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藝術教學計劃范文5篇
教學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文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藝術教學計劃范文5篇,歡迎閱讀參考!
三年級藝術教學計劃(一)
隨著學生藝術體驗、經驗的積累,在不斷擴展對各領域的接觸、不斷豐富情感的同時,使學生能夠真正學習和掌握對未來發(fā)展必備的知識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教材要注重教學策略、過程和方法的體現,廣泛吸收、吸取我國的、外國的優(yōu)秀教學經驗和方法,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使學生在這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藝術與生活、與情感、與文化、與科學的關聯中、在多種藝術形式和多種感官的相互作用下,使學生愉快并有實效的進行學習。
具體內容
(1)融音樂、美術、舞蹈、戲劇于一身,為學生營造音樂、視覺藝術、戲劇、舞蹈等學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huán)境。
(2)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節(jié)奏和時值,并能正確運用為歌曲伴奏。認識打擊樂器,增加學生學習樂器演奏的興趣,并能根據它們不同的音色,正確選擇,為歌曲伴奏。
(3)與學生的藝術生長環(huán)境緊密聯系,從其興趣、需要、情感表達、人際交流出發(fā),使學生豐富多彩,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4)引導學生接觸各個時期的藝術,了解他們如何模仿生活、如何表達情感、如何受到當時文化習俗和科技新發(fā)現的影響,自覺地把藝術學習與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和人類科學的發(fā)展聯系起來,加深對藝術的理解。
(5)在游戲中獲得尊重、關懷、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yǎng),啟蒙每個學生的真性情,促進個性的完善發(fā)展。
(6)在藝術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和鑒賞能力。
(7)能進行簡單的繪畫與表演的能力,在觀察、模仿中創(chuàng)造。
(8)通過學習第一單元,讓學生了解木偶藝術的特色;并且用自己身邊的廢舊材料,制作一個可愛的小木耳,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9)引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逐漸培養(yǎng)具有熱愛自然、親近自然、表現自然的審美情趣。
周次教學內容
1一單元:《說謊的孩子會長長鼻子》
2《小馬良的大畫筆》 做做游戲,練一練
3二單元:《童年的小車》 《遙遠的車轍》
4《小汽車真漂亮》 《能干的工具車》
5三單元:《聞雞起舞》《泥泥狗》
6《演個小小“豬八戒”》
7四單元:《天涯若比鄰》《你好,朋友》
8《歡聚一堂》五單元:《流過家鄉(xiāng)的小河》
9《高高的山》《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
10六單元:《一把小傘圓溜溜》《風雨同行》
11七單元:《來自草原的故事》《瑤族敲起“郭咚郭”》
12《葉笛聲聲》
13八單元:《讓我露一手》《羊毛剪刀咔嚓嚓》
14《小樹快快長大》九單元:《聶耳和小報童》
15《坐出荷葉滿池塘》
16《彼得與狼》
17《畢加索的和平鴿》
18考核
三年級藝術教學計劃(二)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是人教版美術教科書,全冊共18課。教材內容突出趣味性、游戲性、注重過程與參與。在循序漸進的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始終貫穿審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知識技能的學習的兩方面的需要。
二、教學總目標
通過欣賞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單的話語或文字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啟發(fā)學生感受并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認識和使用常用色和點、線、面;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表達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引導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繪畫、繪畫創(chuàng)作等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立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
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參與美術實踐活動獲得身心愉悅和持久興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huán)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單元目標
造型.表現:認識運用三原色和三間色繪畫一幅畫,有意識的使用自己喜歡的色彩組合,用拓印添畫表現肌理,表現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表現最受人尊敬人物的特點,表現值日的情景,利用刮蠟的繪畫技法創(chuàng)作星空圖。
設計.應用:用繪畫、剪紙、拼貼的方法表現萬花筒的圖案,設計制作有趣、有特色的鞋子,利用皺紙團、廢舊材料組合小藝術品,繪制簡潔四方連續(xù)紋樣,制作建議的會響的玩具。
綜合.探究:學習簡單的攝影知識,了解美術記者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用繪畫、攝影、文字方式展示采訪結果和感受。
欣賞.評述:了解動畫片的不同類型,欣賞各種動畫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夸張與變形,是動畫片藝術表現上最主要的特征。簡單說出動畫片的制作過程。
四、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非常高,平時就有很多學生平時就愛畫畫,但受到右腦模式干擾較強,所以應繼續(xù)保持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生適當的繪畫方法指導,讓他們接觸初步的美術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美術更大的魅力。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對學生造型表現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讓學生初步和使用常用色和點、線、面,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fā)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愿望。
