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電影的觀后感

小龍0 分享 時間:

《南京大屠殺》這部電影講了日軍把殺南京青年當做刀靶練習,活埋南京市民,兩個軍官還舉行殺百人比賽,殘忍地把小孩往墻上撞,還樂在其中……屠殺持續(xù)了好幾天,南京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中。那么你知道《南京大屠殺》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南京大屠殺電影的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南京大屠殺電影的觀后感精選篇1

《南京大屠殺》讀書筆記

這一個個故事,一條條罪行都令人發(fā)指、殘無人道。不能想像的是,狂暴之極的日本士兵卻以此為樂、互相攀比。殊不知,有多少個這樣的故事無人知曉,有多少個無辜的靈魂四處游蕩,又有多少個夜晚人們夜不能寐。

南京大屠殺,那是祖國封存了72年之久的傷疤;那是中華兒女們永遠的痛;那是祖國飽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最好見證……那一個故事,讓我真正地知道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1937年,那時,年輕的尼姑靜緣和她的師姐妹們居住在城郊的一座庵里。南京淪陷,她們的棲身之處也隨著一把火化為烏有。靜緣的師父被日本士兵奸污,因不堪此辱,引火自焚了。年輕的靜緣目睹了這所有的一切,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和害怕,便躲在一棵大槐樹下。這天下午,有三個日本士兵路過這里,看見了靜緣并強奸了她,并禽獸般地虐待她。之后,她被路人送進了醫(yī)院,三天后才醒來,但已神志不清。

當我讀到她們的棲身之處被燒毀時,我怒火中燒,恨透了這伙帝國主義強盜;當我知道靜緣的師父因受不了侮辱而自焚時,我悲憤交加,為一個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惋惜;當我念到靜緣也重演她師父的悲劇時,我仿佛看到日本士兵們那得意的奸笑。在多少年后,當靜緣再次來到那棵大槐樹下時,她的心一定像是掉進了冰窖,在發(fā)冷,在顫抖,因為這一切都無法讓她忘記1937年在大槐樹下發(fā)生過的事情,她那含冤而死的師父,還有那刻骨銘心的仇恨。沒錯,這一個個故事,一條條罪行都令人發(fā)指、殘無人道。不能想像的是,狂暴之極的日本士兵卻以此為樂、互相攀比。殊不知,有多少個這樣的故事無人知曉,有多少個無辜的靈魂四處游蕩,又有多少個夜晚人們夜不能寐。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已結束,華夏兒女們已從戰(zhàn)爭的蹂躒中站起,我們的祖已繁榮昌盛,再也不是昔日那個被人凌辱、受人欺負的“東亞病夫”。今年是祖國的60華誕,歲月已沖淡了往日的痕跡,今日的中國已是世界強國。從2003年到現在,我國已將6位宇航員送入太空,太空從此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

現在,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未來我們是國家的棟梁。

祖國,我們愛您!我們一定會讓您越來越強!

南京大屠殺電影的觀后感精選篇2

今天,我看完《南京大屠殺》紀實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心中是憤怒,悲傷。

三十萬同胞,倒在日軍機槍的掃射下,倒在日軍一把把刺刀下,倒在空中落下的炸彈下。古老的南京城血流成河。你看,那扭曲的同胞的臉和驚慌失措的難民。你聽,那絕望的兒童的哭喊……尸臭和血腥彌漫了整個南京城,令人觸目驚心地殺戮在街頭巷尾進行著。我身臨其境般目睹這場慘無人道的屠殺。我的心在滴血。30萬多的同胞呀!尸體堆積的山處處血流成渠。硝煙彌漫在血色的空中,令人淚下。槍殺、活埋、刀砍……他們在肆意殘殺我們的同胞,那是中華民族遭受的浩劫。

過去的歷史是無法改寫的,那恥辱的一頁將永遠警醒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認為屠殺可以征服一切,但中華民族的血沒有白流。你看,神六飛天,嫦娥探月;這一切都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強大。

南京大屠殺永遠是中國人不能忘記的國恥。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我們會努力學習,奮發(fā)圖強,強我中華!

