倒霉嘛。
就算就算他覺得張小敬是個叛徒,想跑,在李必拒絕他之后,且李必極為信任張小敬,他是不是應該趕忙跑去確認張小敬就是個騙子,然后請命讓自己來查狼衛(wèi)。
那拋去他求令捉拿張小敬,他磨磨唧唧唯一有些合理的解讀是,他應該是覺得張小敬確實是找到了狼衛(wèi),但是又不想讓,就想先讓張小敬進去單抗第一波,最好能被狼衛(wèi)搞死,他再進去摘桃子。
所以他才會在手下人說別人要借咱們好要立功時說,少說話多做事。只是他沒想到許鶴子那花車那么久,所以才要給他鏡頭不斷的問能不能過。可是大哥你的演技真的看不出著急啊,也看不出您心機如此之深啊。
那您心機如此深,為啥后面要報大捷啊?雖說我勉強這么理解這段的合理性,但還是懷疑,他這一段只是想表現張小敬的孤軍奮戰(zhàn)吧。
5,最最最好笑的是他為什么要報大捷。說他貪功,若對方沒有劫持將軍女兒,這還算合理??蓪Ψ绞抢切l(wèi)頭子,還劫持了將軍女兒,畢竟剛剛崔器就是因為將軍女兒放走了這狼衛(wèi)。換做是正常人,敢報大捷嗎?
這是有多自信能找到對方,就算自信能找到,那萬一那個時候將軍女兒出事了怎么辦。最好的情況是,你把那三人安安全全的找到了,將軍女兒也被你救了,可是,你要怎么讓將軍女兒幫你把事情圓上。
您都能想到會影響西域戰(zhàn)局,就想不到自己不應該報大捷嗎??吹竭@里,我真的覺得編劇只是想讓他報個大捷,以繼續(xù)劇情。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2】
唐,天寶三年,上元節(jié),長安。突厥狼衛(wèi)潛入,醞釀著滅城的陰謀,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從潛入的那一刻就已被靖安司監(jiān)視,然而狡猾的狼衛(wèi)從嚴密的包圍圈中逃脫,一場請君入甕的好戲變成了引狼入室,長安一百零八坊,如一個精密的棋局,該如何抓捕逃竄其中的狼衛(wèi)?曾經的“說棋神童”現在的靖安司司丞李泌大膽啟用一個即將被斬首的獨眼死囚張小敬,一場反恐行動拉開序幕。
一、鐵漢柔情的張小敬
故事的主角之一張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刻畫得十分出彩,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膽有識,行走于鬧市,為百姓而活。
用三個詞語來形容張小敬,其一為血肉,西域守城,九死不悔!僅十來人支撐到援軍趕來,憑的是血肉之軀。衛(wèi)國衛(wèi)家,張小敬就是今天的戰(zhàn)士,這時的他是火熱的,有滿腔報國熱血。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而張小敬所處的也是另一種“亂世”,僅從歷史記載中看得的萬分之一,也足夠驚心,而亂世出英雄,毫無疑問,張小敬是英雄。
其二為情義,守城之戰(zhàn)最后活下來的除了他以外只有蕭規(guī)和聞無忌,聞無忌沒了一條腿把賞賜換成長安戶籍,算是了了心愿,張小敬擔心聞無忌無人照顧,便利用自己授勛的身份在兵部找了份步射銓選的差事也去了長安,后為護聞無忌殺上司,又為護聞無忌之女聞染甘心下囚,后又為百姓大義,奔波12時辰,成全了全文。
其三為膽識,追捕過程中,與三教九流周旋,幾入險境,權術、政治成了追鋪的額外阻力,他的每個決定都很果斷,沒有一絲猶豫,哪怕在殺暗樁小乙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應該做的事,但這是錯事,既然是應該做的,哪怕錯了也會狠絕的去做,這是他對長安百姓的大愛,也是對小乙的狠絕。殺暗樁,火燒右驍衛(wèi)牢房,假扮傷員進靖安司,順勢臥底蜉蝣,無一不彰顯著他的膽識。
