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學生作文 > 讀后感 > 讀后感大全 > 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

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

美琪0 分享 時間:

《浮士德》以浮士德思想的發(fā)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人不滿現(xiàn)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夢想的生活道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1

《浮士德》敘述的是德國中世紀一個陳舊傳說,年逾半百的煉金術(shù)士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交換芳華和愛情。歌德借這個體裁演繹了寬廣、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nèi)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歡歌。

《浮士德》內(nèi)容博學多才,包含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各方面的常識;方式撲朔迷離,其中有抒發(fā)的、寫景的、敘事的、說理的種種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慘劇、中世紀奧秘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假面劇、意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臺的新方法、現(xiàn)代活報劇等等?!陡∈康隆肥歉璧聝A瀉一生汗水寫成的一部宏篇巨作,值得細細品讀。

浮士德自強不息、尋求真理,閱歷了書齋日子、愛情日子、政治日子、尋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yè)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實際的根據(jù),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甚至歐洲資產(chǎn)階層探究和斗爭的精力進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征性的藝術(shù)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刻畫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chǎn)階層上升時期一個先進常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算了。同啟蒙年代的其他資產(chǎn)階層思維家并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層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昏暗的書齋,走向大天然和寬廣的實際人生,表現(xiàn)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chǎn)階層思維覺悟、否定宗教神學、批評漆黑實際的反封建精力。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慘劇,則是對尋求狹窄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利,表明晰啟蒙主義者開通君主的政治抱負的虛幻性。與海倫結(jié)合的不幸結(jié)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xiàn)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抱負的幻滅。

終究,浮士德在發(fā)起群眾改造天然,創(chuàng)立人世樂土的宏偉事業(yè)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咱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再三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并模糊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喊未來的聲響。

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2

《浮士德》作為一部以戲劇形式寫成的作品,現(xiàn)在仍高居世界哲理性文學的頂峰。作者歌德先生花費了六十余年的時間,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浮土德與惡魔摩非斯托這兩大形象。這本書充分反映了歌德先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浮士德,初次登場時已年過半百。他受到許多人的崇拜,但他并不快樂。作為一個博士,他將一切的知識都研究殆盡,但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卻是“有用的學問我一無所知,我知道的,又毫無用處”。

一切的語言都反映了浮士德對知識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利用有用的知識去為人類造福的偉大愿望。同時,他明白到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關(guān)系,知道擁有知識并不代表擁有智慧,這正如摩非斯托所說過的一句話:“我的朋友,一切的理論全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樹長青?!彼麑ι癫恍家活?,他把自己稱為神,認為人才是人的神,人類的一切幸福都是人類努力創(chuàng)造的成果。這反映了無神論的觀點,是人文主義的偉大體現(xiàn),是唯物主義的體現(xiàn)。

作品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浮士德的仆人——惡魔摩非斯托。他與浮士德訂下契約,他幫浮士德恢復青春,為浮士德追求海倫,還利用鬼怪幫助浮士德實現(xiàn)填海造城,幫助人類實現(xiàn)這一偉大愿望。其實,與其稱他為惡魔,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另類的上帝,他看到了人類的不幸,看到了人類的禍根所在,他明白人類需要磨煉。與浮士德相比,他雖不具有為人類造福這樣的偉大愿望,但他對世界的認識絕不比浮士德淺,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浮士德》的確是一本好書,每一次閱讀總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雖說我已是讀了兩遍了,但它仍舊吸引我一直讀下去。

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3

一本好書,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調(diào)謝的奇葩,而書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們回味無窮。《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愛的書,書中蘊涵的道理令我永遠自強不息。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說,《浮士德》現(xiàn)已構(gòu)成文學領(lǐng)域里的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陡∈康隆返闹饕Y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賭,由靡非斯托去誘引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我所追求的,棄善從惡,成為靡非斯托的俘虜。靡非斯托到人間,對知識感到厭倦和永遠不安于現(xiàn)狀的老博士打賭,說他能夠讓浮士德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用鮮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界,經(jīng)歷了宮廷中的權(quán)勢財富,以及對藝術(shù)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jié)果都沒獲得心靈的滿足。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替大眾著想謀福利的事業(yè)中,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那句話,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認為浮士德是個有野心,好高騖遠的人,他也是個偶爾會走上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誘引他走上歧途時,他做了欺騙他人,趨炎附勢的壞事,可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就是說,當他沒為人民著想時,他的靈魂極其難受,如同煎熬。而在圍海造田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靈的歸宿,所以才會心滿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浮士德也有缺點,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為別人做有利于別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點是:永遠不安于現(xiàn)狀,優(yōu)點是自強不息、敢作敢為、為他人服務(wù)。

