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后感600字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讓現(xiàn)代人了解自己。其實,人是雙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壞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學(xué)會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對待人。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span>百家講壇觀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歡!
百家講壇觀后感600字范本【篇1】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dāng)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dāng)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shè)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么當(dāng)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quán)。當(dāng)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劃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zhèn)靜地問他:你來干什么?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quán)交給秦王,讓他來統(tǒng)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quán)。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dāng)時兵權(quán)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dāng)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dāng)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rèn)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yīng)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dá)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觀后感600字范本【篇2】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著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著,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fā)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結(jié)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fēng)云人物》中認(rèn)識了忍辱負(fù)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zhàn)略家韓信,為他的命運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于聽人勸告,總是問“為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最后因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咤風(fēng)云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并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于劉備之手,周瑜并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dá)、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為《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yǎng)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后感600字范本【篇3】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于這一個節(jié)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于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為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因為上學(xué),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才有機(jī)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fēng)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xué)習(xí)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舍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lián)系起來??吹贸鰜?,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才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jié)目。以前學(xué)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著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fā)現(xiàn)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跡發(fā)現(xiàn)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里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百家講壇觀后感600字范本【篇4】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lǐng)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與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dāng)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yīng)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里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與理性的態(tài)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里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nèi)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dāng)今以經(jīng)濟(jì)利益為主導(dǎo)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dá)的處世態(tài)度,我想收獲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與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xué),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600字范本【篇5】
利用這個假期,我觀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欄目。而這次的《百家講壇》是講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11歲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21歲就藩北平,40歲發(fā)動“靖難之役”,43歲登上皇位。這樣的成就看起來是很偉大的,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皇位得來是經(jīng)過了千難萬險。
朱棣原本可以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dāng)時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shù)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為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為由,發(fā)生了“靖難之役”。經(jīng)過三年的奮戰(zhàn),終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chuàng)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而這豐功偉業(yè)背后蘊含著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fā)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xùn)》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不過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xùn)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說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謀士。當(dāng)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jù)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的場面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