文中姚汝能說張小敬身上的氣質很矛盾,能狠辣的殺小乙,又能為百姓賣命,在我看來不是矛盾,是無奈。做西域兵是為國為百姓,做不良帥是為了照顧聞無忌,殺上司是為了替聞無忌復仇,下牢獄是為了聞染,追狼衛(wèi)是為了長安百姓,大概,他從未為自己活過吧,而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與三教九流結識來往和殺暗樁等等,還是那句話,都是該做的錯事,世道如此,形勢逼人,且還有權勢相阻,想讓結果圓滿,那就只能不要規(guī)矩了,迫于無奈才只能不講規(guī)矩。想到這里,我覺得張小敬是可憐的,因為讀完全文,我都不知道除了家國安康以外,他自己可有一二私愿?或許正因為他沒有私愿,才如此高大。
作者對張小敬的刻畫很飽滿,也抓住了人們喜歡的角色特征,勇敢、無畏、聰明、果斷、武藝高強、深諳世事,情義雙全,無所不能。這樣的人本該如李泌一般在高處受人敬仰,可他卻深入百姓家,在暗處發(fā)光發(fā)熱,最重要的是,這樣的人,現在幾乎找不到了,誰會除了大義大愛以外沒有一點私愿呢?所以他能一下就抓住讀者的心,也擔得起這個主角。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張小敬,那就是鐵漢柔情,有錚錚鐵骨,也有涓涓柔情。
二、矛盾綜合體李泌
李泌在我眼里就是個成功人士的典型,一個從小到大順風順水,帶著天才之名,與太子做玩伴,可以追道做仙人,亦可入世做高官。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有九品量表;還有古人說人分貴賤,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無論是論品級還是貴賤,李泌都是成功人士。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在古代做一個衣食無憂的上等人,成才的風險便大了許多。幸好李泌不像仲永一般曇花一現,他心性堅毅的成了棟梁,擔大任,受下屬尊崇。文中李泌的形象不如張小敬豐滿,除了一個天才之名以外,作者對李泌性格的塑造,都是只言片語,但從這三言兩語中依然可以看出李泌性格中帶有的一些強烈色彩,這些色彩里滿含矛盾,或許是因為筆墨太少,難以解讀全面導致的,或許是李泌自己也還未做出選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解決眼下最緊急的事。
控制欲與放手的矛盾,私以為李泌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李泌僅是靖安司司丞,在他之上還有一個上司賀知章,但作者卻說李泌是靖安司的靈魂,僅這一句就可以點出李泌對靖安司的掌控是高于賀知章的;其次望樓的作用是監(jiān)控長安,維護治安,傳遞消息,李泌身為望樓的研發(fā)者和最終消息接收者,足不出戶,盡掌天下事;合作前期派姚汝能跟隨張小敬辦事,那時候還沒建立起信任,為了不讓張小敬脫離控制,做了監(jiān)視安排;他知道該在什么時候對賀知章下手,這件事之前,賀知章能做李泌不想做的事,因此留著他,現在賀知章阻礙了他要做的事,因此對賀知章下手;這些都表明李泌是一個有控制欲的,他不喜歡事態(tài)脫離自己的掌控,這是上位者的一種姿態(tài)。但是后期鑒于張小敬的一系列表現,李泌敢大膽將望樓的指揮權交由張小敬,將檀棋派去替身救張小敬,把拯救長安百姓的希望都放在張小敬身上,這些表現卻都是讓一切事物有具備脫離他掌控的可能的,所以,他到底是因為信任了張小敬覺得他已在掌控中才放手讓他去做的還是純屬事態(tài)緊急不得已放手去賭的?
