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感人觀后感影評精選5篇
黎巴嫩現(xiàn)實題材電影《何以為家》(原名音譯為《迦百農(nóng)》)在內(nèi)地上映,其中反映的一系列社會話題引起熱議。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9何以為家觀后感
這是一座地獄之城。
沒有盡頭的苦難,混亂,墮落,戰(zhàn)爭。
沒有鳥兒愿意在那里停留,沒有色彩,沒有希望。
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用刀捅了人,并將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因為生下了他。
贊恩作為家里的長子,承擔(dān)起照顧弟弟妹妹的義務(wù),當(dāng)他看到年僅11歲的妹妹被父母抓去賣給別人時,無能為力的他離開了這個絕望的家。
之后他遇到了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互相扶持生活。
但當(dāng)他再次回到家時,卻聽到了妹妹的死訊,他去捅了那個買下妹妹的男人。
鏡頭回到了法庭之上。贊恩接著說,我希望,無力扶養(yǎng)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關(guān)于窮人是否應(yīng)該生育,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我了解的不多,就不多闡述了。
這部電影看的讓人壓抑和悲傷。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jié)尾的配樂都是沉重的,我能想到的唯一一處輕松的音樂,是贊恩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里時教徒彈著吉他慰問犯人們,監(jiān)獄里看著電視唱著歌的犯人比監(jiān)獄外的絕望的人們更快樂。
電影之外,扮演贊恩的演員也是一個難民,在出演了電影后,得到了聯(lián)合國的幫助,和父母一起去往挪威這個和平的國度生活。對于贊恩來說,這算是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但是,在被戰(zhàn)爭和混亂包圍的地區(qū),還有多少個贊恩,正在背負(fù)著苦難,絕望而艱難的前行著呢?
在影片的結(jié)尾,辦理護照,贊恩終于露出了笑容
而生在中國的我們,不知道比贊恩幸福多少倍的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好好想一想,今天,我們能看到這美麗的風(fēng)景,能吃上美味的食物,有愛我們的家人,還有希望,是不是應(yīng)該感到知足?當(dāng)面對困難的時候,請想想,在那個充滿苦難的國家,弱小的贊恩尚可擁有無比堅強的內(nèi)心和強大的勇氣,哪怕身處在在絕望之中仍然守護心中那一點光芒而不放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和自憐?
作為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都要堅強和勇敢。并且要記住,知足才是幸福,這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最大的啟發(fā)。
2019何以為家感悟
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黎巴嫩男孩Zain的辛酸故事,他出生于首都貝魯特的貧民窟中,多年來與父母和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擠在一個破舊的閣樓里。Zain和弟弟妹妹們從未上過學(xué),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販賣手工果汁外,還不時受到父母的辱罵和毆打。
Zain經(jīng)歷生活的磨難,在想要逃離這個國家時,卻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存在不具有“合法性”。這些孩子都沒有能證明自己存在合法性的出生證明或身份證件,這對糟糕的父母甚至也不清楚他們的確切出生日期。
而被父母賣掉的妹妹Sahar慘死則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Zain因為故意傷人入了獄。母親在獄中告訴Zain他又要當(dāng)哥哥了,而他們打算把新的孩子取名叫Sahar,這顯然是一個讓Zain更感到絕望的消息。
