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200字五篇
《建黨偉業(yè)》影片較好地完成了對于建黨歷史、特別是對于建黨歷史背景的展現(xiàn),使建黨的展現(xiàn)有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200字<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在此之后,孫中山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次年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然而封建王朝的沒落,共和的表象下中華民族的磨難仍在繼續(xù)。袁世凱篡得大總統(tǒng)之位,更與日本秘密簽訂二十一條,意在復辟帝制。在舉國上下的聲討中,復辟鬧劇黯然落幕,軍閥混戰(zhàn)又帶來新的戰(zhàn)火與傷痛。
國難當頭,愛國志士與熱血青年無不痛徹心扉,義憤填膺。有的人一心效法西方先進的理念與制度,有的人尊古復禮、修繕己身。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則在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中華民族新的希望。這部影片講述的,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前夜的故事……
《建黨偉業(yè)》這部影片是三段式劇情,分為辛亥革命失敗后的軍閥混戰(zhàn),五四運動后的知識精英崛起,然后才是點題劇情“建黨偉業(yè)”。 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
曾經(jīng)有過和80后同齡人一樣的困惑和憤懣,困惑輿論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憤懣這個時代給80后生存空間的諸多壓力,譬如考學、工作、成家立業(yè)等等。但看過慶祝建黨__周年獻禮大片《建黨偉業(yè)》后,我突然對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審視和感悟,我不禁捫心自問:這個時代真的虧待我們了嗎?我們又真正從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我們大多習慣了身處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著五彩斑斕的夢想去努力奮斗。相比那個備受列強欺凌、戰(zhàn)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我們不用提心吊膽的輾轉(zhuǎn)流亡、饑寒交迫,至少我們還有和平的生活,追求夢想的權利和實現(xiàn)夢想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幸福的。
當然,我們在通往夢想和成功的路上也會有失敗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驅(qū)者的鮮血和生命比起來,顯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為我們還有更多再來一次的機會,直至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革命先烈們有的只是前赴后繼的堅定信仰,以及將這種信仰托付給同志繼續(xù)傳遞的信任,他們甚至大多還沒見到過成功的曙光,和他們比起來,我們還是幸福的。
現(xiàn)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數(shù)時常掛在嘴邊,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國家整體幸福指數(shù)不如一些發(fā)達國家。孰不知如美國、英國、荷蘭、日本這些發(fā)達國家,也才是近年來才開始的幸福指數(shù)的研究。相比連活下來都不容易的舊社會,我們今天還能座而論是否夠幸福,這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幸福嗎?更何況我們的黨和國家歷來都把民生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并在大力實踐之中,而幸福指數(shù)也漸漸成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國人體驗的更多的是來自于西方物質(zhì)文化的浸染,對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沒有變,但為之奮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們往往會身在福中不知福,會更多的患得患失,會感覺迷茫沒有目標,而忽略了我為這個社會貢獻了什么。或許是如古詩中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或許是因為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處在轉(zhuǎn)型期,從上到下都會感到陣痛,會暫時降低對幸福的感覺,但從這一刻覺醒還不算晚,我們還有用雙手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未來的大好時光。
《建黨偉業(yè)》讓我重溫了革命先輩們的純凈信仰,那股為實現(xiàn)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強大精神力量,再一次的凈化了我的心靈。為了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生活,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了后人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沒有理由不幸福的活著?!督h偉業(yè)》展示出了一個青春、激情、奮斗、獻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輕人的身上,擔負著救亡圖存、改寫歷史的大任,正是那些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了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瑰偉壯麗的文明之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斗和努力息息相關,他們與我們,昨天與今天,血肉相連。
就讓我們一起從現(xiàn)在開始,擔起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用最初的平實心態(tài),去攜手創(chuàng)造和諧幸福的美好家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200字<二>
中國共產(chǎn)黨的故事,是一個青春、激情、奮斗、獻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輕人的身上,擔負著救亡圖存、改寫歷史的大任。正是這批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了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瑰偉壯麗的文明之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斗和努力息息相關,他們與我們,昨天和今天,血肉相連。
在現(xiàn)代高科技電影制作技術的保障下,充分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事件重現(xiàn),包括對歷史畫面的完美演繹、對歷史人物的深入刻畫、對音效和對白的精心剪輯撰寫等等,這一切無不讓觀眾感受到耳目一新、繞梁不絕乃至久久回味、如臨其境!
