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失孤觀后感怎么寫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黼娪笆Ч掠^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電影失孤觀后感怎么寫精選篇1
看完電影《失孤》,一切的不如意,都變的那么淡然。唯有血濃于水的親情,波濤洶涌,讓人抑制不住的流出眼淚。劉德華本色出演的《失孤》把一個父親平凡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光影中展現(xiàn)出來。片尾一陣蒼穹中的誦經(jīng)的禪意,那是生命的救贖,聲音飄過千山萬水,昭示蕓蕓眾生,人世間最大的苦難莫過于骨肉分離。
想起了去年上映由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讓我有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又想起了中央電視臺倪萍主持的尋親節(jié)目《等著我》,別人吃過的那些苦,別人遭受的那些罪,一個大男人,我竟然無法平靜下來。以至于這半年來,每每我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都會到網(wǎng)上搜索節(jié)目《等著我》來看,聽著別人的故事,默默地留下自己的眼淚,與自己的那點挫折對比,這些不如意也就云淡風(fēng)輕了。
夫得之而無以為念,遂亡矣。生生世世,突然覺得世界上最溫暖的瞬間是離別后重逢的那一刻,情感穿透力是那么的強大,強大的摧毀每一顆剛強的內(nèi)心。尋親,這一有人類繁衍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社會學(xué)行為,從未間斷。
想起了老家的一個習(xí)俗,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六,村里的家家戶戶都會放爆竹慶賀,這一天隆重程度超過了除夕夜。后來,年長的前輩告訴我,傳說古代村里人有一大部分人去北方修長城,到了臘月底,全村人都會在村口翹首以盼,期望家人團聚過年??墒?,等了很多年,都沒有鄉(xiāng)親回來。終于有一年,臘月二十六日,有一個鄉(xiāng)親死里逃生回來,全村人放爆竹來慶賀,這是一份鄉(xiāng)情的惦念,一份親情的寄托。于是,這個習(xí)俗一直保留了下來。
當(dāng)骨肉被隱匿世界渺渺,棲身人海茫茫怕是唯一選擇。當(dāng)親人被阻隔在迷茫的天地里,找尋是安放親情的唯一神龕。愛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愛的全部禮遇。愛是團聚,但沒有分離也就無所謂團聚。在愛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結(jié)在快樂和贊美之中。然而,倘若沒有先前的離別,就不會有眼前的團聚。感謝那些離別,讓愛多了一份厚重與期盼。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世間殘酷而戲劇,所以才會有那么多感天動地。天地乾坤,溫情永存,活著,是最好的信仰。期待世上所有的離散與不幸,都能帶來驚喜與相逢。相信“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卻用來尋找光明”,離散從未停止,但希望和信念也從未消逝,而是愈發(fā)澎湃,如同這春潮滾滾,拍打著岸邊的孤舟。
電影失孤觀后感怎么寫精選篇2
失孤:失了,才孤獨。孤獨有兩方,一方是被拐賣的孩子,一方則是丟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覺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離”,這是一個慘事,原以為進了電影院自己會哭的稀里嘩啦,但我沒有。說下個人對電影失孤觀后感。
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沒有販賣悲苦,導(dǎo)演的想法顯然是很清楚也很堅持的,她要拍一部溫暖的電影,她提出了“打拐”這個社會公眾事件,她請來了大明星劉德華以期盼獲得更多人士的關(guān)注,劉德華沒看完劇本便應(yīng)承了下來,一個字“演”。劉德華說:“這個事件他已經(jīng)關(guān)注十幾年了,但是一向沒有人拍,此刻最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來演,必須會有更多的人關(guān)注這個事,票房也不會太虧,有沒有機會拿影帝不重要,只期望能幫忙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這樣的事,我們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那里必須要為導(dǎo)演、為劉德華,以及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買票電影院看這部戲的人點贊。