在絕望中,他將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他們生下了他。他們給了他生命,卻沒能夠好好地?fù)狃B(yǎng)他,沒能給他應(yīng)有的教育、健康和愛。
11歲的妹妹Sahar初潮被發(fā)現(xiàn)的那一天,父母將她賣給了破舊閣樓的主人的兒子,一個足以當(dāng)Sahar叔叔的雜貨商販。這對糟糕的父母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Zain“搗亂”:“我們沒有能力給Sahar好的生活,但他們可以?!彼麄儗⑽礉M12歲的Sahar強行賣給了中年商販為妻,就此斷送了Sahar短暫的一生,也讓怒不可遏的Zain堅定了離家的決心。
當(dāng)母親攔住想要追上去的Zain,父親對Zain拳打腳踢之余一把將Sahar放到摩托后座上疾馳而去,他們口口聲聲說著“為你好”,是否真的就是“為你好”了呢?也許私心里確實有愛的成分,但口袋里骯臟的鈔票卻是最赤裸的嘲諷。
以“愛”為借口的暴力,往往由于理由的“正當(dāng)性”而讓施暴者得以站在一個制高點上,愈加地肆無忌憚。因而也顯得更加殘酷,受害者同時承受著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壓迫,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勇敢地反抗,而更多的是習(xí)慣了這樣的“棍棒教育”,逐漸變得逆來順受。
Zain是勇敢的。
他逃離了原本的生活后又遇到了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當(dāng)這對難民母子中的母親Rahil被拘留后,Zain帶著尚年幼的Yonas一邊尋找Rahil一邊維持生活。而最后他也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照顧一個孩子是需要擔(dān)起莫大的責(zé)任的。
于是他將Yonas交給了承諾會好好照顧他的人,換來了他急需的一筆錢。但這時候的他沒有想到那個承諾的人其實是個臭名昭著的人販子;更不會想到他此時此刻的行為,其實和他的父母賣掉Sahar別無二致。直到在監(jiān)獄里重遇Rahil,Zain才意識到這一點。
有時候,看似善意的“為你好”,卻恰恰是給他人帶來傷害的刺刀。
在法庭上,面對Zain的控訴,他的父母激動地辯解道:“我們生你養(yǎng)你,你卻將我們告上法庭?你有什么權(quán)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但正是因為曾經(jīng)處于這樣的處境里,Zain才會明白養(yǎng)育一個孩子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才會對他的父母漠視兒童人權(quán)的行為加以控告。他的父母曾經(jīng)也是和他一樣天生注定要受盡苦難的孩子,當(dāng)他們長大成人后又將苦難傳遞給一個又一個的孩子。
Zain不希望成為這樣的人,更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帶著苦難降生,于是,便有了從影片開頭以雙線敘述貫穿至結(jié)尾的這場訴訟。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yǎng)孩子的人,別再生了?!盳ain說道。
在一個畸形的社會里掙扎成長
黎巴嫩擁有23.2%的難民占比,是世界上難民比例最高的國家。
過去寬松開放的收容政策與后來收緊的難民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過去遺留的問題發(fā)展到如今已變得更加棘手。
在這里,女性壓迫、拐賣兒童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由于交不起居留許可的費用,難民多為黑戶,只能夾縫中生存;沒有登記在難民署的難民還需要黎巴嫩籍的擔(dān)保人,這給了他們有機可乘的機會,擔(dān)保人開出高昂的擔(dān)保費用,以此謀取利益;階層固化,富人與貧民之間永遠(yuǎn)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個社會無疑是畸形生長的。