果敢與優(yōu)柔的矛盾,李泌的果敢不是體現在張小敬問他殺一人可保百人時他的回答,而是體現在“我不信任他,但他是現在最好的。。。。不,是唯一的選擇。”長安匯集天下英才,滿城人物,而李泌卻把張小敬看作唯一的選擇,除了一眼看清形勢的洞察力和才智外就是果敢了,敢用。但后文中太子與李相同出興慶宮時,李泌猶豫了,與太子的情誼影響了他,先是懷疑,在得知李相也同出后感到解脫,其實天子去世于誰有利,以李泌的聰明只需一想便知,但是他逃避去想,出于逃避的心理他強迫自己將李相當作主謀。這里的李泌是優(yōu)柔寡斷的,和張小敬的果敢不同,張小敬即使是面對自己一力護下的小乙和被蕭規(guī)要求殺掉李泌時他也沒有優(yōu)柔。所以這樣的李泌是果敢還是優(yōu)柔?
道心與殺心,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心為道心,道心越勝,人心越善,道業(yè)越深。李泌修道,他的道心在大愛,在賀知章一心想要保住靖安司的時候,他要保長安,靖安司和長安孰輕孰重,局外人一看便知,而身處利益中心的局中人卻大多像賀知章一樣,只有李泌能絲毫不為所動,堅定的要保長安。而為了保長安,他先氣賀知章離開靖安司;后對賀知章下手,灌他喝藥王的茵芋酒,從而誘發(fā)大風疾,重病昏迷;在抓靖安司內奸時又以姚汝能做餌,誘敵現身;最后誤以為太子是主謀時又意欲殺李相,這些都是與道心相悖的殺心啊!
其實,就刻畫來說,私以為作者刻畫李泌的功力更深,張小敬形象的鮮活是用了大量的事跡和描述來鑄就的,而李泌僅只言片語甚至后半段屬于失蹤狀態(tài),仍貫穿全文,成為主角,不僅是靖安司的靈魂也是全文的靈魂,出場不多,卻能讓讀者感覺,他一直在以及沒有他不行。
三、死神來了,L和月終于成了朋友
在看完李泌和張小敬第一次相見時,我腦海中就浮現出了兩個人,死神來了里面的L和夜神月,兩人同樣的有勇有謀,做為對手可謂是旗鼓相當,而讓這樣驚艷的兩人互相廝殺,難免可惜,張小敬和李泌圓了我的可惜,這一次,他們是隊友。
張小敬和李泌之間有心機的碰撞,李泌派姚汝能跟著張小敬以便掌控,張小敬騙李泌救王家大小姐以保聞染性命,他們雖從一開始就是合作的狀態(tài),但其間依然有互相套路的你來我往。
他們也有孤獨的惺惺相惜,張小敬是孤獨的,蕭規(guī)回鄉(xiāng)后,面對親人受辱致死,自身功勛被奪,官家追捕欺辱后選擇的是復仇,不計任何代價的推翻皇權,也糾集了一眾有這樣相同經歷的蚍蜉,他們都是遭受皇權不公平待遇的“英雄”,他們的選擇都是推翻皇權,或者說報復皇權庇護下的人,而張小敬卻要護著百姓,為了百姓阻止蚍蜉,在蕭規(guī)眼里這無疑是還想著為皇權賣命,這是蕭規(guī)和其他蚍蜉們不能理解的,因此,張小敬是孤獨的,他不受皇權庇護,也不被同經歷的人理解。李泌也是孤獨的,他是太子一派,而在追捕狼衛(wèi)這件事上,無論是太子還是賀知章想的都是如何保全自身,永王一派想的還是如何壓倒太子,只有他,一心想的都是護長安百姓周全,兩個孤獨的人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他們之間還有信任,這信任不是針對他們彼此的,而是相信彼此想護住長安百姓的心,他們在其他事上或許有分歧和猜忌,但在這件事上是互相信任的,所以李泌會為保張小敬對付賀知章,派檀棋和姚汝能去牢獄救他,而張小敬被抓后也堅信李泌一定會來救自己,那一句“我知道他一定回來救我的,還不到藏弓烹狗的時候嘛。”足以說明這一點,他們都沒有懷疑過對方想要救長安百姓的心。
李泌和張小敬之間有很多相同點,敢于去做應該做的錯事,骨子里有大愛也有殺心,但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和身份地位及成長環(huán)境相關,他們就像成為了朋友的L和夜神月。
四、虎頭蛇尾的結局
說實話,對于結局我是不喜歡的,甚至任性一點作為讀者來說是不滿意的,前面局勢大開,步步生花,讀來蕩氣回腸,心思千百轉,而結局卻有驚無喜,頗有有始無終的意味,我寧愿相信是安祿山布了全局,也不愿看到是賀知章或他義子所為,這個結局說得通也說不通,雖然懸疑的結局就是要讓人想不到,但專為了讓人想不到而這樣粗淺的收尾實為敗筆。
