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言作品有感范文
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gòu)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莫言作品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莫言作品讀后感1
說起來有點兒慚愧,今早讀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書籍。就是這樣一本不算厚的書本,卻也整整看了2個星期有余。
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xiāng)的普通婦產(chǎn)科女醫(y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jīng)歷。而記敘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nèi)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nèi)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jīng)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么也不會和婦產(chǎn)科醫(yī)生聯(lián)系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么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后,被無數(shù)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guān);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后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里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zhí)行著國家政策,忠實于黨的方針戰(zhàn)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肮霉谩睆娦凶審埲睦掀?、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xiàn),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yè),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nèi)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zhí)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nèi)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nóng)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zhí)著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沖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著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作品讀后感2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個小說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書的主題?!笆且ㄟ^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紅高粱》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文字感受來完成。作者著重歌頌一群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群。“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彼麄冎校杏嗾荐?,有劉羅漢,也有戴鳳蓮。
其次,當我們面對《紅高粱》時,就會感知到《紅高粱》都被那輝煌的紅色所浸透。紅色是太陽、血、高粱酒的色彩。莫言用他獨特而強悍的語言,與眾不同的文體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動深刻地展現(xiàn)了那一時期的血與淚,強烈刺激著情感麻木的現(xiàn)一代人,演繹也什么是傷與痛,什么是真實與歷史,什么才是人生,怎樣鑄就自己的一生,沒有思想與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滾打,怎能造就一部傳奇。
第三,《紅高粱》的空間環(huán)境與造型描寫,都在努力尋求一種色彩的單純化和空間的神秘與闊大。一切瑣細的對比協(xié)調(diào)和過渡都被拋開,造成一種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間?!都t高粱》主要是兩個空間環(huán)境:高梁地和釀酒作坊,釀酒作坊體現(xiàn)出生命的遠古意識,如風雨剝蝕、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圓形門洞。而那片自生自滅的高粱地,則透著生命的神圣。當《紅高粱》上描寫高粱地時,它是作為一個巨大的自然生命符號群,舒展、盛大、堅強、熱烈、寬厚?!都t高粱》三次對高粱的渲染都呈現(xiàn)出一種人與自然生命的整一性。當我奶奶淚水滿面、仰天躺在我爺爺踩踏出來的圣壇上時,《紅高粱》上一連出現(xiàn)了四個疊化的狂舞的高潮。在這里,高粱地是生命誕生的見證。而在日本人強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殘的震撼。
記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反映現(xiàn)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shù)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莫言作品讀后感3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引發(fā)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地,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guān)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鉆出來,擦干凈身上的臟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