初為導(dǎo)演的彭三源在電影的節(jié)奏把控以及敘事的技巧上難免會有一些生疏,但這很顯然是一部如《桃姐》般平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藝小品,是比較生活化的自然呈現(xiàn);并非陳可辛那部同期拍攝搶先上映計算精確商業(yè)味十足的《親愛的》(也是一部國產(chǎn)佳片)。如果你是愛看韓國影片《素媛》《熔爐》以及《親愛的》這類頗具催淚效果影片的人,也許你會失望吧。為什么彭導(dǎo)要把一個十足催淚的題材拍的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還很歡快呢?為什么導(dǎo)演在感情上要這么克制?我想正如劉德華所飾演的雷澤寬,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必須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忙,該哭的該鬧的該悔恨的該激動的想必都化作了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和那溫存善良的眼神。有時被戳到悲哀處也還是會本能的情緒波動,但更多的時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導(dǎo)演的克制內(nèi)斂,她只是想鼓勵這些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失望的人,給他們一些溫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樂,我只能用一個字概括:個性好。在歡樂中透著一絲絲無奈與凄切,但基調(diào)是用心的向暖的。這與如畫如詩綠意盎然的攝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齊,也許故事有些游離有些松散,但分寸還是把握的很不錯的,尤其是對一位新的女性導(dǎo)演。
影片的劇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條線:
第一條是吳君如飾演的人販子那條線,我想這條線的作用大概是這樣的:1.提出人口拐賣這個社會事件,作為一個背景,也能夠說為什么會有這樣一部電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們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訴我們,有需求就有買賣,有買賣就有拐賣,這就好比市場經(jīng)濟吧,是一個供需的問題,所以有哄抬價格也有賤賣。3.社會其實很殘酷的,我們要多留一個心眼。
第二條是倪景陽飾演的丟失孩子的母親,我覺得這個安排能夠這么猜想:1.作為主線雷澤寬堅持尋子的一個比較,有的人丟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階段,可能會因為堅持不了,因為過分自責(zé),一時想不開就自尋短見了,這也突顯了雷澤寬尋子十五年是一種何等的堅持。2.孩子丟失對家庭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3.丟失孩子不是雷澤寬這么一個個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許就在你身邊。
第三條也就是主線,雷澤寬尋子。其實這條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雷澤寬尋子以及雷澤寬幫忙別人尋子,二是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尋母,并在尋親的過程中與雷澤寬產(chǎn)生了一種如父如子的關(guān)系,這是一種情感上的互補。
兩條副線與主線穿插,副線時間也不長,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許是我看電影多,雖然剪輯有些許生硬,但這兩條副線的作用及內(nèi)在的邏輯還是比較實在的,沒有什么問題,也不影響我觀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豐滿,這戲本不是劇情沖突強烈推進火速的商業(yè)片套路。