當然也或許是作者想以此諷刺什么而刻意如此安排就不得而知了,不把它當閱讀理解來看的話,這個結局是讓人不能接受的,就像你換好新衣,收拾好妝容準備去吃滿漢全席,最后變成了在路邊吃二兩牛肉面一樣。
五、盛世長安
其實讀完長安十二時辰后,我感觸最深的不是故事,也不是里面的人物,而是盛世長安,恢弘的宮城,精妙的一百零八坊,環(huán)繞其間的水渠,無一不讓我沉迷。最初我對長安的印象來源于一句“長安,長安,長治久安。”其面貌也僅從野史和一些小說中窺見一斑,而讀了長安十二時辰后,我對長安有了濃厚的興趣,遂查閱了一些資料以作了解。
隋文帝楊堅于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仆射高颎為營建新都大監(jiān),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jiān),太府少卿張煲為監(jiān)丞,開始營建新都,而后唐代將其進行了增修。遂從大興城到長安城,長安歷經了兩代創(chuàng)建與修葺,坊數也有一二之差。
所謂“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yè)在斯”,建都是國之大事,它關系到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多重影響,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就有一定的原則,古代信奉風水玄學,長安城的建造也遵循其法,據宋敏求《長安志》引《隋三禮圖》記載,大興城的街數、坊數的設計也都有所依憑。一百零八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征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長安城在當時有各國往來貿易,城內百業(yè)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國家財政收入穩(wěn)定。商業(yè)十分發(fā)達,交通便利,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等地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云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盛世長安名不虛傳!
不知道作者將故事背景和地點設定為唐朝長安城是否也是因為對盛世長安的喜愛和向往,拋開長安城的精妙不言,總的來說,這還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值得一讀的故事,也是個讓人深思和難過的故事,現在的北京城就如同當初的長安一樣,繁華,卻也因繁華而有了更多的黑暗,只希望北京城不會變成一個吃人的怪物。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3】
看豆瓣一個網友一針見血,這本書就是為了電影或者電視劇寫的,說的簡直太對了。
就像馬親王自己在后記里面說的一樣,《長安》這本小說,難的不在于劇情結構,不在于人物刻畫,而在于唐朝天寶年間那個盛大的背景,所有的細節(jié),所有的設置,所有似是而非的情節(jié), 都因為唐朝這個背景而煥發(fā)了神采。
這本小說,不是為小說愛好者寫的,而是為那些還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小編劇們寫的,讓你們知道,一個對標好萊塢大片兒的劇本,應該怎樣寫,才能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這本小說在豆瓣上還算高分,當然,超過8分,簡直是過譽。人物很臉譜,劇情很傳統(tǒng),套路感很重,但勝在腦洞夠大,給人的閱讀快感也夠強。一本現代小說放到一個古代的世界,那愛恨糾纏,那驚心動魄,就增加了很多分。所謂的大案牘術,其實就是大數據嘛,所謂的跑窟,其實就是跑酷嘛,甚至所謂的上元節(jié),不就是剛剛閉幕的某某大嘛,當你把這些情節(jié)與細節(jié)一一對應,你就知道,馬親王究竟是想要說些什么。