2、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思考、討論、對話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老師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能用簡單的話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3、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間建立情感交流和平等關系。
4、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5、教師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視、錄像、范畫,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6、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制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
三年級藝術教學計劃(三)
1、突出藝術學科的特點,把五愛教育和活潑樂觀的情緒、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滲透到音樂教學之中,使學生成為四有新人和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
2、感受和理解不同藝術作品和藝術表現所蘊涵的情感和思想,獲得對人類情感的體驗。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在音樂欣賞中展開想像,并用體態(tài)、模唱及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感受,享受到欣賞的快樂。
4、探討、比較我國民族藝術的風格特征和文化歷史背景,學習它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學會珍視各民族藝術的價值。
5、了解簡易的造型工具,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紙、泥等材料,感受其特性。
6、在游戲活動中相互合作,體驗不同門類的藝術相互交融的豐富情趣,養(yǎng)成活動前做好準備、活動中積極參與、活動后收拾整理的好習慣。
7、對事物的動態(tài)和舞蹈的動作有模仿的興趣,樂于參與自娛性的兒童集體舞蹈活動或表演。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教時:
第一周第十三周向前!向前!王二小的歌2
第二周小時候的歌(一)小時候的歌(二)2
第三周歌聲中走來一個娃奔騰的駿馬(一)2
第四周奔騰的駿馬(二)小羊的故事2
第五周淘氣的小猴(一)(二)2
第六周復習考試
第七周神秘的地下宮殿(一)2
第八周瞧這一家子我們有一個甜蜜的家(一)2
第九周我們有一個甜蜜的家(一)形形色色的影子2
第十周影子戲光與影2
第十一周錦繡壯鄉(xiāng)飛歌跳花到苗家2
第十二周飛歌跳花到苗家(二)依山傍水唱大歌2
第十四周春天般的溫暖(一)(二)2
第十五周古老的北京(一)(二)2
第十六周天涯海角日月潭邊(一)2
第十七周日月潭邊(二)彩色的烏鴉2
第十八周丑小鴨與小天鵝九色鹿2
第十九周葫蘆娃2
第二十周復習2
第二十一周考試1
三年級藝術教學計劃(四)
一、教學總目標
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出發(fā),通過對童謠歌曲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
2、學生在以“馬”為內容的藝術作品欣賞、表現活動中,感受不同材質、不同表現手法的不同特點,了解馬的造型特點。
3、學生通過觀察,了解蟻穴的構造特點,學習運用線條、色彩、手工制作等造型手段進行繪畫和制作。
4、有興趣關注世界其他民族與地區(qū)的藝術,初步感受不同文化的藝術表達方式。搜集常見的藝術符號,初步了解它們的象征意義。
二、各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通過對童謠歌曲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對語言節(jié)奏的感受能力,學生嘗試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二單元:通過繪畫、立體制作、歌曲演唱、樂曲欣賞、舞蹈表演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第三單元:以不同的視角,審視、賞析小動物的造物天性,了解動物們的生存方式,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科學求索的精神品質,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學生們心中的動物家園。
第四單元:通過生活體驗、感受、欣賞、制作、表演、歌唱等藝術活動,提高學生觀察、想象、模仿、制作、表演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
第五單元:通過欣賞壯、苗、侗三民族的地域風光以及服裝、佩飾、歌舞、民俗等藝術活動,了解他們傳統(tǒng)的民族藝術、文化與生活,運用繪畫、手工制作、歌曲、舞蹈表演等藝術活動,同時感受情感在藝術表現中的意義。
第六單元:通過一系列的藝術活動,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在對先烈的崇敬和思念中,引導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
第七單元:通過“小小旅行家”的學習,運用演唱、欣賞、模仿、創(chuàng)作等藝術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與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強其愛祖國、愛中華民族、愛生活、愛美好事物的情感。
第八單元:以鮮艷的色彩、美麗動人的形象和生動的故事,喚起學生對童話的濃厚興趣、了解不同藝術手段的表現特點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熱愛美、追求美的高雅情趣和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操。
三、教學重點
1、將自己對某些生活和自然現象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愛的藝術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2、觀賞或傾聽表現民族風格、動物感情、童話等常見情感的作品,將不同情感,用語言、身體、聲音等即興表現出來,并將它們與自己曾體驗到的同種情感聯系起來進行討論。
四、教學難點