影片《建黨偉業(yè)》是一部重現(xiàn)辛亥革命后到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建黨這十余年時間里面發(fā)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歷史事件的恢宏巨制電影作品,同樣也是一部絕對官方政治色彩的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__周年的文獻紀錄片。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和修飾,客觀、真實就好。
剛才在回來的車上,邊和司機閑聊,邊細細回味著電影中那些個紅得發(fā)紫的明星之表現(xiàn)。于我而言,給人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有:毛澤東的飾演者劉燁(印象中他是第一次演毛主席),還有周潤發(fā)扮演的袁世凱、劉德華扮演的蔡鍔。其他人似乎都如神馬般浮云飄過。
影片《建黨偉業(yè)》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之橋段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片尾代表們在紅船上開完會以后站起來合唱著《國際歌》時,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滿著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炯炯眼神!還有就是劉德華飾演的蔡鍔在火車站告別小鳳仙時的那句“七尺男兒”的經(jīng)典對白。
影片《建黨偉業(yè)》里面著重渲染了一下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情感故事。我以為,這也是出于對毛主席和楊開慧的崇敬和仰望之情使然。兩人簡單結婚(即“裸婚”)當晚并肩坐在床頭有些經(jīng)典的對白。歷史證明,楊開慧同志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90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自始至終都代表著中國大多數(shù)人的愿景和訴求。從1921年到1949年,甚至有超過370萬中共黨員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3名代表,五十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成燎原;90年艱苦輝煌,60余年國運昌隆,氣壯山河,聲震寰宇!90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為黑暗的中國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黨偉業(yè)》追本溯源,去尋找和講述光明源頭的故事。最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120分鐘時長的歷史大片,我區(qū)區(qū)千余字還不能囊括和表述。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走進影院去細心品味和重溫那段歷史,使我們不斷前進的步伐變得更加堅定和鏗鏘有力!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200字<三>
與《建國大業(yè)》一樣,《建黨偉業(yè)》也是一部大腕云集的史詩性大片,單從這兩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便可以看出社會主義中國的優(yōu)越性來。集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拍出來的電影,其質(zhì)量還真是沒的說。歷史事件裁剪得當,演員表演到位,較清晰地展示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過程。
歷史本身是沒有主題沒有條理的,而寫歷史的人總會用各種各樣的視點去觀照同一段歷史,視點不同,看到的歷史畫面也就不同,所以,沒有人能看到一個完整的歷史。不過,歷史的完整性本來就不必,也不可能過分地去要求。《建黨偉業(yè)》便是對無主題無條理的歷史在一定視點下做的有主題有條理的整合,雖然這種整合未免有牽強和破碎之處,卻也不影響其表達效果。影片從辛亥革命開始講起,一步步把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推向必然。實際上整部電影就是在論證這一個中心。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問題,這一中心已經(jīng)不需要論證了,所以,更直觀地說,這部電影也并不是在論證什么,而只是在展示,展示出來做個紀念。
清朝的滅亡與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歷朝歷代,無論是農(nóng)民起義還是外族入侵,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總是有限的,但清代的狀況卻完全不同。太平天國欲以與歷代相似的手段推翻滿清統(tǒng)治,卻也要打著“上帝教”這一帶著深厚西方色彩的旗號去宣傳;再到后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外國的政治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日漸加深。這一過程是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艱難探索的過程,其中雖表現(xiàn)出很多盲目與天真,但其勇氣與識見卻是不容低估的。
辛亥革命雖然很不徹底,卻將一種新的政體展示給世人,讓人們看清封建帝制的落后,自此之后,不管革命走向哪個方向,人們心中都已有了一個最基本的認識,那就是,決不能再走回到封建帝制的老路上去。袁世凱、張勛等人的復辟成為短暫的鬧劇便可說明這一點。辛亥革命的教訓讓又一代的革命者深刻認識到一個道理:沒有屬于自己的群眾基礎,沒有屬于自己的軍隊,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如一個沉重的包袱,壓在中國人身上,怎樣處理這個包袱,影響著中國人前進時要邁出的每一步。
所謂傳統(tǒng),說白了,就是全民族共同的習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的歷史,便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在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下,中國人民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一種狀態(tài),如何從文化根本上改造中國人民,這是留給下一代革命者的任務。