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讀一下我的書,當然,我沒有資格強迫你們讀我的書。即便你們讀了我的書,我也不期望你們能改變對我的看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作家,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他。在當今這樣的時代里,更是如此。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還是要給你們講故事。
上世紀60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組織我們?nèi)⒂^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lǐng)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xiàn),我舍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里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
多年之后,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yīng)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yīng)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shù)妹婕t耳赤,尷尬而退。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斗士,但事過多年后,我卻為此深感內(nèi)疚。
請允許我講最后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
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zhàn)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p>
自然沒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干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庇谑谴蠹揖蛯⒆约旱牟菝蓖鶑R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nèi),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愿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jié)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后發(fā)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后的歲月里,我將繼續(xù)講我的故事。
莫言作品讀后感4
早該寫點關(guān)于莫言先生的文字了。今天看了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時的演講,非常感動。作為一個山東人,我為有這么一位山東老鄉(xiāng)感到自豪。他淳樸,耿直,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我工作之余,我抽時間讀完了莫言先生的《紅高粱》。這本書總共只有九章,很容易讀。讀完它,也就花了幾個小時。但讀完它后思考的時間,卻是翻倍的。三條主線入手,從母親,從父親,從外角的抗日。三條主線相互交織,緊密的銜接。半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以我的父親的視角入手,讓高密,這個人們幾乎不為關(guān)注的小城,在那個特殊的抗日年代,充滿了人文關(guān)懷。親情、友情、忠誠、愛國,沒有一個字不點綴這些主題。
小說中兩處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第一是他家的隨從陳大爺,在被鬼子活捉后,生生的給活剮了。莫言先生的描寫,讓我在讀此處時,著實嚇了一跳,因為他把這種活剮描寫的栩栩如生,讓我看了之后,都感到隱隱作痛。我從來未想過,一個從相對保守的山東走出來的鄉(xiāng)土作家,會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如此深刻的洞察力。那個屠夫從耳朵下刀,再割陳大爺?shù)纳称?,一刀一刀,刻滿了對日本人的仇恨,也刻痛了國人脆弱的心靈。讀到此處,我很糾結(jié)。我不知道,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讓莫言先生有如此深刻的洞察。莫言先生面向和善,帶著山東人質(zhì)樸的特質(zhì),盡管他在演講中說,小時候很多人都笑話他長得難看,但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面善心善的人。然而,他沒有極力的贊頌愛國主義,也沒有刻畫出一個轟轟烈烈的場景。相反,他走了另一個極端,他用了最為殘忍的方式,讓我們記得了一段最不能忘記的歷史與仇恨。這在文壇中,著實罕見。
第二個難忘的地方,是結(jié)尾。莫言的爺爺在橋頭目睹了送飯來的奶奶被日本人殺害,爺爺拼了自己的性命,干掉了日本鬼子。結(jié)尾,一場勝仗的獎勵是一袋子大米和一關(guān)機關(guān)槍。結(jié)尾的那一幕,奶奶死了,奶奶帶來的炊餅撒了一地。仗打完了,爺爺跟爸爸坐在橋頭,撿起了炊餅,默默地吃著。我看到此,忍不住留下了眼淚。這個結(jié)尾,一場酣暢淋漓的勝仗,沒有一絲讓我興奮的地方。我體會出深深地悲涼與孤獨。尤其是爺爺面對奶奶的遇難,撿起奶奶送的飯,一口一口的吃著。孤獨,一個英雄,打贏了鬼子,失去了自己的妻子。結(jié)尾的勝利,被這種凄涼與悲慟強烈的充斥著。為了國家,為了勝利,中國人可以犧牲。但失去家人和心愛人的痛苦,是誰能體會的呢?誰來負責呢?我依稀可以感覺到,如此錚錚鐵骨的爺爺,在面對奶奶遇害時,也想討個說法,也想找個地方發(fā)泄一下,然而,面對了一個戰(zhàn)爭的年代,犧牲總是有的。這種以一人換一個民族的太平,也是爺爺這個英雄般人物所追求的。只不過,英雄的結(jié)尾,讓我感到了悲涼與無限的孤獨。實話說,看到此,我真的很難過。
看完了莫言先生的《紅高粱》,我覺得他拿諾獎實至名歸。每個作家都會去關(guān)注人性,關(guān)注社會。然而,一個能把人文主義融入到血液中,讓人看完,無限惆悵的作者,實在是少有。看莫言先生本人,你是絕對不會體會到他是一個如此細膩和睿智的作家。但聽他的訪談,就會感到他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更為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人。莫言的作品不僅內(nèi)容豐富,他的文筆也令我贊不絕口。他對場景的刻畫,對人物的琢磨,對環(huán)境的描寫,拿捏的入木三分。而且,讀他的作品,我不得不查查字典。因為他的用詞,有時我都不曾見過。