劉德華和井柏然都奉獻出了不丟人的演技。尤其是劉德華,把一個尋子十五年的農(nóng)民父親的那種謹(jǐn)小慎微,那種喜悅難過的得失,那種茫然的失落都演繹的入絲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攔車時踉蹌的腳步;你看他把手輕輕搭在背后拘摟的脊背;你看他在魚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與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懷疑了自己的決定;發(fā)尋子傳單被拒絕后尷尬的微笑,以及用手留意翼翼拭被人丟在地上的傳單上的灰塵,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當(dāng)曾帥把摩托車鑰匙送給他時,他露出了一個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緊接下來我們能夠看見他眼底那不舍分別的凄涼與悵然;他與曾帥如父如子的互動是全片最溫暖最快樂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丟,也和曾帥這般大小了,也該是在讀書的。。。。。想不到一個香港的天王劉德華居然能夠把內(nèi)地農(nóng)民主角表演的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澤寬,對,劉德華不僅僅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也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完成度相當(dāng)之高的主角。
生活是一條無盡的路,你找他,緣聚,你不找他,緣散,多行善業(yè),緣聚自會相見,只要你堅持了,你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好處的。
電影失孤觀后感怎么寫精選篇3
先有《親愛的》珠玉在前,又有《失孤》火熱上映,隨著拐賣兒童題材電影的接連熱映,整個社會都開始關(guān)注被拐賣的兒童。大家對人販子深惡痛絕,對被拐賣的兒童施以援手。讓我們看到了全社會的力量都動員了起來保護兒童。比如像伊利這樣的愛心企業(yè),就專門舉辦了“伊利方舟工程”這個以兒童安全為主題的安全教育公益項目,為全國各地24個省市區(qū)的近20萬名孩子帶去了安全培訓(xùn),從源頭上為兒童帶給保護,防止拐賣兒童的發(fā)生。
根據(jù)中國人的傳統(tǒng),孩子是花朵,是未來,是期望。所以無論做什么都以思考孩子為第一要務(wù)。就好像高考,國家各種規(guī)定都是為考生帶給安全有序的學(xué)習(xí)和考試環(huán)境。即便是打拐,大多數(shù)人關(guān)注的也只是孩子能不能找到家,找到爸爸媽媽。也正因如此,大家都忽略了另一個人群,那就是走失了孩子的父母們,他們在想什么,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心是不是需要撫慰……而電影《失孤》,更多的便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拐賣兒童的這個問題。
那么,丟失了孩子的父母在做什么呢?看看我們電影的主人公“老雷”雷澤寬(劉德華)你們就明白了。15年前,雷澤寬的兒子雷達被拐,遺失愛子,這絕對是中國人不能理解的。所以,執(zhí)著又愛鉆牛角尖的老雷,就此義無反顧的騎上摩托踏上了尋子的不歸路。十五年間,他走遍了神州大地,千山萬水,經(jīng)歷了風(fēng)霜雨雪,人情冷暖。卻依舊兩手空空。直到到了福建,遇到了車禍,巧遇了被拐的尋親男孩曾帥(井柏然)……
從雷澤寬之口我們明白,他的孩子,是在他的媽媽照看的時候被拐走的,而因為丟了孩子,所以老雷的母親在家活的留意翼翼,她已經(jīng)不是活著,而是活受罪了。還有他的妻子,每每盼著孩子的消息,但每每等來的都是丈夫孑然一身形單影只的歸來,同樣是活受罪。從這不難感受到,那些丟失了孩子的家庭,每一個人都在受罪。正因如此,雖然曾帥不是他的兒子,但老雷和曾帥卻像親生父子一樣,甚至他們倆人在一齊的時候,老雷還會耍脾氣的偷笑。尤其是老雷在摩托車上想摟著井柏然的腰又欲遮還羞時的樣貌,更把一個孤苦尋子的老人想求得一絲心理慰藉的神情刻畫的無以復(fù)加。
當(dāng)然,雖然因為沒了孩子身心俱疲,同時還要遭受侮辱、毆打,但雷澤寬至少還活著。在電影里刻畫的另一個形像,被拐女孩周天意的媽媽,相比之下就要可憐多了。片中,女孩周天意最終被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并在火車上從人販子(吳君如)手中解救,但相信每個人都興奮不起來,因為就在同時,女孩的媽媽因為找不到孩子又遭遇冷眼、嘲笑而投了江……所以,電影語言交待給我們的,是被拐賣的孩子需要解救,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所受的傷害其實絲毫也不比孩子們小,他們,也是需要被拯救的人。
看著曾帥找到父母在橋頭的慟哭,就更容易發(fā)現(xiàn)拐賣兒童不僅僅帶來的是孩子的傷害,更是對一個家庭的傷害。而這種傷害,也不會因為歲月或者找到了親人而彌合,相反會越來越深越來越重。大師對老雷說了這樣一段話:“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毕嘈胚€有無數(shù)的父母,為了不讓自己與孩子的緣滅正在飽受痛苦和掙扎吧!