不足12歲的Sahar被父母賣給商販為妻,并在三個月后因為懷孕死去,這在我們看來是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商販卻在法庭上說:“我們這里的人一向如此?!?/p>
對女性的壓迫也反映在了影片中另一個女性角色Rahil的身上。任何一個外來務(wù)工的外國婦女都必須放棄生育權(quán),只要懷孕,就立即喪失一切權(quán)利被遣返出境。而所有的難民都僅有一年的居留權(quán),一年過后,或是離開,或是支付200美元申請新的居留許可。
Rahil正是處于這樣的處境,她是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難民,一邊撫養(yǎng)偷偷生下的兒子,一邊借著假身份打著各種零工存錢以獲取居留證。在被游樂園的餐館老板辭退后,她迫不得已走上了賣淫的道路,卻也因此被警方抓獲,以“沒有身份”的罪名被拘留,在監(jiān)獄里等待被遣返出境。
這種“身份”的束縛就像一張無形的網(wǎng),密不透風(fēng)的,困住了這個畸形社會里的底層民眾的自由。
主角Zain也是其中之一。沒有身份,沒有歸屬,無處可去,無以為家。這個畸形的社會遠(yuǎn)比我們想象中要荒謬得多。
正如影片的導(dǎo)演娜丁·拉巴基所說:“我們建立起這套系統(tǒng)和規(guī)則:一個小孩的存不存在完全要看他/她有沒有一紙登記文書,這是一件荒謬的事。他們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他們就在這里?!?/p>
2019何以為家心得
剛開始的那些鏡頭,讓我以為Zain是一個單純不服管教會偷摸的壞小孩,正在心里感慨這么小會這樣肯定和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接下來出現(xiàn)的他發(fā)現(xiàn)妹妹薩哈的初潮而采取的一系列果斷的措施,恍然大悟這是個因為家庭原因而早熟通于世故的溫暖的小孩。
影片的情節(jié)很緊湊,一步步剝開事實的真相,辛酸又令人悲慘。就是只有最后Zain有一小段批判性地敘述會讓人覺得是特地安排的發(fā)言,其他都很順其自然,甚至讓我非常驚訝這小孩子的演技可以如此高超——他只是導(dǎo)演從難民區(qū)里挑選出的一個非演員小孩,一起看電影的朋友說,可能他也不需要刻意去演,因為他之前的很多經(jīng)歷本就如此,唉。我也實在想不通,為什么越窮越想著生孩子來分擔(dān)生活呢?為什么沒想過在養(yǎng)育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付出多少生活和思想上的精力。七個小孩,橫排豎排挨的緊緊的不留縫隙地睡,不能有正常的身份證件更是難以讀書、工作,只能茍且偷生,不艱辛嗎?不過如果有這種思維的話,估計也不會去生那么多,也不會把生活過得那么苦難了。
影片大部分并沒有很刻意的煽情部分,卻也能令人是不是動容落淚。而在窮苦人的生活中,生活也不盡然完全生澀難咽。特別是剛開始Zain照顧小Yonas的好多小細(xì)節(jié),讓人忍俊不禁,還有他耍的許多小聰明,比如利用鏡子的反射給自己弄了個小電視同步看,還能給電視配音,那一段真是太可愛了!真是個小機靈鬼~當(dāng)然,故事的最后是以相對美好的結(jié)局收尾的,雖然也不盡完美。替現(xiàn)實中的Zain慶幸,當(dāng)然還有不知多少個像他一樣的難民依舊水深火熱難以自救。希望聯(lián)合國能真正地施以援手,讓美好的曙光能重新穿透敘利亞這個國家。如果沒有能力給孩子一個正常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請止住不斷生孩子還引以為豪的這個能力。如果生下了,請給予多一些愛,他們被迫來到這個世上,希望得到的,應(yīng)該不是種.種磨難。真心祝愿這個世界的難民可以少一些,再少一些。
2019看何以為家有感
《何以為家》是我心里的滿分電影了,全程都有一種沉重感但是又很感動,故事敘述的節(jié)奏剛剛好吸引我,小男孩長得超級好看,本以為是個有名的小明星,但是最后沒想到這部電影就是他的親身經(jīng)歷,又一次震撼了我。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無比同意這個觀點,如果沒有做好父母的準(zhǔn)備不知道如何做父母的人,千萬不要生下孩子讓他們受苦。不是賣慘,是真的慘,如果單說故事中對親子關(guān)系的討論,讓我想起來如父如子。