基本上, 故事講圓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明扣暗扣,一點點剝開,一點點解開,只是看到結尾,你確實有點失望, 最后的華彩部分無疑是樓塌的場景,在那之后,本可以通過張小敬將整個故事的主題再升華一下,但可惜的是,作者并沒有這樣做,依然把他的懸疑牽強地留到了最后,其實,于我來說,我根本不在乎大boss是誰了,我只是好奇,張小敬是怎樣的結局,他這樣心懷蒼生的人,面對國家機器,最終又會如何選擇。
但是沒有,至始至終,張小敬只是一個臉譜人物,擔任的是串聯作用,真正豐滿的人物,不是一體兩面,而應該是明暗交織,你分不清哪一方面是他,但那恰恰都是他,狠辣兇拗絕,五尊閻羅,說的雖然如此,但全篇看下來,這些標簽可以是龍波,可以是封大倫,甚至是李泌,但絕不是張小敬,當然, 作者寫到最后也有點發(fā)現了,于是借龍波之口,說出了小敬的善良與猶豫,其實完全可以在這里面深挖,將張小敬這個人物寫透的,但卻戛然而止。他沒有前生今世,只有為了劇情的赴湯蹈火。
至于主題,其實很簡單,但這種簡單,對于不少人來說,卻是啟蒙,尤其是在中國,愛黨愛國與愛政府是一體的,但其實,它們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蕭規(guī)心中,政府就是國家,而在張小敬心中,黎明百姓才是國家。前者,可以為了反抗政府而不惜葬送這個國家,而后者,則可以為了救這個國家而投身向政府,一個是快意恩仇,為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個是忍辱負重,為自己的心愿而活,兩人都是英雄。但相比之下, 這個嚼著薄荷葉的龍波,反而比張小敬更加豐滿立體,因為人性中更多的是恩仇必報,恩將仇報,而不是以德報怨,摒棄前嫌。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小敬,簡直就成了《三體》中的圣母程心。
原本這是一篇書評,但看到有電視劇了,于是也寫幾句。從整個《長安》的構造來看,確實是非常值得也合適拍成電視劇的,想必親王在寫作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這個ip,有古裝,有懸疑,有破案,有奇觀,有胡人女子,有王孫貴胄,也有歷史的真實。從現在看,雷佳音的張小敬是可以的,易烊千璽若是姚汝能可以,但演李泌,或許有些太年輕了,剩下的吳秀波,周一圍,簡直就是《繡春刀3》的班底,至于檀棋,想必不是古力娜扎就是迪麗熱巴(在此我又想起那句著名的相聲貫口,打南邊來個古力娜扎,打北邊來個迪麗熱巴。)
最后,我想看的場景,不是那火石電光間的最后一刻營救,不是最后激戰(zhàn)大boss,而是望樓上那紫色的燈籠升起之時,張小敬撣一撣空洞的眼窩,遠處,一輪明月升起,月下人聲鼎沸,詩人岑參握著聞染的手,慢慢地吟出一句——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發(fā)。未及得采之,秋風忽吹殺。
朝廷事,只是事。
江湖事,才有情。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4】
在我看來,根據IP改編的電視劇,首先要做到形似。但目前來看,不要說長安108坊能否復原,就是官宣的兩個演員,一言難盡啊⋯⋯
書中的張小敬是個獨眼龍,但雷佳音并未帶眼罩。千璽演技應該不差,但十八演二十七八就有些勉強了,況且李泌在書中是個憂思過眾的形象。他演岑參更合適。另外,張小敬跟檀棋差不多高,你找了個近一米八的雷佳音,檀棋是想找何穗還是奚夢瑤?