南京大屠殺電影的觀后感精選篇3

南京大屠殺,一個讓全中國人都膽戰(zhàn)心驚的日子;南京大屠殺,一個讓全中國人都怒發(fā)沖冠的日子。南京啊南京,本是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市,卻因日本人的殘忍,讓它成為了一座死城,一座充斥著血腥味的城。

《南京大屠殺》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中國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一個懷孕六個月的孕婦,一個就要當媽媽的女人,那日本人都沒有放過,用那冰冷的刺刀插進那孕婦的腹部,挑出一個還沒出世的孩子,那小小的生命,還沒有看到這多彩的世界,便要走向死神,孕婦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卻沒有喚醒日本人那一丁點兒的良知。還有那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被日本人用機槍掃射,一個又一個的亡靈找不到去天堂的路,因為他們心中積滿了仇恨。日本人如那瘋狂的惡魔,殺人不眨眼。我不想再看下去,我不想再看到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同胞倒下。屠殺、搶劫、強奸等一系列的罪惡行為,卻被那血腥的日本人當成是一場游戲。僅僅六周,日本鬼子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三十萬人以上,三十萬人以上啊!

南京大屠殺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屠殺行動,而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屠殺行動,為了自己的野心,讓一個又一個無辜的生命成為刀下亡魂,那流的可是我們中國人的血啊!為什么沒有人站起來反抗?難道中國人是這樣的懦弱嗎?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心有不甘啊!

去年,日本海軍把中國釣魚島的漁船船長囚禁了起來,日本這個東瀛小國是在向我們中國挑釁,還以為我們懦弱,不堪一擊,他們錯了,如今的中國已經站起來了,就如那睡醒的雄獅,一聲長吼必定驚天動地。

走過的六十幾年,中國經歷了多少的磨難,忍受了多少痛苦,即使在_十年中,頑強的中國人也沒被嚇倒。中國在苦難中磨礪了意志,在失敗中找到了自我。生于憂患,中國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這個曾經讓世人瞧不起的國家——中國,逐步發(fā)展,日夜騰飛。

歲月的蹉跎,洗不凈日本人手上的血腥;時間的流逝,抹不去中國人心中的仇恨。中國人啊!請記住南京大屠殺中所受過的一切屈辱,因為只有銘記歷史,我們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南京大屠殺電影的觀后感精選篇4

忘記大屠殺等于第二次屠殺。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zhàn)箴言出此刻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tài)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于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chuàng)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既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熒屏祭奠,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精神,不做市場奴隸,用心弘揚了主流價值觀。面向世界講述戰(zhàn)爭戕害,以震撼心靈的人性與情感揭示生命的尊嚴,《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兼具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堪稱中國電視劇的豐碑之作。

《四十九日祭》在題材上并不個性,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也不少見,然而這正是《四十九日祭》的個性之處。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故事,西方此刻還在拍,電影《辛德勒名單》、《鋼琴師》享譽世界。但二戰(zhàn)期間中國戰(zhàn)場的傷亡,尤其是堪稱人間慘劇的南京大屠殺卻從沒得到國際化的表現,因此這種題材實際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的黑暗記憶,是震蕩國家的民族之痛。在這個層面上,具有國際視野的《四十九日祭》第一次向世界發(fā)出了中國反戰(zhàn)最強音。該劇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前后,四十九日內發(fā)生的戰(zhàn)亂創(chuàng)傷。如果說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是人類禮貌的污點,《四十九日祭》則站在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衩》肩膀上,創(chuàng)造性增加前史和后史,對日軍暴行展開了最深刻的揭露與清算。能夠說,以人類公義審判罪惡的《四十九日?祭》拍出了國產劇少有的大格局和新高度,足以代表中國水準,比肩世界反戰(zhàn)經典。

