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讀后感大全
每個人都要細心領略生活,領略每一天帶給我們不同的滋味。世界和生活相連,只有細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妙,才能透過一切看到世界之多彩。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生活的藝術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的藝術讀后感1
其實,生活于我無意義,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最為重要。應該說,這種感受得益于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一書。作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著述頗豐。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著哲思。
他懷著一顆仁慈之心引領著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tài)度去面對現(xiàn)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diào)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xiàn)的。何謂"好玩之心"呢?樂于做一件事,樂于讀一本書,樂于交一個朋友,樂于吃一種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則可稱之"好玩之心"。這種樂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顯而易見,快樂是對個人而言的一種感受,如影隨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于過度地追求名利,來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來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來自于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們知道快樂和痛苦是難以分開的,我們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也應該以曠達的態(tài)度對待痛苦,更主要的是應該聰明地避開和放棄痛苦。在這個意義上,放棄往往比占有更重要。放棄是智者的選擇。放棄也是最艱難的選擇。樹木放棄了枯黃的葉子才有來年的新綠,這是大自然的放棄;古人"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這是圣人對利欲的放棄;莊子說:"處其實,不居其華","為善,不近名",這是大智慧者的放棄。從古至今"絕利易,絕名心難",對此,林先生感嘆到:"有修養(yǎng)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誘惑,只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誘惑。"
那么,放棄了虛名浮利就能得到快樂么?蘇東坡認為"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所謂虛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須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話說,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在林先生看來,快樂生活應該是一種悠閑的生活,過度地追求名利,只會為名利所累。他說:"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閑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shù)娜瞬耪嬲么酥械臉啡ぁK氂胸S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于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閑的生活。"我們不是智者,我們無法放棄我們已經(jīng)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應該放棄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討厭的人情事故,沒有愛的婚姻,對子女過分的關愛,不想讀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會。等等。放棄了生活中的一切羈畔和痛苦,我們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閑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閑中能感受到快樂的是我們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觀點:人類一切快樂都發(fā)自動物性的快樂,即屬于感覺的快樂。這種感覺源自于我們能否盡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為,真情流露。不難想象,如果這世界沒有情和愛,即便我們擁有財富,即便我們享受著自由和陽光,悠閑的生活著,我們也不可能感受到快樂,因為這個世界只會是一個毫無生氣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說:"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律,花草的歡欣,飛禽的羽毛,女人的艷色,學問的生命。。這種東西給我們以內(nèi)心的溫暖和活力,使我們能懷戀地去對付人生。"我們只有將心靈深處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無阻礙地盡情釋放出來,去擁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去讀喜歡讀的一本書,去品味愛吃的美食。,毫無疑問,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有人會說,我們整天在"為稻梁謀",除了煩惱,何來這種閑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來,這種閑情逸致恰恰更多地為窮人所擁有,他說:享受悠閑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們丟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舊思想,不要效法"進亦憂,退亦憂"的先賢,過好今天,不想明天,快樂將會隨之而來。
林先生《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閱讀此書能使我們被塵世的塵沙所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能使我們曾經(jīng)自暴自棄的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能使我們從庸俗走向優(yōu)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閑適;對于消弭名利紛爭,走向社會和諧不無現(xiàn)實意義。
生活的藝術讀后感2
在圖書館漫無目的地享受群書的包圍時,一個不經(jīng)意的抬頭,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藝術》這幾個字上?!吧睢薄八囆g”,這兩個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與欲望。于是,我進一步走進它,靜靜地翻開了目錄,神奇而又安靜的心靈之旅啟程了……