一個諾獎,也讓天命之年的莫言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偶像。相比傳統(tǒng)的偶像,真的很難把莫言先生跟崇拜聯(lián)系在一起,但莫言先生值得這個稱號。他形象正面,為人低調(diào),滿腹才華,而且也有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中國人從未企及的獎項壓軸,沒有人不會為提到莫言而不自豪。他淳樸,耿直,真誠,在中國拜金社會充滿了虛假與浮華的時代中,是如此的恰如其分的給國人樹立了做人的標桿。還記得,莫言先生在各種采訪中,流露出了他常常吃餃子的習慣。山東人喜歡吃餃子,窮的時候,餃子是改善生活的標準。已經(jīng)千萬身價的莫言先生,還依然低調(diào)樸實的過著他的生活,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與根,這在當下的中國,不得不說是個奇跡。他值得我們?nèi)プ鹬?,去愛,去崇拜?/p>
莫言作品讀后感5
莫言坦稱"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講故事的人》里說的故事,有的是親身經(jīng)歷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有的是民間傳說的虛構(gòu)故事,這些不同的故事巧妙地組合到一起,就是故事的大串連,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現(xiàn)實生活"大雜燴"。
我與作者莫言有老鄉(xiāng)關(guān)系的地域鄰近感,有當兵經(jīng)歷的戎馬生涯親近感,有可算作同時代人經(jīng)歷生活感。所以,我讀《講故事的`人》,有著感同身受,讀之感到特別有味,有一種不一樣的情感,不一樣的收獲,使我受益匪淺,為之動情。
《講故事的人》有獨特的個性,有鮮活的人物,有動人的細節(jié),有令人深思的故事,有謙卑和深刻的語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講故事的人》里彰顯出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創(chuàng)作實力。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較大篇幅講了他母親的故事:莫言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他提開水因饑餓無力,失手打碎了熱水瓶,本以為會受到母親打罵,但母親并沒有打罵他,只是撫摸著他的頭,口中發(fā)出長長的嘆息;莫言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時,母親被看守人搧了耳光,多年以后,在集市上看到這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不讓兒子報復(fù),并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莫言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經(jīng)濟困難時期,他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莫言就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fā)他,求乞老人憤憤不平,卻遭到了莫言的喝斥,母親阻止了他,把自己碗里的餃子倒進了求乞老人的碗里;莫言最后悔的一件事,他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賣白菜的老人的一毛錢,母親難過的淚流滿面,對他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這四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jié),真實地刻畫了一位寬容的母親、悲憫的母親、正直的母親,充分展示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讀了這幾段故事,使我聯(lián)想到了我已故的母親,與莫言的母親有許多相似之處,我一邊讀著《講故事的人》,一邊想象著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內(nèi)心深處受到了無比的撼動,難以名狀的情愫在涌動,《講故事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講了他童年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飽受饑餓,放牛時感到離開群體痛苦的故事;他躺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望著藍天上的白云,學著鳥叫,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里空空蕩蕩,便模仿著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會對樹傾訴心聲,但鳥兒不理他,樹也不理他。后來,莫言把當年的許多幻想都寫進了小說,很多人夸他想象力豐富,讀了《講故事的人》后,我仔細揣摩,那是他生活的真實體驗。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講了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成長經(jīng)歷,他沒有上過大學,小學都沒畢業(yè),上的是民間大學,莫言輟學以后,混跡于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經(jīng)歷,他聽著民間故事、說書人的故事長大,后來,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chǎn)隊的牛棚馬廄,在熱炕頭上,在馬車上,聆聽了二百年前,故鄉(xiāng)曾出現(xiàn)的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的講的神鬼故事,成為他寫作豐富的資源,"高密東北鄉(xiāng)"一直成為他創(chuàng)造的不竭源泉。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講述從農(nóng)村到部隊的經(jīng)歷,與我的成長經(jīng)歷非常相似,有些故事情節(jié),確實耐人尋味。
莫言還在《講故事的人》里,講述了寫作《透明的紅蘿卜》、《娃》等等的經(jīng)歷,使故事與小說聯(lián)姻,從小說里回味原始的故事,讓讀者的想象更豐富。
讀莫言作品有感范文相關(guān)文章:
★ 讀《蛙》有感范文
讀莫言作品有感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