宏大歷史需要一個嵌入口,講故事是跨越國界、跨越歷史說中國的最好方式。蜚聲海內外的華人女作家嚴歌苓深諳此道,擅長風格化敘事,曾拍出《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返膶а輳埨韪瞄L用細膩的人性刻畫和極具韻味的鏡頭語言營造人文觀感?!办o水流深”是嚴歌苓和張黎作品的印象,兩人合作的《四十九日祭》則是這種高級表現的范本。比如該劇將大事件濃縮在7周內,時刻敘事讓“南京大屠殺”更顯逼人的殘酷。南京淪陷前一周,各色人群上演著他們的生活。教堂的女學生雖然慌亂卻堅信有上帝的庇護;藏玉樓里的風塵女照舊紙碎金迷,談情斗嘴,活在當下;長在教堂卻不信神的法比,滿大街找食物還不忘潑皮本性,順手牽羊之余還跟洋汽車“斗氣”;南京的守軍激戰(zhàn)正酣,一心期盼援軍;戴濤的德式裝備教導總隊駐在妓院門口,懲戒違紀的同時,也能雨中起舞,博佳人一笑;國民政府公務員孟繁明更糾結在感情和父女矛盾中,體驗著一個男生的難。能夠說,災難前每一個人都對生活充滿著期望,對接下來的恐怖準備不足。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平和、嬉鬧,充斥市井生活的景象,猶如暴雨將至前的陰云,讓恐怖更恐怖。《四十九日祭》將危險藏于安寧中,將災難匿于桂花、小元宵的叫賣聲中,反襯出了接下來“黑色六周”的地獄圖景,

其強烈震撼力不言而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沒有交集的人正因戰(zhàn)爭走到了一齊,不一樣階層、不一樣個性的人殊途同歸,應對共同的災難。正如編劇嚴歌苓所說,戰(zhàn)爭拉平每一個人。在災難面前,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命運?!端氖湃占馈肪x了三類中國人:法比、戴濤、孟繁明為代表的男生們;玉墨代表的女生們和書娟為代表的孩子們,在災難這條船上,他們相互依偎,共同抗爭,以小見大反映了當時整個中國的苦難和抗爭,而她們蜷縮避難的教堂則是亂世中的孤島,最大化展現了人性與生命的尊嚴。戰(zhàn)爭來了,男生來扛,女生和孩子才有救。概括來說,這部劇講述的是中國男生為他們身后的女生一個個去死的故事。書娟眼里的醉鬼混混――法比為了教堂的女學生,一次次擋在日軍刺刀前,用生命維護孩子們的生命與尊嚴;少尉狙擊手戴濤為了心愛的玉墨和孩子,用一桿槍搏命保衛(wèi)教堂,一向戰(zhàn)斗到生命終結;位居高位的孟繁明不惜放下尊嚴,屈身于日軍,只為換來通行證,讓女兒能逃出南京……在這部劇里,中國男生像父親、像兄弟一樣拼命保護女生,他們拿他們的命換女生的命。也正如此,《四十九日祭》完成了生命價值的交接――女生替男生活下去,才使得最后玉墨、書娟、豆蔻以戰(zhàn)爭親歷者身份參與的日軍罪行審判更顯說服力和震撼力。

男生犧牲如山,活著的女生背負著十字架,艱難前行。女性是戰(zhàn)爭的終極犧牲者。劇中戴濤說,走了的人容易,留下來的人難。因此,在“孤島”環(huán)境中,女生之間的人性對抗和情感演變更將南京大屠殺的創(chuàng)傷渲染得更悲涼?!端氖湃占馈分?,當趙玉墨這些秦淮風塵女走進教堂時,孟書娟這群女學生最初的態(tài)度是不甘和厭惡,甚至用惡毒語言攻擊窯姐,以保護她們的區(qū)別。她們搶食物、搶地窖、打架斗嘴,有著女生的爭斗。然而隨著朝夕相處,被死亡一次次威脅,當孤傲的書娟正因來月經感到迷茫無助,第一次主動理解玉墨這個“壞女生”的母愛;當風騷的紅綾與呆板的教堂雜工喬治相愛,在冰冷的下水道相擁至死;當魔鬼在召喚,玉墨這群窯姐主動換上學生服,選取把生命留給學生,把死亡留給自己。亂世中的人性與情感得到了升華。因此戰(zhàn)爭與災難是拷問人性和尊嚴的熔爐。《四十九日祭》是以女性視角直面殘酷戰(zhàn)爭和完美人性,烘托的是群體命運下的英雄群像,這才是中國電視劇的基礎品質。