近來正十分關注怎樣享受生活的我,無疑地我對《生命的享受》這幾章很感興趣。我來到了角落邊的一張沙發(fā)上,微笑地與那些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講到了快樂問題,有一處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說:‘我這樣地做一個人,已經(jīng)滿意了?!晕乙惨詾槲椰F(xiàn)在活著,并且也許還可以再活幾十年,人類的生命存在著,那就已經(jīng)夠了。這樣看法,這個問題便變?yōu)闃O簡單,而不容有兩個答語,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還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钪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么不開開心心地過每一天呢?開心地活著更有價值。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我們一天一天地重復著生活,日起日落,其實生活就這么簡單。但是如何從簡單中得到樂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個美的片段?!吧钪胁皇侨鄙倜?,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也不難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幾個呢?在這個物質誘惑的時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著金錢、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東西固然沒錯,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為富翁時,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確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實沒必要太多的強求,開心就好。
快樂并不難尋。它隱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樹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還隱藏在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中,更隱藏在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中……偶爾地發(fā)呆,靜靜地沉思,輕松地閱讀,放聲地歌唱……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樂無處不在。生活其實很美好。那些看不見的快樂。圍繞在你身旁的每一個角落,它們和你只隔著一層薄薄的面紗,它們等待著你去掀開而一睹快樂的芳容。
我記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寫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驚天動地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榮華富貴能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鞓放c否,關鍵在于我們的心境。我現(xiàn)在才知道“早晨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就足以讓我很開心了。清晨從窗戶中射入的一縷陽光,春日里朦朧中聽到的清脆的鳥鳴,路上輕輕撫摸臉頰的陣陣微風……那會讓你感到快樂。我記得曾看過這么一段話“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快樂。當一個人悠閑地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在天堂一般?!贝笞匀慌c人有著不一般的關系。西方有句古詩,“我來自塵土,我終歸與塵土”。每一個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像魚一樣在水里,迎著粼粼的水波,蕩漾著心情,自由的游弋;像鳥一樣飛翔在湛藍的天空,與云為友,做天空的旗幟……有了這樣豐富的想象力,我們可以摒棄作為人的所謂的高貴和自尊,真正的成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賞并贊嘆種.種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們有時就是一個魚,有時就是一片云,有時就是一塊石頭,有時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們愿意,我們想成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想是無邊無際的,是自由的,沒有誰可以干涉,可以阻止它的發(fā)展,只要你愿意,在思想中,一切皆可呈現(xiàn)。路人的一個微笑,一句早上好,都足以讓我感到快樂。我現(xiàn)在愿意花時間在這嵌入這篇文章,是因為我在將自己的思想呈現(xiàn)出來中找到了快樂。文字使我快樂。一直以來我都以寫出的文字與別人分享而讓人從中得到啟發(fā)與思考為快樂的源泉。
這篇章中還提到了“金圣嘆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只要你去挖掘,一天當中的快樂也許可以是一百則。如果我們多體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傾聽一下自己的內(nèi)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煩憂;尊重生命,順其自然,還自己一個自然的心靈,我們將生活得充實而快樂。靜靜地享受簡單的生活,發(fā)現(xiàn)不簡單的快樂,這才是享受人生之道啊!人生之旅,快樂是無限的。
生活的藝術讀后感3
讀林語堂的書如品茗,每每飯后翻閱,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
"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都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才止"林語堂說猴子和人類都會展現(xiàn)出唯有哲學家才會有的憂慮和沉思的表情,為何統(tǒng)治這個世界的是人不是猴子呢?因為人有著夢想另一個世界的能力和傾向。
《華嚴經(jīng)》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個初心我理解的就是最初的夢想,有了夢想就會付諸行動。在行動的路上,有人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中途易轍,或裹足不前或南轅北轍,這都于初心的遺落。所以,強調(diào)夢想,強調(diào)初心,即強調(diào)堅持。
"微妙的常識、哲學的輕逸性,和思想的簡樸性,恰巧也正是幽默的特性,而且非由幽默不能產(chǎn)生"他在講什么呢?什么是幽默?我的理解幽默須具備一個哲學家的.思維,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一個簡樸的道理。大道至簡,簡樸是最難實現(xiàn)的東西。
林語堂對陶淵明的評價很高:"所謂理想的哲學家即是一個能領會女人的嫵媚而不流于粗鄙,能愛好人生而不過度,能夠覺察到塵世間成功和失敗的空虛,能夠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脫離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視人生的人。陶淵明的心靈已經(jīng)發(fā)展到真正的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他內(nèi)心有一絲一毫的沖突,因此他的生活也想他的詩一般那么自然而沖和"有人說陶淵明是個"逃避主義"者,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沒有考慮家人的生計。事實上他不是,他要逃避的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我是欣賞陶淵明的,因為沒有他那份超然物外的灑脫,沒他那種"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蕓耔"的安然滿足。也越發(fā)敬佩這樣一個無憂無慮,心地坦白的人。
高曉松在清華的演講中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演講完了,有學生提問:"我是該選擇外企還是國企?"他被氣的半死。陶淵明為我展現(xiàn)的畫面就是詩和遠方。在現(xiàn)實的疲憊生活中,每當想到還有詩,還有遠方,就會重現(xiàn)燃氣希望,繼續(xù)上路。
從今天起,活著,有熱情的活,帶著夢想活!生活隨處可樂,得樂且樂!
生活的藝術讀后感4
猶記《秋天的況味》中,明月、桂香、螃蟹,還有慢慢飄散的雪茄的青煙。林語堂先生,寥寥幾筆,渲染出"正值秋而萬寶成"的情調(diào)。
這大概也算是生活的藝術了。
在《生活的藝術》生活不等于生存。
這本書中,林先生不僅談到中西等國家的生活風格,還暢言中國古人生活藝術,令我感慨頗多。
我們是否意識到了生活?很多人,很多時候,對待生活可以說是麻木的。麻木地起床,麻木地吃飯,麻木地工作……從沒有意識到生活,又何談藝術?可能正如書中所言"變成有紀律的、服從的、受統(tǒng)馭的、一式一樣的大隊中的一個標明號數(shù)的士兵,因而無聲無臭地湮沒".所以,首先讓我們"wake up and live(醒轉來生活)",讓我們多一點點書中所言的"敏感性".