最后,一天的事,竟拍了48集!莫不是要硬湊CP吧?這書好的另一點便是幾乎沒有男女之情,即使書中以紅拂李靖喻檀棋張閻羅,但兩人應該沒什么感情線。
此書受到的一大詬病就是張小敬又回歸坑害他的朝廷了。但拍電視劇應該也只能如此。順便說一句,經考證,唐代儒學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高中歷史題也做過類似的)各位主角的做法也體現了這一點--李泌那樣好道的人都積極入世了。
《長安十二時辰影》影評以及觀后感【5】
微博刷到劇照和卡司,不可謂不精良,于是特地去看了原著,忍不住來叨逼叨。
《長安十二時辰》可以說是一本標準的商業(yè)小說,親王文筆沒得說,節(jié)奏可圈可點,字里行間的畫面感非常強!缺點也是有的,下冊開始躁動,仿佛看到作者臉上寫滿了“哎呀終于要寫完了”的急切,兩個男主的塑造太過臉譜化,尤其是張小敬。
張小敬是一個在戰(zhàn)場中浴血活下來的人,被他的國家背叛,成為死囚,這些經歷必定會在他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雖然說他這么拼命是為了長安百姓,和皇權沒有半毛錢關系,但他心中畢竟還是有恨的,這種恨會成為他不大不小的絆腳石,不一定絆倒他,卻會讓他猶豫。然而,在書中幾次面對抉擇的時候,張小敬的掙扎幾乎都是因為完成任務無望而導致的灰心,完全沒有表現出心底他對百姓的大愛和對官僚的憎惡這兩者之間的沖突。他太完美了,太公式了,太英雄了,在這方面簡直像美國隊長一樣偉光正,這種樣板戲般的偉光正往往會讓讀者不能很好地與主角“共情”,最終造成了人物的扁平。
反觀蕭規(guī)(龍波),我倒是認為他是全書最豐滿、完成度最高、也最像“人”的一個角色。這個反派非常的出彩,他的轉變,他的心路歷程是有理由、有跡可循的。戰(zhàn)場上的蕭規(guī)吊兒郎當嚼著薄荷葉,卻可以為了守城悍然赴死。家姐的去世,讓他變成龍波,一個致力顛覆長安城不顧百姓死活的瘋子,這種性格的轉變來源于他的恨。而在與張小敬會面之后,我們看到一個原本步步為營,處心積慮的龍波,分分鐘化身青少年,幾乎迅速地選擇了相信昔日戰(zhàn)友,甚至將點火的重任交與他。這個設定看似突兀,卻恰好映照出了龍波心中最后一點屬于蕭規(guī)的愛。這種強烈的沖突使得他在下冊的行事一度變得幼稚而輕率,直接導致計劃失敗。有人覺得龍波的轉變屬于bug,我反倒認為更展現了他的人性。
關于電視劇的選角??吹揭粋€評價說演員不符只能拼演技。首先這句話就側面證實了演技過硬;其次,在我看來,選角不是說長相合適就合適,更多的是看氣質。周一圍的圓鼻頭確實和龍波的大鷹鉤鼻非常不符,但是從定妝照來看,他又仿佛就是龍波。
說回角色。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談及五尊閻羅長安人人色變。雷佳音雖然頭大了點(??),好歹張小敬也是個大頭,從定妝照看他眼神中的狠辣還是蠻有戲的。李泌年紀輕輕養(yǎng)尊處優(yōu),但是心懷天下,做事雷厲風行。四字弟弟我沒有看過他的表演,不予評價,謹慎期待。好在他也是努力拼命的人,應該不會錯。最驚喜的是周一圍飾演的龍波!周本身就是自帶正壓的男人,氣場外放。他的丁修和鐵林,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臺詞和眼神里的戲都太貼切太亮眼??催^周一圍的采訪,感覺他對角色的理解有自己獨到的方法,會去探究人物背后的行事理由和深意,是那種想得很多的學院派。有他來飾演龍波,真的期待。韓童生老師和杰曼翰蘇的加盟是點睛之筆,尤其是杰曼翰蘇。至于導演,曹盾攝影出身,對畫面的構圖和美感都運用自如,反而是在全劇剪輯和節(jié)奏的把控上讓人不安。十二個時辰的故事,拖到48集是十分危險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拖成又臭又長的裹腳布。而曹盾又有《海上牧云記》75集片長和劇中連篇累牘的閃回“珠玉在前”,讓人不敢不擔心。
總的來說,《十二時辰》是非常適合在銀幕上展現的一部小說,而劇組在選角和服化道方面已經做到相當不錯了。個人期待值四星,等播出了再來追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