電影結(jié)束了,可現(xiàn)實中的防拐才剛剛開始。像“伊利方舟工程”在《失孤》上映第二天,結(jié)合影片中“打拐”題材為現(xiàn)場教學(xué)案例,在北京組織了全國首場兒童安全主題的免費觀影活動。邀請了電影中出演志愿者“小居”一角的青年演員劉雅瑟、數(shù)位業(yè)內(nèi)防拐打拐專家和眾多家長、兒童共同觀影,展開現(xiàn)場交流學(xué)習(xí)互動,從現(xiàn)實案例到父母孩子的日常做法,層層剖解那些“防走失、防拐騙”的招數(shù)和應(yīng)對方法。
相信這樣的兒童安全公益項目會越來越多,讓失孤不再重復(fù)上演。
電影失孤觀后感怎么寫精選篇4
一邊是因為孩子被拐而日夜尋找的父母,一邊是被拐賣的孩子因為無法提供出生證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戶,連一張證明自己是誰的身份證都沒能得到。一個家庭就這樣活生生地被毀了,可悲的是這不是因為生老病死,而是人販子的貪欲,還有其背后的另一個家庭的無知與迂腐。
對家庭的重視在中國是那樣地堅韌,這也就是為什么丟了孩子的家庭會那么堅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為此傾家蕩產(chǎn)顛沛流離也在所不惜,而買了拐來兒童的家庭也把孩子當(dāng)成親生孩子對待,愿意給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們身邊,養(yǎng)兒以防老。所以當(dāng)孩子的親生父母試圖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們百般阻撓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對于孩子來說呢,他們被強行脫離父母的懷抱,被賣到幾千幾百公里遠的地方,叫著完全沒有一點血緣關(guān)系的人,以為他們就是家人。試想一個最美滿的結(jié)局,孩子終于找到了親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極為痛苦和矛盾的,一邊是血濃于水的親情,一邊是養(yǎng)育之恩的陪伴。這樣的事情為什么要發(fā)生在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無辜的是他們,傷害得最深的也是他們。
影片最后,劉德華問師父,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無論是誰的孩子,對那個家庭都是莫大的傷害。憑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為人販子和養(yǎng)父母的欲望買單。沒有人有權(quán)利這么滿足自己的欲望,也沒有人有義務(wù)為了這份欲望買單。相反,欲望者應(yīng)該要為這份欲望付出代價,而且,必須是慘痛的。
電影失孤觀后感怎么寫精選篇5
春晚上劉德華的一曲《回家的路》,讓我們對這部《失孤》有著別樣的期盼。
這會是怎樣的一條回家之路呢?它必定充滿了艱辛與曲折,可在那漫漫長路的終點,是一樹幸福靜靜的佇立在風(fēng)中么?
它會像同類影片《親愛的》一樣的催淚么?必須會,可它會讓我們流下的是幸福的淚水,還是心酸的?
它會更專注失孤家庭的悲苦,還是收養(yǎng)家庭的無奈,又或是被拐兒童的心理路程?我們期盼著答案,盡管我們明白,不論是何者,觀影的心路布滿了坎坷。
從前期公布的一些劇照中,我們驚喜卻又驚愕的發(fā)現(xiàn),那還是劉德華么?以前的偶像,會在電影中如何的突破自我,演出一個不一樣的劉德華?我們拭目以待。
導(dǎo)演彭三源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名不見經(jīng)傳的她能否駕馭這沉重的題材?她能否將劉德華與井柏然這樣的老戲骨與小鮮肉炒成一盤骨肉相連的新式菜品?
……
帶著一連串問題,我觀看了這部《失孤》,有些意外的',我愛上了這部電影。
有著同樣的素材,卻有著不一樣的烹飪方式。不妨把陳可辛端出的《親愛的》比作是一杯苦與甜相伴的咖啡,有著歡樂的開場、苦澀的中場與看似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帶著濃郁的陳氏風(fēng)格,清新中透著股濃郁的煽情,讓人時而歡樂時而悲傷,情緒隨著主人公的際遇跌宕起伏。
而彭三源卻在《失孤》中更多的加入了酸味與咸味。
酸的是那漫長的尋子路,一個人、兩個輪、三面旗,孤獨的行駛在永無盡頭的公路上。不像《親愛的》,男主角沒有朋友與親人相伴,更沒有組織,他有的只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偶爾閃現(xiàn)的幾段文字和陌生人善意的勸阻。縱然他的身后其實也隱藏著很多熱心人,可行走在畫面中的,始終孑然一身,直到另一個尋親人的加入。
