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物理教案

梓炫0 分享 時間:

在高中,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上冊物理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高一上冊物理教案

高一上冊物理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5、通過對伽利略自由落體運動研究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并感受先輩大師崇尚科學、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jié)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后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xiàn)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guī)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3)在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yè)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高一上冊物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qū)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高一上冊物理教案(篇3)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物塊在旋轉的平臺上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物塊為什么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從實驗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物塊受到重力、摩擦力與支持力。

教師:物塊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學生:重力與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師:這個合力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圓心。

教師:得出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指向圓心的合力。

(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暢。)

2.感受向心力

學生:學生手拉著細繩的一端,使帶細繩的鋼球在水平面內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鋼球在水平面內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什么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對鋼球進行受力分析,發(fā)現(xiàn)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

教師:也就是說,鋼球受到的拉力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動手實驗并猜想:拉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量m、線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一上冊物理教案(篇4)

一、設計思想

在舊教材中,《曲線運動》關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通常通過演示圓周運動的小球離心現(xiàn)象,演示砂輪火星痕跡實驗,采取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該位置的切線方向,由于軌跡是瞬間性,實驗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過曲線軌道實驗演示曲線運動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與舊教材相比,能獲得具體的軌跡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無法證明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

筆者通過簡易自制器材,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并自己獲得如何畫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筆者還通過當堂設計自行車擋泥板,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體驗學以致用、知識有價的感受。還要求學生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驗證自己的設計作為課外作業(yè),體會STS的意義,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二、教材分析

教學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發(fā)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與曲線彎曲情況之間的關系。

本課是整章教學的基礎,但不是重點內容,通過實驗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時刻改變的,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的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

模塊的知識內容有三點:1、什么是曲線運動(章引);2、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三、學情分析

在初中,已經學過什么是直線運動,什么是曲線運動,也知道曲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但是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響,雖然學生在第一模塊學過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對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的掌握有困難。

學生分組實驗時,容易滾跑小鋼珠,要求學生小心配合。幾何作圖可能難以下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主要的學習行為是觀察、回答、實驗。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

(3)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圓周運動軌跡中規(guī)范地畫出速度方向;

(4)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fā)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歷并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物理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注意關注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于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于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4)初步養(yǎng)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高一上冊物理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133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