于是,新文化運動應運而起。
要改變幾千年的文化習慣,其艱難程度可以想象。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如果你對它們說,屋子太熱了,開個窗子吧,他們肯定會反對,但如果你說把屋頂給掀了,他們肯定會答應開窗。新文化運動所表現(xiàn)出的偏激性,便是因于這種狀況。
這一運動的價值可能并不在于立,而在于破。即不在于它將中國文化引向一個多么好的境地,而在于它將中國人從幾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籠中解救出來,至于將解救出來的人們引向何方,這是后來者們要繼續(xù)努力的任務。雖然在文化上它還未能找出一個滿意的方向,但在政治上,對于共產(chǎn)主義的引進,卻給迷惘中的國人找到了一劑良藥。
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步伐,五四運動爆發(fā)了,在更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參與下,它以更激烈的方式改變了中國的狀況。袁世凱、張勛等人復辟時受到的阻力還只是軍伐們?yōu)橐患核嚼l(fā)動的,而此時,無論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都將面對更廣大的群眾的反對。五四運動后,工人這一支強有力的革命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為此后革命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共產(chǎn)主義的一步步深入,隨著革命熱潮的一步步涌起,共產(chǎn)主義的引進者、宣傳者李大釗、陳獨秀們意識到了建立共產(chǎn)主義政黨的必要性。
于是,經(jīng)過重重艱難,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了。
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做展覽,而是為了以史為鑒,為社會的進步總結更多可借鑒的經(jīng)驗。
看著那一代熱血沸騰的青年,年輕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自省一下呢?
前面說過,新文化運動并沒有給中國文化指出一條另人滿意的道路,快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文化何去何從仍然在探索中,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諸多決定,重新提出了對文化的重視。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這一代,如果不把文化的興盛當作自己的職責,那中國文化還能靠誰?
幾千年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就是“和”的思想,這本無可厚非,但“和”久了,人的斗志便會消磨殆盡,人們習慣了去習慣一切,隨遇而安,不思創(chuàng)新,不思進取。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立的確是“偉業(yè)”,但中國的現(xiàn)狀,還遠不是可以沾沾自喜的時候,電影里陳獨秀說了一句話,“現(xiàn)在還不是慶祝的時候”,我想這話正可時時警醒我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五四青年當為我們的榜樣,大可不必等到國家到了最危難的時候才挺身而起,何不讓熱血時時在我們身體里流淌?
再看看今日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一切舊的事物都曾經(jīng)是新事物,都曾經(jīng)代表歷史的前進方向,都曾充滿生命力,但這種新生的活力總會隨著時代而漸漸消逝,中國共產(chǎn)黨亦不例外。雖然一再強調(diào)與時俱進,但如今的黨員質(zhì)量與初立時已是天差地別,十八大以來的各路“老虎”“蒼蠅”,可見一斑。黨員質(zhì)量跟不上,如何保證黨的先進性?與前面所說的當下青年一代相同,沒有建黨時風雨飄搖的社會背景,沒有步步緊逼的威脅,黨的熱血也已逐漸消退了。這是我們應該時刻反思的問題??上驳氖牵瑥狞h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這一問題已經(jīng)在一步步強化,已經(jīng)在一步步入心入腦。
建黨之所以為“偉業(yè)”,非止于其建,更要看其恒!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200字<四>
今天,黨委組織公司全體黨員剛看了《建黨偉業(yè)》巨片,作為預備黨員的我也榮幸參加,加深了對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形成一篇觀后感。除飽受列強欺辱外,中國還面臨內(nèi)在的挑戰(zhàn),即積重難返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讓衰落的中華帝國失去了往昔的從容。對先天不足、后天欠缺準備的中國來說,無論如何“窮則思變”,都將是倉促和混亂的嘗試: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到1917年7月12日張勛復辟失敗,短短六年時間,中國便發(fā)生了2次復辟,更換大總統(tǒng)3回,爆發(fā)內(nèi)戰(zhàn)4場。
對處于黑暗和混沌中痛苦摸索的中國人來說,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短短10年好似看不到曙光的漫漫長夜。內(nèi)外交困的中國人民生活苦痛,民族危機加劇,各種思想觀念激蕩:帝制、君主立憲、共和、德先生、賽先生……
在這一些混亂的表象后,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以常人難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中國的現(xiàn)實:中國的問題比任何國家都要復雜,因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國理論。不能照抄照搬并不意味著不應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在種.種主義和思想的實踐破產(chǎn)或胎死腹中之后,蘇維課件下載[*]隊采取了小節(jié)不拘的創(chuàng)作原則。比如,在辜鴻銘和羅家倫的辯論中,辜鴻銘這樣說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數(shù)學家的加減乘除,兩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現(xiàn)在仍是三三得九,不會三三得八?!边@段對話取材自辜鴻銘與伊藤博文之間的論戰(zhàn)。這種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強了《建黨偉業(yè)》的層次感。此外,《建黨偉業(yè)》也沒有刻意回避兒女情長,蔡鍔和小鳳仙的離別,毛澤東和楊開慧的相識、相知和相戀,都拍得動人心弦。
