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旅觀后感600字
博物館中展覽的文物,從藝術到科學,從社會歷史到自然生態(tài),從民族文化到異域風情,涉及到人類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都是人類及各民族的藝術瑰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博物館之旅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博物館之旅觀后感600字范本(篇1)
走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股侵潤著歷史莊嚴滿含著中國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紀之風便撲面而來。正當廳屹立一尊毛澤東同志的雕像,是他,當年帶領著四萬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在敵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開創(chuàng)出如今這一片美好的世界。
中央展廳中陳列著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裝備,有模型、有實物。件件都透漏著中華民族的那種絕不屈服、永遠向上的精神。那高聳的‘東方紅一號’導彈更是闡述著中國人民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信和驕傲。
寒風刺骨,兩翼展廳頗得寒冷,一些當年參加過戰(zhàn)斗,或許還立下過無數(shù)次戰(zhàn)功的飛機坦克、輪船、火炮靜靜地在那里躺著,將那曾經(jīng)的霸氣深藏起來,一動不動,縱使那風一次次呼嘯而過。它們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現(xiàn)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靜靜地躺著,享受著他的子民們的無盡的敬意……
從大汶口時期的的一次戰(zhàn)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似乎總是籠罩在一層或濃或淡的硝煙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亂需要戰(zhàn)爭、抵御外敵。護我中華也需要戰(zhàn)爭。在這無數(shù)次的戰(zhàn)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一次次發(fā)揮出自己無窮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種種先進的兵器。這些樣式各異,種類繁多的兵器描繪出了一幅中國兵器的改革圖:最初的石質兵器到后來的銅制裝備,再到后來的火槍火銃,到現(xiàn)在的槍炮彈藥、導彈衛(wèi)星。這一系列的發(fā)展無不彰顯著中國人民的智慧,預示著中國人民的再度騰飛!
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告別了過去的那種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狀態(tài)。一張張顏色灰暗的舊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殘垣為我們講述著中國人民在中國歷史中反抗外國侵略、誓死保衛(wèi)家園所做出的一次次斗爭。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但同時又是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舊中國在哪里滅亡,新中國從那里走來!
讓我們高舉起新中國的偉大旗幟,肩負起歷史交給我們的使命,腳踏實地,面帶著堅定著微笑向前、向前—哪里有更多光明的未來!
博物館之旅觀后感600字范本(篇2)
浙江省博物館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是浙江省內(nèi)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十萬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絲織品;越國的青銅器,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窯口的青瓷,會稽古銅鏡和湖州古銅鏡;明清浙籍書畫家的作品等,均為聞名遐邇的文化瑰寶。
浙江省博物館舊館址的一部分為江南著名藏書樓文瀾閣。1993年,浙江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新館占地面積20400平方米,博物館里有幾個場館,分別是歷史文物館、青瓷館、書畫館、錢幣館、工藝館、禮品館、呂霞光藝術館、常書鴻美術館、明清家具館、精品館等十個展館。館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單體建筑和連廊組合而成,構成了“園中館,館中園”的獨特格局,樓閣亭榭,以長廊逶迤相連,掩映于湖光山色間,成為天堂杭州一處耀眼的文化新景點。
浙江省博物館舊名西湖博物館,1931年更名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改稱浙江省博物館。該館原設歷史文化和自然科學兩大業(yè)務部門,1980年分出歷史部文物組,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年分出自然科學部,成立浙江省自然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是浙江省內(nèi)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該館館藏文物十萬余件,其中一級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綢片和麻布;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的各種青銅兵器、青銅農(nóng)具、印紋陶和原始瓷;從東漢至明代各個青瓷窯系的一批標本;還有超多的古今書畫。不久我們參觀完了,便回家了。
博物館之旅觀后感600字范本(篇3)
正值春暖花開之際,老師組織我們參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十一五輝煌展覽活動,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重溫歷史足跡,憶往昔崢嶸歲月,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博物館正門上方有是毛澤東主席親筆書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匾額。建筑巍峨壯觀,氣勢雄偉。軍事博物館是中國惟一的綜合性軍事博物館。是收藏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近代和現(xiàn)代的革命歷史文物,研究和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的國家博物館。
首先,我們參觀了兵器館。這里陳列著中國自行研制的坦克、大炮、導彈、火箭和衛(wèi)星。頓時,我們被這種威嚴的場面怔住了。這里的每一件武器,都凝結著中國人的血汗。強大的國防才能保衛(wèi)我們的國家,先進的武器才能支撐起強大的國防。
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館,我們看到了翻身農(nóng)民在黨的領導下斗地主、分田地的巨幅油畫,我們看到了貧苦百姓爭相送自己的兒子、丈夫參加紅軍的照片,我們感受到了勞苦大眾對黨的擁護和愛戴,看到了黨在人民群眾的地位;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中老一輩革命家親筆起草的戰(zhàn)斗電文,看到了黨領導下的紅軍長征時用過的牛皮水袋和草鞋,看到了過草地、爬雪山時艱難的步伐,我們感受到了正是有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正是有了黨組織以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我們的軍隊才能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我們看到了黨的新政權面臨的惡劣環(huán)境和艱難局面,一面黨旗,一片忠誠,一分誓言,一顆赤心,老一輩革命家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進行著中國最偉大的戰(zhàn)爭。同時,我們還看到了紅軍行軍時用過的鐵鍋、挖野菜用過的刺刀、打仗時用過的土炮、打勝仗后軍事指揮員的合影埔軍校第一期同學錄、毛澤東、周恩來使用的望遠鏡、朱德南昌起義時使用的手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鋼印、瀘定橋鐵索、張學良贈宋哲元的指揮刀以及各種的公文。掩面沉思,我覺得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的,惟有時間能夠證明發(fā)生的一切。
當看完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后感觸頗多!真是為那些侵略中國的小日本們感到可恨!為那些在戰(zhàn)爭中死去的平民百姓感到悲痛!為那些抗日英雄感到惋惜和發(fā)自心底的敬佩,敬佩他們的不怕犧牲敢于拼搏甚至同歸于盡的大無私奉獻精神,敬佩他們的驍勇善戰(zhàn)英勇頑強!我們永遠不會忘掉他們——因為他們是我們最可愛的親人!