在死亡面前,沒有尊卑貴賤,人最本能的求生欲和恐懼以及生命的抉擇在南京這座城市、這座教堂碰撞出火花,絢爛而殘酷。就像同樣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卻沒有以鋪陳災難、渲染傷口的方式刺激觀眾神經。它的敘事語言內斂而克制,如同一個沉默的親歷者,陳列出一張張觸目驚人的老照片,照片里發(fā)生了什么,觀眾自有答案。十四歲的朱瑪麗不甘日軍凌辱,墜樓而死;奄奄一息的王小妹被日軍從燒成焦碳的尸堆中扒出輪奸;美麗的豆蔻慘遭日軍凌辱、毀容,身上被砍37刀,法庭上展示的背上傷痕,觸目驚心。在導演張黎鏡頭下,《四十九日祭》呈現的暴力冷靜到虐心,觀眾不由沉浸其中,隨著劇情畫面,調動起最原始的情緒,感同身受地體會日軍獸行。

對于南京大屠殺,《四十九日祭》是“靜水流深”,大師級的藝術表現,從臺詞到鏡頭再到演員表演都極富張力?!拔覀冎粫蛘蹋粫琛?、“光著膀子也能打日本人”、“你哪知道打仗是怎樣一回事,死又是怎樣一回事”、“只要能把你帶出南京,哪怕是做豬做狗,我都不在乎?!敝T如此類的臺詞雖然簡單質樸,卻有著一字千鈞,攝人心魄的韻味。而書娟躺在炸彈坑里,拍著頭頂上密集的日軍機群以及哭泣著拿起相機,給滿臉血污的士兵拍著他們最后一張照片,再加上低沉大提琴的配樂,這樣的鏡頭有如無聲的控訴,撞擊人心。此外,咖啡廳的留聲機吱吱啞啞響著,是亂世中的一絲頹靡,也是戰(zhàn)爭摧殘下的幾縷溫情;戰(zhàn)火席卷時,英格瑪神父帶領女學生唱圣歌,燭光搖曳,是恐怖氣氛下點燃期望的光源……能夠說,單論臺詞和鏡頭語言這兩項,《四十九日祭》都屬今年最佳。而張嘉譯演繹的神父法比、宋佳演繹的秦淮河頭牌玉墨、胡歌飾演的柔情軍官戴濤、黃志忠飾演的父親孟繁明也堪稱教科書般的表演,濃烈情感融進一句句臺詞、一個個動作里,潤物細無聲,為該劇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回顧慘痛歷史,是為了珍惜此刻的幸福,保衛(wèi)未來的和平。巴爾扎克說:“有些罪惡是不能洗刷的?!眲≈形禾亓张恳舱f,中國人太善良了,容易忘記不好的事。因此文火慢燉的《四十九日祭》不僅僅僅是從人道主義視角關注絕境中的生命尊嚴與人性救贖,更是以災難中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一個大主題: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對待罪惡?《四十九日祭》的態(tài)度是:能夠寬恕,絕不忘卻,務必道歉。這也正是我們就應堅持的歷史觀。捍衛(wèi)真理和良知,牢記屠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保衛(wèi)來之不易的和平,這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祭奠。

南京大屠殺電影的觀后感精選篇5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占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guī)模屠殺。

日軍占領上海后,直逼南京。國民黨軍隊在南京外圍與日軍多次進行激戰(zhàn),但未能阻擋日軍的多路攻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亂中被日軍占領。日軍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揮下,在南京地區(qū)燒殺淫掠無所不為。

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余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尸滅跡。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殺害。

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余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拋尸江中,只有數人幸免。

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

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余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復用刺刀亂戳,最后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余骸骨投入長江。令人發(fā)指者,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后,“比賽又在進行”。

在日軍進入南京后的一個月中,全城發(fā)生2萬起強奸、輪奸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幸免。許多婦女在被強奸之后又遭槍殺、毀尸,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qū)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財產化為灰燼。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滿目荒涼”。

127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