與小節(jié)不拘的創(chuàng)作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大事不虛,為了客觀還原歷史,《建黨偉業(yè)》不僅在歷史事件上盡力做到了實事求是,在人物刻畫上也力求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比如,為了稱帝而與日本簽署二十一條密約的袁世凱,也并
非一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建黨偉業(yè)》的橫空出世有雙重意義。第一重意義是讓我們重溫那段驚天動地的歷史,了解中國百年的辛酸和苦難史,讓所有的中國人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天地,進而奮發(fā)有為,通過個人的努力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第二重意義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共產(chǎn)黨人以革命大無畏精神成功應對各種挑戰(zhàn),這是新中國得范文網(wǎng)[*]以建立、發(fā)展和壯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我們更有必要重歸建黨的源頭,找到這源頭的火種,并賦予其新時代的意義,帶領中國從勝利走向勝利。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1200字<五>
《建黨偉業(yè)》這部電影所敘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拉開的辛亥革命開始,至1921年6、7月間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時止,雖然這短短的十年時間里在歷史的長河里或許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功夫,然而這十年又是極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這十年里,許許多多影響中國歷史發(fā)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發(fā)生在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護法戰(zhàn)爭、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正稱得上是“風雷激蕩”、“巨變迭起”,雖然歷史事件眾多,知名人物眾多,然而電影《建黨偉業(yè)》卻以時間的先后順序為脈絡,以不同空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為故事的著眼點,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絕倫,引人入勝??梢哉f整部電影刪繁就簡,詳略得當,節(jié)奏合理。
最讓我感到血脈賁張、激動莫名的電影橋段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全面失敗,日本全面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終于把滿腔愛國熱情迸發(fā)出來,他們以無所畏懼的姿態(tài)走上街頭,高呼著“愛國無罪”、“革命萬歲”等口號示威、游行,繼而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青年學子的拳拳愛國心震撼激揚、感昭日月,不僅在覺上沖擊著我,更在在心靈上感動著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就這樣以其獨特的魅力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最讓我肅然起敬,欽佩動容的是:在共產(chǎn)國際的幫助下,全國各地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分別推薦代表奔赴上海召開會議,這些青年才俊懷抱著共同的理想和主義走到了一起,他們在中國的大地上共同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政黨,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這個叫做“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黨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黨員,他們?yōu)榱苏匍_一次會議還得東躲西藏,誰又能料到,這個年輕而力量單薄的政黨,卻在二十八年之后成為新中國的執(zhí)政黨,帶領全國人民從此走上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
通過觀看這部《建黨偉業(yè)》,我們再一次形象地認識到,在當時的舊中國,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北洋政府,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其他民主黨派,無論是議會制、總統(tǒng)制、還是君主立憲制,都救不了積貧積弱、處于列強環(huán)飼的舊中國,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終他們發(fā)現(xiàn),只有共產(chǎn)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是中國人民的不二選擇!
一路曲折一路歌,從當年建黨之初的五十多名黨員到今天擁有將近八千萬黨員,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雨歷程。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豐功偉績的九十年,我為中國共產(chǎn)黨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忠于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我們的畢生不變的追求,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