1、參與班級、學校、社區(qū)、家鄉(xiāng)的節(jié)日、慶典、聯歡等活動,了解其中出現的民族民間音樂、歌舞、戲曲、剪紙、裝飾品,嘗試模仿或參與一項活動。
2、比較嗓子唱出的歌聲與擴音器擴大后的歌聲的區(qū)別;區(qū)別和比較自然景色與攝像鏡頭中的景色;嘗試用某些媒體制作簡單的道具,配合身體動作、聲音、繪畫等形式表現身邊的自然變化。
三年級藝術教學計劃(五)
一、教材分析
教材按單元結構進行教學內容安排。第六冊包括九個單元:《兒童劇場》《車世界》《十二生肖》《遠方的朋友》《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和水》《雨中情》《民族樂器的傳說》《辛勤澆出幸?;ā贰端囆g家的故事》。教材以人文主題為顯線,突出藝術學習的藝術價值;以學科知識技能為隱線,在低年級學段更注重感性的積累和體驗;采用點式的、跳躍的、隨機的、積累的方式,服從、滲透于人文主題;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注重藝術能力發(fā)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過程。
在課程設計中充分挖掘單元主題的人文精神內涵,從和小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中選擇人文主題,并注意單元主題的延伸與拓展。教材內容突出趣味性、游戲性、注重過程與參與。
二.學情分析
本年級學生大部分熱愛音樂,喜愛唱歌,都具有演唱一般少兒歌曲的技巧技能。兩年中,在樂理知識,識譜都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并且能獨立理解,解釋歌曲的大意和基本內容,但由于城鄉(xiāng)學生的不同基礎,一小部分學生視唱,識譜,聽辨不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要求。因此,影響了整個班級,所以提高這部分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包括思想教育)
1.在識譜能力的教學上,讓學生掌握旋律倒唱,拍號,聽音,換氣記號,漸強漸弱記號等基本音樂符號。通過訓練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歌唱方法,通過自己的理解,表現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特點,內容不同的歌曲。能通過學習靈活運用換氣符號,并在歌唱時,體現出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不同特點。
2.在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上,讓學生掌握簡易的打擊預期,自制簡易樂器,并能自己根據不同的場景,用打擊樂配上合適的音樂。通過對學生引導,讓他們自己制作簡易的打擊樂器。
3.在學習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藝術形象來感染,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動物,熱愛人民,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技巧,并有理解和表現歌曲的能力。
4.在欣賞方面,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欣賞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并熟悉我國的民族音樂,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欣賞的習慣,發(fā)展聽覺,記憶力,想象力,并了解祖國悠久的音樂歷史文化,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美感。
四.教學措施及注意點
1.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重點加強試唱識譜能力的培養(yǎng)
2.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教學
3.在教學的過程中,寓教于歌唱,欣賞,游戲中
4.善于引導,啟發(fā),挖掘學生的潛力
五.減負提質措施
1、老師首先研究教法,從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f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研究“教”與“學”相結合的方法。
2、結合教材,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風范。
3、加強個別輔導,認真幫助學生糾正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對差生要及時幫助,讓特長生得到及時的指導和發(fā)展。
六.教學輔導
1、成立音樂小組,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2、從思想教育入手,讓學生認識音樂課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3、互助式教學,讓優(yōu)生去幫助差生,帶動學習積極性,中等生也應該向優(yōu)生學習,共同提高。
4、對學生多表揚,讓他們認識音樂的好處,加強學習。
5、在思想上積極引導,課堂上加強引導。
七.教學進度(略)
八、教學檢測與評價
課標中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fā)現和發(fā)展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chuàng)造等能力的發(fā)展……”。每位學生的音樂天賦、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在評定學生音樂成績時:一要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二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三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的條件做出公正合理的綜合評定。
評價方案:可分為能力評價和知識評價。能力評價是對每個學生的一種動態(tài)行為、能力的評價,它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和判斷,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fā)展;知識評價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掌握或運用的熟練程度。
評價內容:看、唱、聽、賞、奏、表???注意力集中、看老師、看黑板、看書、看同學表演等);唱(演唱、唱游、說唱等);聽(傾聽、聽辨、聽同學發(fā)言等);賞(能準確說出相關年級聽賞或插圖等作品名稱及相關的知識,表達自己的體驗);奏(演奏或掌握一種簡易樂器或打擊樂器,對相關年級所需了解的樂器名稱等);表(積極參與,大膽表現,敢于標新,結合相關知識、作品,表達自己的體驗、自由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