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依次參觀了全國解放戰(zhàn)爭館,古代戰(zhàn)爭館。由于時間有限,我們結束了我們的參觀。對軍事博物館的參觀雖然是短暫的,對軍事博物館的印象永遠都那么模糊而清晰,對軍事博物館的歷史由不太了解到了解,對軍事博物館我們永遠充滿崇敬與自豪。
博物館之旅觀后感600字范本(篇4)
元旦歇班,閑著也沒事兒,報紙上一直在報道的天津博物館開張的事情,心向往之,于是二號下午決定去逛一逛。
進到博物館里,第一感覺很寬敞明亮,樓上樓下,電燈的分配恰到好處。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屬結構等等,看上去很大氣,還帶著點兒明快的現(xiàn)代氣息,第一感覺不錯。
前臺買票,如早先的報道,25塊錢一個人。一樓好象是共享空間等,沒有展覽,直接乘扶梯上二樓。迎面就是書法館,進去轉了一圈兒,主要是明清兩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強點兒有限,也看不出個門道來。出來到繪畫、陶瓷等館分別參觀,大致每館都要花半小時以上時間,感覺比預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館的館藏還是很豐富的,比如藏有兩件鈞窯的對盤,很珍貴。
進了大廳一轉身就看見傳說中的天津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雪景寒林圖》,咱也不是搞美術的,看不出個門道來,只知道范寬的畫絕對是極品的文物,天津的這個藏品與他的《溪山行旅圖》齊名,后者藏于臺北故宮。好象金庸哪部小說里也提到過《溪山行旅圖》吧?忘了,想不起來了。
大廳中央引人注目的擺放著數(shù)個青銅制的鼎、鐘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這樣的珍品世所罕見,很多青銅器的說明文字中都是一些收藏家捐獻給政府的,或者是大煉鋼鐵期間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電解銅廠的廢品中找到的,不知道還有多少珍品毀于那個年代,真是可惜。 寫的有點兒多,我累了。
俺曾經(jīng)參觀過上海博物館,這次參觀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館,總的感覺從館藏方面,我們絕對不輸于上海,甚至還要略強于上海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非常有禮貌,態(tài)度很好,玻璃展柜不時有工作人員擦拭。在參觀過程中還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對盲人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也來到博物館參觀(孩子不是殘疾人),博物館專門派了一名工作人員陪同這一家三口,并為他們講解,天津博物館這種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們稱贊!
希望大家有時間都去參觀一下, 不但可以豐富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天津人的自豪感。
博物館之旅觀后感600字范本(篇5)
從我踏上新疆這片土地開始,我就深深喜歡上了這里的味道,璀璨文化的古老沉香,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之林的風俗雅致,還有這里人民長期和自然搏擊而產(chǎn)生的一種粗狂壯麗的深沉。這些都讓我著迷。
那天,很幸運的被老師帶去看了新疆歷史博物館,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獨具魅力的滄桑歷史。跟隨著解說員的腳步,我謙卑的走過了新疆數(shù)千年的歷史跨度,感受到了那動人心魄的美麗。
剛入門你就看到那個恢弘的建筑,由于對文化的敬畏,我對這個于1959年落成的建筑物肅然起敬。它的一樓,繞過那個立體的新疆全景地圖,便可以看到新疆古代歷史文物,并且了解到新疆民族風俗。一路從新疆的石器時代,走向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秦漢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的歷史概貌和豐富內(nèi)涵。那些文化遺產(chǎn)有著上萬余件,令人流連忘返,美不勝收。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遷徙,紛爭,停留之地,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相互學習,相互融合中發(fā)展至今。
步入二樓,除了略微的吃驚,就是對于未知的敬畏和崇拜,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尸,橫亙在歷史兩端,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讓人清晰的了解到新疆是世界民族文化交會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舊唐書·魏徵傳》這樣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蔽覀円龅?,就是以此來激勵我們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未來是屬于我們的,為了能更好的報效祖國建設家園,我們應該努力的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增強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做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我愛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