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
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jié)目中心為配合這一重大主題,做好脫貧攻堅宣傳的重要舉措。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5篇,歡迎大家閱讀!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1
春節(jié)假期一過,我就急匆匆從山東老家趕回任職所在村甘南縣甘南鎮(zhèn)富強村。走在村間小道上,時不時和過往的村民打招呼,問候過年好,問問今年有什么規(guī)劃;再去困難戶家中走走,拜個年,問問還有啥困難;還去種植大戶家坐坐,問下今年打算,除了種植玉米還種啥,看看種植結構調整政策是不是已深入民心。
春節(jié)即將過去,村民又開始忙碌的一年,這一年也是考驗扶貧工作成效的關鍵一年。去年9月份到村里任第一書記,前期摸索村民村情,花費了一段時間,等心里有脫貧計劃,又入了冬,天氣已不允許實施脫貧計劃,所以一定要抓住這關鍵的一年,把各項扶貧政策,脫貧計劃落實到位,讓貧困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扶貧效果和變化。
富強村有650余戶,2400余口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386戶,人口859人,貧困戶數(shù)和貧困人口都占了總戶數(shù)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shù)字,重重的壓在我心頭。每時大腦都在轉,都在思考有什么辦法能讓村民快速脫貧致富。每天遇到人總想探討下如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每次去村民家走訪我總會問對致富有啥想法,有啥困難需要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思考的多了,入戶多了,掌握的情況多了,慢慢摸清了村民致貧的原因,找到脫貧的方法。通過走訪發(fā)現(xiàn)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村基礎設施落后,村民怨言頗多。二是村民致富欲望強烈,也很有想法和點子,但怕實踐,不愿承擔風險,總想著向上級政府要政策扶持,缺乏內生動力。
找到問題就得想解決辦法。思考良久后個人認為應該把改善基礎實施和扶貧扶志結合起來統(tǒng)一考慮。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這就是有名的破窗效應。如果任由基礎設施落后下去,村民也會繼續(xù)貧困下去,缺乏脫貧的志氣,沒有內生動力。反過來講,我們從基礎設施入手,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再加以政策引導和扶持,會激發(fā)出村民致富意愿,做到扶貧扶志?;谶@一點,今年打算重點整治村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huán)境,重點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結合整村推進200萬資金,重點改善村生產基礎設施:預計打10眼左右抗旱井,休整生產路,維修橋洞和橋涵等。二是協(xié)調和配合好美麗鄉(xiāng)村工程,爭取今年能夠實施,把村內道路修建為高質量的五米寬板道,做好下水道,綠化帶,安裝太陽能路燈,從根本上改變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環(huán)境。
此外,再根據(jù)建檔立卡情況,對貧困原因仔細甄別,細化脫貧措施。對因病因殘等情況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政策兜底,該進低保的進低保、該進五保的進五保等;其他原因致貧的有勞動能力的,再根據(jù)致貧原因,量身打造脫貧措施。同時把種植養(yǎng)結構調整到位,向村民推薦些藥材、雜糧、林蛙等經濟動植物,并請農技專家舉辦種植、養(yǎng)殖技術培訓班,聯(lián)系企業(yè)進行訂單式收購,讓村民能夠有技術有收成還能有收入。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要抓好有利時機,把各項扶貧政策落實下去,讓貧困群眾早點走出貧困,步入小康,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使命,將責任和使命扛在肩上,與富強村民同行。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2
“脫貧攻堅” “扶貧先扶智” “脫貧摘帽”無疑是當今中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佇立于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展開形式各異的脫貧行動,脫貧不只是個人收入的變化,應舉四海之力,整體推進。脫貧不能只是“數(shù)據(jù)脫貧”,更應以智慧凝聚共識,注入內生動力。
漫畫中的一名男子,手持木棍,眼神篤定,奮力地撬起脫貧攻堅的巨石,清除全面小康路上的“絆腳石”。男子的力量有限,對于推倒貧困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單用木棍發(fā)力難以撼動巨石,必得“智取”促“實干”。
如今,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關鍵階段。基層干部付諸的努力已讓不少問題得到緩和,農村總體面貌得以改善,但有些頑疾并非靠基層干部就可以克服。重振士氣的貧困群體,回歸社會中來,必得謀一份工作維持生活。那么產業(yè)引入、就業(yè)保障,需要企業(yè)供給扶持。再者,農民學習不能停滯不前,就業(yè)技能培訓、思想文化教育也要跟得上經濟發(fā)展。脫貧涉及全國人民,要整體協(xié)同,切不可僅是脫貧而未能實現(xiàn)社會差距縮小的初衷。
脫貧是啃硬骨頭,轉換思路,亦可煲成鮮美的“骨頭湯” .產業(yè)興農、創(chuàng)業(yè)脫貧、智慧扶貧是決勝階段的智慧錦囊?!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新階段,新思路,與時俱進。成都錦江區(qū)紅砂村的 “花香農居”,最初是以花卉產業(yè)種植,讓農民充分利用自家土地,后來花卉產業(yè)又發(fā)展為觀光農業(yè),又可讓農民發(fā)展農家樂與民宿。知名度提高后,擁有一定產業(yè)基礎的錦江區(qū)又舉辦花博會。從“花卉農園”到“休閑旅游”,再到“特色名片”,不斷拓新以適應經濟發(fā)展,不僅脫貧,而且興農。