我們來學習浮士德的優(yōu)點吧,做一個自強不息,為大眾著想謀福利吧。

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4

開始看了《浮士德》。認認真真推敲每一句話的意思,看了兩個鐘頭,才把書的序言、獻詩、舞臺序幕和天上序曲給看完。

這書是難懂的,以往看過一遍,是大二的時候,喜歡打手電熬夜看書,每一天也就能安靜地看個2、3個小時吧,所以效率不高。記得老早的時候,看名著只為了情節(jié),直到此刻依然有這種觀念,大凡故事不夠吸引人的,蘊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會有興趣去讀。所以吧,說到底我不是個愛讀書的孩子。

這個《浮士德》其實滿神奇的,首先它的寫作方式是舞臺劇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馬行空。第三,“歌德”這個名字很能滿足某種小小的虛榮心。第四,看著看著,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識的看法、觀點或者景象。所以,盡管很艱深,我依然憧憬著再一次閱讀它。去年暑假把書買回來一向擱置著,趁著最近立志讀書的機會決定先把它給啃下來。

一開始看小說喜歡把自我覺得好的句子摘抄下來。這些被我相中的,多數(shù)都不是什么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的,而僅僅是在資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鳴的。比如在看貝多芬的書籍時,一般把貝多芬夸張的描述成神靈的語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頭看這些摘抄的時候覺得當時自我很幼稚,一頁書看看可是1、2分鐘,有時為了抄幾句話就要花費5分鐘的樣貌,這樣等到再回過來讀的時候,常常已經(jīng)沒有先前那種活力和如饑似渴的感覺了。所以之后開始改成某偉大領(lǐng)袖的做法,在書邊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我怎樣想的,或者是看到某個很文學的字詞去查字典,然后在書邊寫上拼音與解釋。這樣做似乎還不錯。可缺點是僅僅適用于自我的書本。到之后偷懶了,什么都不寫,習慣看書的時候拿只木頭鉛筆,看到喜歡的就劃下來,這樣的結(jié)果是,因為不費力,所以每每有一點點的感動就摘下來,以至等讀完一本書以后,發(fā)現(xiàn)每一頁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換來了,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為0了??偛荒苣奶煨难獊沓闭娴哪脡K橡皮把所有的鉛筆印統(tǒng)統(tǒng)擦去吧?哎,可憐了我那本……了。并且更主要的是,習慣邊劃邊看的過程后,自我對于資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為句句都是“重點”,我又何須體會文章的內(nèi)涵,結(jié)構(gòu)呢?

于是,讀書的時候,思考就少了。

此刻看這個《浮士德》,新的問題又產(chǎn)生了。我最厭惡的事情就是一頁書上一半是資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體的解釋,而通常這些解釋又和種種圣經(jīng)故事、希臘文化聯(lián)系起來,一看就是一大串。這種情景下,不看就無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斷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煩。所以只好這樣,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釋全部看一遍,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呢,等看正文的時候就能夠比較通暢的理解資料,也不用再回過來看厭惡的注釋了。

名著《浮士德》收獲范文5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臨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間跨越六十年,花費其畢生心血。

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是偉大詩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并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紀德國歷史書和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術(shù)、煉金術(shù)。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據(jù)這個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現(xiàn)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chǎn)階級精神生活的發(fā)展史。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輕魔性在浮士德追求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歌德首先承認魔性只能被暫時克服,卻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話其實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奮斗,失誤免不了。”歌德同樣看到,魔性與神性相對相生,因此是絕對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爭的過程。他奮發(fā)進取、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內(nèi)在動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夠吸取教訓,不斷克服魔障。正是在這種辯證發(fā)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內(nèi)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結(jié)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既然如此,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劇呢?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浮士德獲得了兩次生命,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達到終極的目標。他探索的五個階段,遠沒有窮盡人類的精神生活。

歌德的創(chuàng)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gòu)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梢哉f,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jié)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jīng)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于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質(zhì)。

99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