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觀后感600字
長征途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那些互相幫助、親密團結的瞬間,那種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都給我深深的震撼。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位十三歲的小紅軍在隨部隊前進時撿到一袋干糧卻掉進了河里,她沒有告訴戰(zhàn)友們,反而用野菜塞滿了腰袋。不久后,她便因饑餓難耐倒下了,戰(zhàn)友們了解情況后紛紛拿出干糧給她,最終在大家的幫助下走完了長征路。那么你知道《長征》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長征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長征觀后感600字篇1
“嗶——嗶嗶”一束清脆的喇叭聲穿破了云曉,打破了沉寂的黑夜……。
天邊一處紅日的霞光射了出來,向四周蔓延著,旭日像一個熾熱的火球,從海平面上緩緩爬起,有時灰色的云會把它遮蔽,仿佛要把光明隱藏。而它從不屈服,從夾縫中找尋著光明,慢慢地,它罷脫了云的禁錮,露出了緋紅的面頰,放射出無限光芒!
長征,人類近代史冊中尤為艱辛壯烈的一筆!
在云霧繚繞,輕煙未散的崇山峻嶺,一條坎坷曲折的泥路上,一行浩瀚的隊伍,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步履蹣跚地行進著。
水流湍急,汗水和江水交融,身負重擔的紅軍戰(zhàn)士們在洶涌的大江中艱難跋涉。
在歷盡波折的長征途中,還涌現出了許多傳奇人物。
賀子珍,毛澤東的第二任妻子。為保護傷員,身中十七塊彈片;羅明、謝小梅夫婦,為尋找黨組織,歷經46年艱辛歲月;警衛(wèi)員胡昌保,為保護毛澤東,被炸彈轟炸,英勇獻身……他們都是平凡人,也許從前是站在死亡線上的一介魯夫,又或許是前程似錦的一介書生,卻都激情萬丈、永不言棄、視死如歸、意志頑強,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奉獻一切。
王樹增的《長征》,深刻記錄著長征這一歷史史實,全書以長征的時間推進和地域轉換為基本架構,從1934年10月甘溪突圍寫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完整地展現出紅軍歷經艱辛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的歷史。
一雙草鞋,一桿土槍,匯成一支浩瀚的中國鐵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一次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紅軍用行動戰(zhàn)勝一切困難;也是一次不畏犧牲的遠征,他們有的甚至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怨不悔;長征更是一次傳播理想的遠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為實現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基礎。
全書飽滿厚重,深入人心,是一部紀實性文字作品。內容真實,令讀者既能回顧波瀾壯闊的歷史,又能認識到面臨困難先輩們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從而教育我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勇往直前。讓我們回顧歷史,重新上路,堅定信仰,展望未來,為實現心中的理想不拋棄、不放棄。
長征觀后感600字篇2
在那烽火銷煙的革命歲月里,中國紅軍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保存革命的實力,在逼不得已的革命緊張局勢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八萬人首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紅軍攻占貴州遵義,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領導組織,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主義路線。這次會議的召開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指揮下,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主力抵達陜北根據地。同時長征的還有鄂豫皖的紅四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七月湘西的紅二方面軍也開始長征。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央紅軍與紅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紅軍長征途中歷經的重大事件有:從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出發(fā);紅軍召開遵義會議;紅軍四渡赤水;紅軍巧渡金沙江;紅軍飛奪瀘定橋;紅軍過雪山;紅軍過草地;紅軍三大主力歷經千難萬險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征程,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
紅軍長征的背景是在一九三三年十月,蔣介石在對中央根據地發(fā)動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雖然紅軍英勇奮戰(zhàn)一年,付出重大傷亡,仍然沒能粉碎敵人的“圍剿”,在反“圍剿”失敗的情況下,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戰(zhàn)略轉移,明智決定紅軍長征。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紅軍長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勝的精神;是為救國救民,不怕艱難險阻、不怕犧牲的精神;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是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長征觀后感600字篇3
南昌起義后,由于國民黨的迫害,無奈之下,紅軍8萬人馬向陜北轉移。
這次轉移行程共兩萬五千里,這就是舉世矚目的長征。暑假里,我就看了一部介紹長征的歷史電影-——《長征》。整部影片講述了一次艱難,坎坷,偉大而又可歌可泣的征戰(zhàn)。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戰(zhàn)士的心情十分低落,而與此同時國民黨反動派的幾十萬大軍鋪天蓋地地向中央蘇區(qū)襲來。為了擺脫困境,紅軍在湘江展開血戰(zhàn),強渡湘江,突出了重圍。但此戰(zhàn)紅軍傷亡很大,原本的八萬人一眨眼就損失了五萬,元氣大傷。
面對如此形勢,一直沒有發(fā)言權的毛澤東在大家的幫助下,對國際共產組織代表李德進行了批評,并解除三人黨組織,最終使黨的領導權重新回到了毛澤東等領導人手中。此后紅軍的行動變得正確,紅軍的作戰(zhàn)也變得勇猛,勝利也多了起來。毛澤東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四渡赤水,佯攻云南等戰(zhàn)略,擊破瀘定橋,帶著隊伍,翻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到達陜北,組建了川陜根據地,與紅軍二、六軍團會師,長征終于獲得了勝利。
