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個人讀后感800字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xué)、藝術(shù)、美學(xué)、審美觀等。其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xué)、人生、政治、社會、藝術(shù)、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guān)于一些莊子個人讀后感800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莊子讀后感800字1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xué)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yǎng)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xué)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nèi)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quán)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nèi)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yōu)楹膲簟T趬糁?,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xiàn)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chǎn)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后感800字2
經(jīng)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jié)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tài)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zhì)量。一天只讀那么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jié),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里,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于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贊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于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yè)、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揚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guī)范、人生準(zhǔn)則、忠于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當(dāng)然更可以依從于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松愉悅和無所擔(dān)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里,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并沒有什么缺陷,被所謂的正統(tǒng)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么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yīng)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后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yǎng)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采眾長,才能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fā)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
莊子讀后感800字3
不是《莊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莊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確看待,讀《莊子》要用心去領(lǐng)會,考別人教的話,頂多是他人消化過的看法,我們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結(jié)合各種觀點去更好地領(lǐng)會其中的奧妙。再說這本書又要翻譯,《莊子》原文內(nèi)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選的時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歡拿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來詬病他們,切不可如此,試想再過20__年有誰能保證后人不拿我們的局限性來詬病我們呢?……
古來談?wù)軐W(xué)以老、莊并稱,談文學(xué)以莊屈并稱?!蓖瑫r,聞一多認為,莊子具備了一個杰出文學(xué)家和詩人的基本素質(zhì):“他那嬰兒哭著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悵,圣睿的憧憬,無邊無際的企慕,無崖際的艷羨,便使他成為最真實的詩人?!?其次,莊子是一個文學(xué)家,那么《莊子》的文學(xué)性何在?聞一多說:“南華的文辭是千真萬確的文學(xué),人人都承認??墒恰肚f子》的文學(xué)價值還不只是在文辭上。實在連他的哲學(xué)都不像尋常那一種矜嚴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皺眉頭,絞腦子的東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絕妙的詩。”這里聞一多以詩人特有的多情與靈敏,體悟到了《莊子》文章中詩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莊子“是一個抒情的天才”。聞氏引述了明人吳世尚對《莊子·則陽》中“舊國舊都,望之悵然”的評論:“莊子妙得于詩”,并補充道:“這里果然是一首妙絕的詩——外形同本質(zhì)都是詩?!甭勔欢嗖粌H于莊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詩意,而且在玄妙莫測的哲理中悟出了莊子的深情。如他對“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理解:“莊子仿佛說:那‘無’處便是我們真正的故鄉(xiāng)。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鄉(xiāng)?!甭勔欢嘣谇f子哲學(xué)中探究到的情感趨向,讓人感到莊子對生活體驗的深刻和情感的濃烈,并進……
莊子讀后感800字4
莊子的比喻,用得美妙,用得恰切,用得超凡脫俗。讀莊子的文章,每每讀到這些比喻時,總會令人神清氣爽,有醍醐灌頂之感,甚至讓人拍案叫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人們爭利于市,爭名于朝。錢財唯恐不積,聲名唯恐不盛。面對苦苦爭名奪利的世人,善喻的莊子這樣勸喻我們:“鷦(jiāo)鷯(liáo)巢于森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逍遙游》)錢財再多,聲名再大,吃也不過那么多,喝也不過那么多。而對那些不擇手段爭名奪利的人,莊子又送其一個極有諷刺意味的比喻:“子獨不見貍乎?卑身而伏,以候遨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網(wǎng)罟。”(《莊子·逍遙游》)把那些上竄下跳、不顧一切去爭名奪利之人的丑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權(quán)勢不盛而夸者悲。”很多人喜歡夸耀自己的權(quán)勢,以地位不夠高、權(quán)勢不夠大而遺憾。而對高官厚祿,莊子早已冷眼看穿,不屑一顧。有一次,楚威王派人請莊子做自己的國相,莊子正在濮水邊釣魚。他拿著釣竿,沒說去,也沒說不去,只是頭也不回地用一個巧妙的比喻來回答:“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莊子·秋水》)意思是對一個烏龜來說,是在高貴的廟堂之上做一個巾包箱藏用來占卜的枯死的神龜好呢?還是做一只拖著尾巴自由自在地活在泥水中的烏龜好呢?