"酒半酣時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半歌》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飲酒半醉半醒,賞花半開半合,這種情狀正是中國輕逸的生活哲學。
一切都歸于和諧,歸于簡單,用一種享受的、曠達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這也是生活的藝術。"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陶潛在書中無疑是代表之一。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不改其樂,生活的藝術本就在于簡單與和諧。
當然這不是推崇消極避世,或者安于享受的`生活態(tài)度。林語堂先生曾被魯迅先生多次批評,可能也有此原因吧?
可是反觀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心態(tài),一是"躁",二是"急".
"躁",即是浮躁。太多太多人內(nèi)心躁動不安,追名逐利,不肯靜心做事。比如某些雷人高考標語"考過高富帥,戰(zhàn)勝官二代""試成功,享樂一生"……推崇的不是專心學習的態(tài)度,不是踏實努力的精神,而是憑借一次考試從此一生坦途。此類浮躁的標語,此類浮躁的"誓師",不可謂不悲哀!官員幻想一步登天,演員幻想一炮而紅,商人幻想一本萬利,"走捷徑"的想法讓人們惴惴不安的心無處安放。
是時候降降火了。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曾云:"清凈為天下正。"試問,一個滿腦子名利權,幻想一夜暴富的人,何談生活的藝術?請作家們拿起筆來認真創(chuàng)作,而不是為了一夜成名,而跟風抄襲;請導演拿起劇本認真導戲,而不是為了商業(yè)票房,而只知炒作;請我們所有人,將心沉靜下來,體味生活,簡簡單單,過好每一天。
"急",也是現(xiàn)代生活的特點之一。路上誰不是步履匆匆?誰不是忙忙碌碌?快節(jié)奏的生活把人們變成了不停旋轉的陀螺。每一天,男人們急匆匆地打好領結,帶上公文包,女人們急匆匆地抹上口紅,穿上高跟鞋,然后就是匆匆吃飯,再不停地低頭玩手機……林語堂先生曾經(jīng)很不喜歡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現(xiàn)在的中國人,似乎也在步其后塵了。
正如書中所言,"經(jīng)過四千年專講效率的高血壓,能毀滅任何民族".專講效率的中國人啊,該慢一些了。我們大概需要李白式的放浪精神偶爾解放一下我們的靈魂,讓我們不至于被洶涌的生活浪潮所湮沒。試著放慢腳步,去細嗅某朵無名小花的香味,去觸摸某片綠葉的潮濕,去感受某朵云兒的變幻……
歸于簡單。
歸于和諧。
一只眼睜著,一只眼閉著,一只眼看透生活,一只眼默默做夢。所以沒有虛幻的憧憬,沒有過度的奢望,有充分的現(xiàn)實感,又有夢境的朦朧美麗。這是生活的藝術。
"花開半時偏妍",生活不僅要有種花的勞作,也需要有賞花的悠然。不僅需要"種豆南山下",也需要有"悠然見南山"的情懷。
靜下心來工作學習,閑時哼一首歌,翻幾本書,走幾步路,最最簡單,最最和諧的,正是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讀后感5
最近,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述了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她一生只有十九個月光明與聲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師的幫助關愛下,在親朋好友的成全中,海倫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哈佛大學學業(yè),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了學士學位。她始終致力于殘疾人事業(yè),四處募捐用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huán)境,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受教育的機會。她曾周游世界各地,為殘疾人加油鼓勁。最終成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講家、教育家。她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但她卻頑強地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透過靈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勵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溫厚與心懷感動的人們。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度過,到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經(jīng)常去的地方去體驗他們的快樂、憂傷、感動與善良。
有位哲學家曾經(jīng)說過:勇敢寓于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有著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但自身缺乏毅力。
因此,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一、要正確地對待困難,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退縮,而要想方設法地將困難克服,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也正是自己進步的過程。二、盡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說過: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應做的事每天都堅持做。什么是不簡單?不簡單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說的去做確實是十分難。做一件事、堅持一天很容易,堅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卻很難。因為這不僅需要恒心,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這不僅要上述的兩點,還要有做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如果我們能辦到這兩點,就能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得到進步,得到提高。三、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海倫在巨大的打擊以及困難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去面對,使自己得到信心。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有這一本好書做我的良師益友,相信我以后的日子會過得更充實。
生活的藝術讀后感大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