舉四海之力,納天下智慧,脫貧征程不僅篤定剛健,更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步步生花??素毨褪?,聚全國智力,脫貧事業(yè)不僅推進有序,更在不斷前進的復興之路中,綻放異彩。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3
在這個星球上,無論是黑皮膚黃頭發(fā),無論是藍眼睛厚嘴唇,無論是歷史還是而今,無論是區(qū)域還是洲際,似乎所有國家的發(fā)展都會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貧困。治理貧困,我們的國家在努力,你們的國家也在努力。而在這里,在你們的腳下,你們所站立的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似乎可以找到這個解決問題的重要答案。
只有精準扶貧才能將貧困“連根拔起”。
我們開啟了精準扶貧,因地制宜,培養(yǎng)技術的系列措施:有些土地種不出莊稼,卻能開出大片的鮮花;有些山區(qū)偏遠難行,卻擁有豐富的林木資源;有的戈壁人煙稀少,卻不失為旅游探險的好去處……興辦工廠,培養(yǎng)技術,組織管理,擴大就業(yè)。一次次的實踐,一點點的成功,一份份智慧汗水勤勞的積累,都讓我們相信著:終有一日,貧困定會被我們“連根拔起”!
開發(fā)有效資源,出奇制勝。
大部分貧困地區(qū)環(huán)境貧瘠,自然資源缺乏,以致當?shù)厝嗣癫o優(yōu)勢來發(fā)展農產品銷售等產業(yè),而其人民也大多沒有充足的知識,無力改善現(xiàn)狀。好在中國政府并未放棄,而是想方設法讓無資源的地方“長出”資源來,無數(shù)的技術人員及專家前往多個扶貧地區(qū),鉆研當?shù)厣鷳B(tài)問題所在、土壤適宜開發(fā)度。在南方山區(qū)引導人們開墾梯田,在北方果園鋪設卵石以增加水果糖分含量,打造受歡迎的產品,進行有機銷售……面對種.種艱難險阻,中國并未退縮,因為與人民的利益相比,這些困難都太過渺小。
無數(shù)的科學技術人員前往貧困區(qū),授之術,立其業(yè),幫助當?shù)厝肆暤眉妓?,找到收入突破口,從而改善當?shù)厝嗣裆?,使經濟方面的改善也漸有起色。短短三年時間,八億人口成功脫貧:雜草叢生的鹽堿地,盛開大朵大朵的牡丹花;荒無人煙的偏遠山溝,運出一批批精美的工藝品;黃沙漫天的戈壁荒漠,立起一株株綠色的身影;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路橫貫南北,一座座工廠傳來百姓的希望與歡笑聲……著名作家余光中曾在《歡呼哈雷》中寫道:“我們的國家永遠積極向上,民族的意志也永遠向前。”
當然,在治理貧困的路上,我們依舊有許多不足:體系的松散,管理的缺失,研發(fā)的滯后,個別地區(qū)的扶貧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面對這些,我們依然在努力完善和進步。但我相信,勤勞的汗水,無邊的智慧,終會將把貧困連根拔起,陽光終將照在這世界每一個燦爛的面龐之上,包括你們,遠道而來的非洲朋友。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4
回望祖國大地,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了。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著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巨變。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30年。 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xiàn)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xiàn)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這一切只用了30年時間,被稱為世界發(fā)展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13億中國人民。13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fā)生根本改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30年光輝歷程,使我們這個過去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闯删停胱兓?,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fā)展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增長,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這個季節(jié),正是農村下谷種稻的季節(jié),也是農民三夏大忙的季節(jié)。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農村時,農民群眾還十分好奇。而現(xiàn)如今,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而現(xiàn)在在城里,購買轎車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在寬闊的道路上,“大眾”“尼?!钡绕放萍矣棉I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xiàn)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fā)生了巨大改變。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xiàn)在的小高層,復式住宅,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huán)?!