還有一次,莊子去拜見梁惠王的國相惠施,有人對惠施說,像莊子這樣有才能的人來到梁國,一定會代替你做梁國國相?;菔┞犃朔浅:ε?,在國中搜找莊子三天三夜。莊子得知這一情況后,徑直找到惠施,也用一個比喻回擊他:“南方有鳥,其名,子知之乎?夫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意思是說我一個高傲的鳳凰哪能把你那貓頭鷹爪下腐臭的老鼠放在眼里?
在莊子這冷峻而高貴的`心靈世界里,即使國相這樣的高官也無非是枯朽的死龜、腐臭的老鼠罷了。這樣出人意料的比喻,也只有莊子這樣超凡脫俗的人才想得出。真是辛辣到極致,深刻到極致。
開疆拓土、稱王稱霸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當(dāng)時魏國與齊國就為爭奪土地而進行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莊子規(guī)勸道:“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爭戰(zhàn)不休?!?《莊子·則陽》)莊子用這個比喻說,你們這樣為爭奪土地而進行血腥的戰(zhàn)爭,太可悲了。因為你們爭奪的這點土地對于無限的宇宙來說是多么的渺小啊,就像兩只蝸牛角在爭斗一樣令人可笑,還是放棄戰(zhàn)爭吧。其比喻真是出人意外,生動到極致,風(fēng)趣到極致。
此外,莊子在論及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應(yīng)該“絕圣棄智”、不要有更多的人生追求這些道家學(xué)說時,也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如“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莊子·駢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莊子·知北游》)、“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莊子·列御寇》)等,有些思想雖不免消極,但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在莊子的文章中,美妙絕倫的比喻俯拾皆是,對人世間種.種的荒.唐和丑陋進行了無情的諷刺、挖苦,看似謬悠之說,無端涯之辭,實則充滿了對人生的無限關(guān)懷和悲憫,顯示了一個古代哲人的大智慧。
莊子讀后感800字5
漸漸開始不再喜歡那些所謂出名的大家的總結(jié),他們先入為主說了一些想法,看似無懈可擊中堵塞了我們的思路,讓他們?nèi)バ鷩贪?,我自己去看了《莊子》,何為平淡?。莊子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按照唯物主義觀點,相對主義者徘徊在唯物和唯心之間,最后墮入唯心主義,莊子貌似正好驗證了這個理論?;旧?,他用不永恒否認了瞬間,用必定失去否認了現(xiàn)在,用最終的虛無否認了當(dāng)時的擁有。道家的養(yǎng)生可能不太適合我這種稍微還是有點爭強好勝的人?莊子的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有:1.不比執(zhí)著,不必癡狂;2.一個人的核心部分不應(yīng)該依賴外部評價;3.凡事都有個自己的解釋安排最后達到平和。3.強調(diào)了順應(yīng),無為和生死相望,這是一種更大的.作為和紀(jì)念。 我最喜歡莊子的《天道》 《天運》 和《說劍》在《天道》中,莊子說了,圣人心中之所以寧靜,并非寧靜十分好,所以才寧靜,萬物不能擾亂它他的內(nèi)心,所以才寧靜。他的主張其實一直都是這么溫和的,告訴人們有這么回事情,但是不一定是可以辦到的。一個能夠愿意分享自己孤獨的人,一個內(nèi)心已經(jīng)如此淡薄卻仍舊分享了他的學(xué)說和孤獨的人,是值得崇敬的。并不是美好就可以達到,需要順應(yīng)規(guī)律才能達到,就和沒人想要不幸?;蛘?,可是我們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無時無刻不幸福。
《天運》中,他明確了道不是通過言語和辯論就可以推行,而個人價值觀決定了他的選擇和感覺,這個已經(jīng)十分透徹了,他知道了運行的規(guī)律,并沒有強求每個人都會有他一樣的價值觀和感覺。最難得是《說劍》,這個文章說明莊子不是不善于揣摩人的心思,他是十分善于了解別人的,但是他幾乎沒有用這些去牟利,之前我十分推崇過《鬼谷子》,他知道人心險惡、社會動蕩依然去用他的智慧周旋并且不吝告知別人周旋的方法是堅強的。而莊子,一個有能力堅強選擇地逃避的人,他是善良的,他未必不可以做到別人能做的,他不是沒有才華,只是,他不想去做,他只是表達了他這種想法,一個真正按照自己的心去活著的人,是高尚、幸福、寧靜的。喜歡莊子,喜歡他的善良、平靜、不傲慢。莊子的靜是真的靜,雖然他有一個我不喜歡的缺點,就是他太相對論了,忘記了享受此時此刻的快樂。一切都會消逝,但是,依然值得去追求和擁有快樂。