如果說《親愛的》更強調(diào)片名中的“愛”,那《失孤》中當(dāng)仁不讓的是“孤”,怎一個“孤”字了得?它歷經(jīng)了比《親愛的》數(shù)以倍計的時間長度,也跨越了比之更為遙遠的尋孤里程。他走過了十幾個春夏秋冬。兜轉(zhuǎn)了無數(shù)次東西南北,他的孤獨,想想也心酸,何況親歷者。
同樣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它也許沒有《親愛的》取材事件那樣有轟動效應(yīng),但它絕對在默默無聞中流露出一種平凡之美,一種堅韌與頑強的力量,縱然前景未料、期望渺茫,但它從未放下,從未逃避。想想樸樹《平凡之路》的歌詞吧,“我以前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以前擁有著一切,眼都飄散如煙。我以前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放到那里,它會顯得更為堅強。
而之所以說有咸味,那都是因為有了劉德華。我一向很喜歡劉德華,他的電影,他的歌。不否認,其中有很多敗筆,畢竟多為商業(yè)化作品,也飽含他永遠演著劉德華,唱著劉德華的詬病。的確,自稱永遠偶像派的劉德華看似自憐,實則是自謙。他懂得自己與梁朝偉、劉青云們的差距,他在數(shù)十年如一日演繹自己,歌唱自己的同時默默的尋找著突破。他在影帝之路上無數(shù)次提名,卻又無數(shù)次看著他人領(lǐng)獎,強堆出笑容也必須要“聽見記者發(fā)問沒半句無禮,冷靜的說一一解答各位”。正如《失孤》中的艱難之路,無數(shù)次期望的山丘背后是難以計數(shù)的失望之谷。
之后在杜琪峰的教導(dǎo)下,劉德華硬是憋住了臺詞欲與表情欲才憑《暗戰(zhàn)》拿到了第一個金像獎,《大只佬》里也是犧牲了體型與造型,而直到《桃姐》其實才算真正的突破,演出了有別于“劉德華”標(biāo)簽的低調(diào)與平和。從此,他的表演之路一片開闊。
這次的《失孤》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劉德華,蒼老而憔悴,黑漆漆的臉上有著一副農(nóng)民的面容。是誰想到讓劉德華演民工的?真是一件創(chuàng)舉。臟兮兮的老舊西服里透著一股靦腆,失去了標(biāo)志性的張揚,劉德華有了一種洗心革面的感覺,盡管看上去慘不忍睹,卻顯得更為成熟而可愛了。躡手躡腳的動作顯得有些謹(jǐn)小慎微與懦弱,與內(nèi)心堅強的人物看似表里不一,卻實實在在是那個經(jīng)歷若干苦難與挫折的小人物真實反應(yīng),讓人看到了一種與偶像以往極大的反差,卻又心悅誠服。
看到偶像老了,滿臉的皺紋、胡子拉碴、頭發(fā)花白、畏手畏腳,作為影迷的我心酸了,這樣糟踐自己值得么?黎明會這樣么?郭富城會這樣么?其實他們都會這樣,如果他們真是作為演員的存在。同時我們也為劉德華感到高興與欣慰,他的閃光點再次被人發(fā)掘,他的蒼老讓他顯得更為真實,擺脫“劉德華”的桎梏,他顯得更為年輕而有活力。“能演一切好東西,無論戲份再少都花卻了心計,為了干活用半世沒有一秒浪費,活著是沉迷?!滨r為人知的是,在《失孤》的拍攝過程中,為了持續(xù)長期戴摩托車頭盔的發(fā)型狀態(tài),劉德華不拍戲時也戴著帽子。
與《親愛的》里的黃渤與趙薇一樣,偶像們在改變自己、作踐自己,同時也在升華著自己,他們用形象上的平民化去貼合電影的氣質(zhì),用外表的丑化去融入生活,融入真實?,F(xiàn)實中,沒有那個主角的面容是靚麗的,唯一美麗的只有那一顆顆平凡跳動的心靈。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從劉德華的演出中,我們嗅到了一股海洋深處的咸味。
“回家的路,數(shù)一數(shù)一年快樂的次數(shù),數(shù)一數(shù)一天脾氣的起伏。什么是貧?什么是富?回家的路,數(shù)一數(shù)歲月流走的速度,數(shù)一數(shù)一生患難誰共處,一切慢慢清楚……回家的路,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塵土,再累也一樣堅持的腳步?;丶艺娴男腋!!?/p>
也許主人公永遠未能走上回家的路,他還得繼續(xù)走下去。他的最大成就只是為他人找到了回家的路,留給他的將會是重歸一個人、兩個輪、幾面旗的孤獨之路、平凡之路。還有那一句終將伴其一身的讖語: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yè),緣聚自會相見……”
題外話:值得驕傲的是,電影《失孤》在我所在的城市重慶有眾多取景,看著那熟悉的大橋、江水與天際線,戲外的我反而找到了一種回家的感覺。綦江的那個__鎮(zhèn)上是否還留著鐵索橋我真的不明白,但在這片生我養(yǎng)我的西部土地上,的確有無數(shù)座鐵索橋橫亙在那奔騰而去的河水與溪水之上。它們至今仍在用力拉扯者被水流隔斷的土地,掩映在蔥翠的竹林中,縱然狂風(fēng)也剪不斷它那聯(lián)系人心的筋絡(luò)。它凝固著許多人童年的記憶,悠遠而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