卑l(fā)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xiàn)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試想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yōu)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fā)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地上有火車、汽車,天上有飛機,水路有輪船,可隨意挑選組合,使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改革開放后,國家大力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tǒng)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發(fā)展。影視歌舞、讀書看報、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上網(wǎng)沖浪、旅游遠足、運動健身等這些過去屬于富人的娛樂項目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業(yè)余生活。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醫(y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xiāng)的衛(wèi)生服務體系,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yī)療服務”成為可能。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后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飛速提高,居民平時從細微之處開始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xiàn)象有了較大改變。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fā)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yè)。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5
因工作需要,10月中旬,我被遵義高管處派遣到交通廳人事處的掛幫辦工作學習。當來到這里,我不知道要干些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開展自己的工作,經過一個多周的熟悉,我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今年的9月初,省委省政府召開會議,把全省20個極貧困的鎮(zhèn)鄉(xiāng)作為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集中火力點。一位省領導親自主帥,一個省部級干部親自參與指揮,各部門各單位和脫貧攻堅所在地的縣鎮(zhèn)鄉(xiāng)三級力量,共同集中火力對準脫貧點,力爭在2020年讓極貧困的鄉(xiāng)鎮(zhèn)走上小康路。
從江縣加勉鄉(xiāng)作為省交通廳的定點包干脫貧點,廳領導高度重視,成立專班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大部分抽派的人員進駐加勉鄉(xiāng),或是作戰(zhàn)指揮,或是進村入戶做調查,當起前線駐村隊員,小部分人員留守辦公室做好后勤保障和資料收集工作。而我就是留守在廳里的信息收集和上傳下達的工作人員。
時間總教會人學習,也教會人成長。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這是我對這個新工作的自我要求,更希望自己在這個崗位上,通過互相聯(lián)系與學習,加強自己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經驗結合。來到貴陽,克服了現(xiàn)實的住宿條件,克服了遠離家的困難,也難免惦念我的家人、同事,特別是我那剛滿一歲的閨女。但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兩難全,安慰和鼓勵自己,既來之則安之。
在上一周的時候,我接到廳掛幫辦領導的通知,要去加勉鄉(xiāng)的前線了解相關情況,為省領導再次深入調研做好前期準備工作。10月26日上午8點,和往常一樣,我準時到達交通廳并吃過早餐,收拾好要出門的工作資料,8點30分正式從交通廳出發(fā),經過近7小時350公里的路程,終于趕到加勉鄉(xiāng)。
因之前聽同事說過關于在加勉鄉(xiāng)吃住飲食的不習慣,和路程遙遠,特別是在山路上,會出現(xiàn)嘔吐,頭暈等。好奇之余,讓我對加勉的神秘色彩充滿向往。的確,一路上,我們的車輛穿過一個又一個相連的隧道,爬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然后又繞過一個接著一個的彎道……從城市的樓宇到村寨的木房,從滿是起重機的工地到植被茂密的的山林,從空氣質量一般的城市到負氧離子厚重的村落,一步一步臨近,一處一處遠離……幸好之前有上山下鄉(xiāng),走村入戶的經歷,雖說有些昏沉沉,但一點沒有嘔吐的跡象,這得讓我感謝過去歲月時間的歷練。
金色的太陽光投影在那片梯田,一束光穿云而來,拿起手機記錄下這一刻。美不勝收的畫面背后,不僅是自然的原生態(tài),也是這片土地急切需要的脫貧。我們的車在下午16點30分左右到達了加勉鄉(xiāng)鄉(xiāng)鎮(zhèn)府。簡陋的政府辦公大樓,唯有飄揚的紅旗是這個地方最亮紅的顏色,也是最渴望、最期望的代表。走進加勉鄉(xiāng)的集市,有磚木結構的房子,有純木,也有純磚結構的房子,街上的人不多,大多數(shù)是盤著頭發(fā)的中年婦女,年邁的老人和幼童,幾乎很少看到青壯年。有大有小的零售店,但又像是雜貨鋪,什么都有供應的,但又不全。多行幾步,加勉學校的學生們正在打掃學校衛(wèi)生,估計是中學的學生,不然也不會不回家。
小轉了一下,我便和同事一起拿著筆記本去找之前已聯(lián)系的加勉鄉(xiāng)黨翁村村支書,向他了解村里的相關情況,以便往后的幾天可以較好開展調研工作。71歲的老支書龍培科聽說是我們來了,他滿臉的笑容,熱情的招呼我們坐下,問起村里的情況,他如數(shù)家珍,而這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在這兒,我們跟著支書學習,他雖年紀大卻精神頭特好,說到脫貧幫扶的相關想法,龍支書既開心又熱情。在了解情況后,我和同事們一起去吃了飯,飯后,又開始參加指揮部召集的會議。
這一天,大半的時間在車上;這一天,從城市到村落;這一天,看到美景,也看到貧困。不知要在加勉鄉(xiāng)住幾天,也不知道還要來加勉鄉(xiāng)多少次……無論何時,我都將帶著熱情,注入加勉脫貧攻堅的隊伍,奉獻自己的力量,留下足跡,收集人生中的那些歷練。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