莊子讀后感800字6
每每讀到莊子的言論,總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對“和”這一方面。
記得曾聽花簇幽聲,與友手談兩奩烏鷺,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讓,但隨一來一往間,局勢漸步蒼黃。怪我太貪勝。新局,欲緩速攻彼,而大計未成便造反逼,下場與前局無異,皆是我的子顆顆被動,只要對方愿意,分分鐘都能結(jié)束了此番坐隱。即使敲盤忖度,也無可奈何,依舊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來閑暇閱了幾卷《莊子》,再拈棋時,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長水安水,莫不是安時處順?順于水與齊俱入與汩偕出是謂命成,這又是否講究一個無為之和?以和為量,融入環(huán)境,才能于環(huán)境中縱橫;順從所處之境,與時俱化,無肯專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輸?shù)萌绱藦氐住R幻恋母F追猛打,只是讓自己的格局更為支離破碎,棋心散亂。小體怎敵大體,殘局那堪圓鏡?唯有將自身所有連成一體,貫通一氣,融和其中,才最是無懈可擊。這終是,要講究一個“和”字。步步緊逼,不正如那難成大事的獨善其身者?貪勝謀彼,還不如顧我爭先,逢危保其小棋,還不如棄之轉(zhuǎn)戰(zhàn)大局。而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該走則走,該停則停,天地兩寬。
棋道如此,想來世道也應(yīng)如此。天地萬物相生于世,人與自然便好若紋枰間的黑白二子,人若對自然步步緊逼,則終將會被反噬,倘若人不與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則終將會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動前行。而若人與自然作和融于一體,相互包合,兩相無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輸贏,“和”一字才是最為重要。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輸贏常在,而知音難求;日月交替,晝夜相生,二者互存,并無虧損。況與天為一,形全精復(fù),豈不美哉;萬物協(xié)調(diào),物我相安,豈不妙哉?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和”一字,向來不帶強行。
翠葉點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楓雁過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時宜,順?biāo)匀?山風(fēng)浩蕩,云水清淺,美猶勝畫,也不正是因為有意境悠遠的和諧?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處得融洽,不強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給人的是無端的好看。
莊子一生淡泊,卻從不清湯寡水,《莊子》一書深邃,卻并非華而不實,一讀開闊,二讀頓悟,三讀坦然。書中思想,一如莊周的風(fēng)魂,不摻浮華,逍遙自在,其智無端崖而有根基?!胺簮廴f物,天地一體也”,道我合一的莊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愛萬物,以與萬物和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zé)o窮。
或許有人對此以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無征戰(zhàn),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與人以和為本,與社會以和為本,哪還再有不公不義、廝吵爭奪;若人與自然以和為本,與世界以和為本,哪還再有生態(tài)失衡、步入淪亡?萬物無競,流水不爭。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但也更應(yīng)是一種常態(tài),無和,無寧。
人生如棋,勝敗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與之俱化,暫擱輸贏,取個不斷進步的相安逍遙?
和諧世風(fēng),誰皆愛之。行和,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