雖然這個故事更加殘酷,但都說明了比血緣更重要的是親情,相比身份,關(guān)系才是我們長久為伴的條件。同樣的苦難境地,黑人媽媽把孩子當(dāng)成唯一的寄托,而贊恩的媽媽卻也能為了生存把11歲的女兒送給別人當(dāng)新娘。 我們應(yīng)不應(yīng)該討論其中的苦衷,或許意義不大,我們已經(jīng)看過那么多令人唏噓的故事,那一個沒有點所謂的苦衷呢,悲劇的演繹有千千萬萬種,但終點總是一樣,沒有誰比誰更慘,只能慶幸贊恩最后還是笑了,雖然這個笑容看起來比從頭到尾那個看破的眼神更讓人心酸。
由于被小伙伴放鴿子了,差點錯過這部走心的好電影,我個人認(rèn)為這部電影在票房和輿論上都會在上映后引起轟動,當(dāng)下17歲少年高橋跳水的新聞引起全民討論,與這部電影的部分立意不謀而合,父母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電影伊始,就有一個問題在我腦海里閃現(xiàn),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要生這么多的孩子,直到庭審上,贊恩父親說,都說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會給我們?nèi)松灾С帧⑽夷睦镒鲥e了,那一刻我有些明白了,其實我一開始以為正確的價值觀不過也是我們的想象,贊恩的父親相信的是另一套而已。我們無權(quán)對他人信仰的主義指手畫腳,做好自己也就罷了。
這是一部讓人看時會痛的影片,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實,贊恩給我們展現(xiàn)了他的經(jīng)歷,也是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會演的那么的讓人憐惜。正如譯名何以為家,家應(yīng)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出生在這個世間的每一個人應(yīng)該被怎樣對待,又是什么樣的成長環(huán)境能讓一個不足12歲的小孩有著超乎成人的生存能力。這樣的片子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也正像片尾的那句話,愿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我們生在和平社會,未能完全理解他們戰(zhàn)亂國家,但這一切的發(fā)生,又不得不讓我們想起多少年前戰(zhàn)亂的中國,窮人家的孩子早當(dāng)家,而現(xiàn)在中國貧困地區(qū)又有多少這樣的家庭呢,所謂的救濟慈善款,層層剝關(guān)關(guān)削,到他們手上所剩多少呢,生活所迫,又有多少人在水深火熱中走向了歧途,感謝導(dǎo)演的故事選題,感謝這部電影如此真實,讓我們看見不為所知而又為止動容的故事,同時傳達(dá)勇于爭取創(chuàng)造,改變自己的正能量。愿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很有感觸的一部電影,今年看過的特別棒的電影,可憐的小男孩簡直就是本色出演,小小身軀有著扛起全世界的力量。最后小男孩難得的笑容鏡頭真是讓人淚崩,還好現(xiàn)實生活中他有了更好的歸宿,希望世界能夠更溫柔的善待那些善良的生命啊。
2019何以為家體會
《何以為家》的導(dǎo)演娜丁·拉巴基堅持盡量地還原真實,在現(xiàn)實與電影之間搭建了一座奇妙的橋梁,讓人們得以透過鏡頭看到另一個世界的真實。
在影片之外,盡管Yonas的飾演者最終依然同父母一起被遣返非洲,但Zain卻因電影得到了移民挪威的機會,開始接受教育,改變了自己的人生?,F(xiàn)實中的挪威仿佛就是影片里的瑞典,是在“迦百農(nóng)”之外的夢里的伊甸園。
盡管現(xiàn)實里成千上萬在畸形社會里掙扎成長的難民中,能得到安置的只有不到1%。
也許這樣的掙扎最終也只能湮滅在時間的洪流里,生活也依舊是個婊子。
但他們就在這里。
再微小的改變,也是一種力量。
這部電影很短,短到只有兩個小時,100多分鐘。導(dǎo)演將真實呈現(xiàn)給了我們,卻沒有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也到底沒告訴我們究竟何以為家。
一部講述現(xiàn)實的電影能改變什么呢?
娜丁·拉巴基說:“要認(rèn)可電影擁有改變一個人、改變世界的力量,它會影響一個人自我與個性的樹立和改變,要愿意去相信自己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p>
也許答案就藏在電影所呈現(xiàn)的真實當(dāng)中。我們都希望電影能帶來一些改變,而改變正在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