看完影片我不禁贊嘆道:“這長征的兩萬五千里真是坎坷的很吶!”剛開始的湘江之戰(zhàn)中,戰(zhàn)士們冒著敵人飛機的狂轟亂炸,鮮血把江水給染紅了,江面上浮著戰(zhàn)士們的尸體,一戰(zhàn)過去紅軍橫尸遍野,這個景象慘不忍睹,湘江兩岸血流成河,活著的戰(zhàn)士也只能為犧牲了的戰(zhàn)友痛哭,不能給他們埋葬,因為在后面有幾十萬大軍在追趕他們;在翻越雪山的時候,戰(zhàn)士們沒有專業(yè)的裝備,沒有取暖的工具,許多戰(zhàn)士在攀登雪山的時候因為雪崩、饑餓、疾病,寒冷而死亡。
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在征途中因病而死去,她死后只能埋于風雪之下,讓純潔的雪花將她掩埋,這一切都是多么讓人痛楚啊!攻打瀘定橋時,戰(zhàn)士們吃力地爬著鐵索,敵人的槍炮猛烈地向他們射擊。在槍林彈雨中,中彈的戰(zhàn)士身體痛苦的抽搐著,時不時地掉入萬丈深淵,但另外的戰(zhàn)士還是頑強地爬向橋對岸。偉大的主席——毛澤東,在無可奈何下,將自己幼子托付給沿途的群眾撫養(yǎng)。
可憐天下父母心,主席作出這個決定需要多大的勇氣。我不禁對主席充滿敬佩之情?!拔覀兘裉斓男腋I钍乔拜厒冇悯r血換來的?!?/p>
長征觀后感600字篇4
歸去來兮,斯人已去。長征往矣,精神不滅。長征精神穿越八十余年的時光,在我們當今時代,注入了鮮活而滾燙的血液,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隔著八十余年的時光回望紅軍,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啊!穿著破舊綠色軍大衣的他們,在資源極度匱乏,身體極為饑寒的情況下,爬雪山,過草地,住雪洞,吃樹皮,出生入死,克服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完成常人無法想象的任務。他們把草地當床,把樹葉當被,與星空共寐。他們將兒女情長的喃喃細語,化作慷慨的誓言豪情!他們將風花雪月的凝望,化作鐵骨錚錚的生死奮戰(zhàn)!他們將身體的饑餓與寒冷,家人的關心與牽掛,青春的浪漫與柔情,都置于一旁,他們的心中,只有百姓的安寧與幸福。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他們的精神何其崇高!何其偉大!何其可貴!
長征往矣,但長征精神仍在我們心中。那是一股不畏艱難困苦,舍家為國,慷慨激進的精神,是中華之魂!
狄更斯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但始終,是我們的時代?!敝詾楹?,是因為中國紅軍前赴后繼,為我們換來的錦繡時代,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們抒寫了中華之魂!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雖然長征精神在有些人心目中日益淡薄。一些權力在握的高官,放縱自己,生活奢靡,令人悲哀。但這并不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主流,不會讓我們社會失去長征精神。
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銘記中華之魂,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讓中國歷經風雨卻仍然傲然挺立!新時代一個又一個身上凝聚著長征精神的人向我們走來。
歌手王力宏,年收入幾億元,卻仍不忘節(jié)儉。在頒獎大會上,有眼尖的網友一眼認出他所穿襯衫與十四年前專輯《唯一》中是同一件。作為一線明星,他開的是幾萬塊的二手車。他將長征精神之一——節(jié)儉,發(fā)揚得淋漓盡致。
唐山十三兄弟,在地震現場不畏生死,心系災民。事后記者問他們?yōu)槭裁慈绱似疵?他們說:“我們的生命是祖國給的,我們也體會過災后重生的感覺,我們有能力,也有義務去幫助那些正在遭受同樣遭遇的人?!蹦且凰?,我仿佛看到長征精神之精髓——愛國魂在他們身上閃耀。
還有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女孩孟佩杰、最美媽媽吳菊萍……
我不禁莞爾了,誰說長征精神不存?這些人身上不正閃耀著這樣的精神嗎?
長征已成往矣,但其精神歷久彌新,隨著歷史的沉淀愈發(fā)厚重,愈發(fā)讓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銘記與弘揚!
長征觀后感600字篇5
電影《長征》片長1.5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戰(zhàn)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zhàn)、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紅軍戰(zhàn)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zhàn)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勇于挑戰(zhàn)自我極限敢于戰(zhàn)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問題:紅軍是憑借什么才能克服種植煥蛩兀Φ粑ё范陸氐募甘蟶踔遼習僂蜆竦車木櫻鈧杖〉昧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么讓本來是執(zhí)行戰(zhàn)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卻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千萬戶家庭呢?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于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后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涌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后衛(wèi)部隊拼死抵擋住了國X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后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于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后衛(wèi)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衛(wèi)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愿流盡最后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fā)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zhàn)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么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zhàn)員就具備有這些優(yōu)良的素質,終于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chuàng)造了中華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fā)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fā)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
雖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憶這些畫面,我的心總是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