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五篇精選范文
《非理性繁榮》描寫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xiàn)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那么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怎么去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給大家提供參考和借鑒。
《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范文一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xiàn)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狀況下,盡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十分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明白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能夠透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要過于相信自己已經(jīng)掌握金融資產(chǎn)價格波動的規(guī)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帶給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規(guī)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于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峰,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mào)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脫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xiàn)。我們當然不能說投資者是賭徒,但是誰敢說自己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信心過度,但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于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chǎn)生了。這本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xiàn)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fā)。
通常狀況下,人們會認為“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是個基本常識,而作者卻證明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也能夠低迷許多年。人們還會認為“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然而作者證明他們又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在《非理性繁榮》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歷史資料、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等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從那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對股票投資認識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資心態(tài),避免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是我閱讀該書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透過閱讀本書,我們能夠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對財富夢想的狂熱追逐、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引導廣大普通投資者如何防范和規(guī)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忙。
《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范文二
最近讀了希勒寫的《非理性繁榮》。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榮作為了一個研究對象從結構上,文化上,心理上進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豐富的知識,嚴謹?shù)目甲C,細心的調(diào)查,但我不太喜歡這種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圖表數(shù)據(jù)說話,然后試圖解釋這些圖表數(shù)據(jù)說明的東西。書我讀起來有些拗口,這是因為我浮躁的心態(tài),翻譯的不暢。我只是簡單的翻了一遍。但這過程中,圍繞非理性繁榮這個命題,我確實想到了很多,這有很多我已經(jīng)構成的觀念和正在構成的觀念,借此機會我正好把它表達出來。所以這并不是一篇讀后感。
關于非理性
投資者心理對經(jīng)濟理解總是延遲和放大的。中國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長,直到05,06年才體現(xiàn)到股市上來,而且投資者放大了對經(jīng)濟增長的感觸,07年就進入非理性的狀態(tài)了。危機也在那時埋伏,當股市開始下跌,很容易就進入了崩盤,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很輕易的跌破基本面關口和心理關口。人也如此,發(fā)達時,自信和欲望也會極度膨脹,以為天下唯我獨尊;落魄時,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殺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這樣的人構成的,所以也有這樣的性格。人要認清自己,成不驕,敗不餒,任何時候都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成熟的股市也就應這樣。但話又說回來,不成熟的股市才有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
龐氏騙局和擊鼓傳花
我在想這種放大效應是如何傳播出去的。貪婪和恐慌最終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瘋狂。這其實就是個龐氏騙局,說白了就是傳銷。龐氏騙局因為臭名昭著的麥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傳銷在我國是明文禁止的。大盤漲了,所以更多的人進來,所以大盤再漲,直到泡沫破裂。崩盤也是如此。大多數(shù)投資者都明白其中的端倪,為什么他們還參與到其中呢我想這是一種“擊鼓傳花”的心理,每個人都不會認為自己就那么倒霉輪到最后一個,每個人都相信自己能都獲利逃脫。這就是賭博了。
在關鍵點操控
還有一個命題是大盤如何從一小部分人的狂歡演變成了全民狂歡。這類似于病毒傳播模型,但我并不做過多地分析。我記得有個臨界值,當感染比率大于這個值的時候,就有可能使整體都感染。我想說的是,臨界值附近是個很危險的區(qū)域,這使得操控變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資金,就能夠使狂歡成燎原之勢。這與索羅斯的觀點很像。他就找到了這樣的一個時機,狙擊了英鎊。我相信這樣的投機機會會經(jīng)常存在的。
書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我很感興趣。為什么《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么出名,遠遠超過了其它同時期的作品這幅油畫從藝術上真的超過其它作品很多嗎作者的兒子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作者查證了一些資料,這幅油畫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對它進行了炒作,又發(fā)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強化了人們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們又開始對它進行細細的論證,最終鞏固了它作為一個超偉大作品的地位。這其實也是一個泡沫構成的過程,包含了傳播,正反饋,或許還有一些關鍵時刻。當然,這個泡沫永遠不會破碎了。因為藝術這種東西無法估價。
《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范文三
關于這本書我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去買一本而是直接在網(wǎng)上下載的電子文檔來讀的。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吧?!斗抢硇苑睒s》書名取自美國聯(lián)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chǎn)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fā)的投資泡沫現(xiàn)象。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但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癥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在《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對2000年第一版的資料進行了適時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闡述了市場波動這一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主題。希勒在第二版中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他以一種更加清晰和徹底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可能動搖經(jīng)濟運行和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市場泡沫的產(chǎn)生和破滅。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預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書中,他將研究擴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chǎn)市場,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美國國內(nèi)和國際房價的歷史走勢。
在本書中,希勒透過超多的證據(jù)來說明,如果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產(chǎn)市場的繁榮中隱含著超多的泡沫,并且最終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開始下跌。他認為,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后,許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chǎn)市場,這使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產(chǎn)價格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非理性繁榮非沒有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市場中再次出現(xiàn)。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并且著力列舉和論述了自由市場經(jīng)濟中,資本市場所固有的不穩(wěn)定性。比如,艾倫·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最終擺脫這種困境的途徑在于社會制度的改善,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險品種以保障人們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資選取。就像該書的第一版一樣,《非理性繁榮》的第二版必須會吸引更多的人閱讀和討論。
《紐約時報》的保羅·克魯格曾這樣評價這本書曼羅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在這方面,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任何經(jīng)濟學家做得都多?!绷_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xiàn)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fā)展的重要作品?!胺抢硇苑睒s”一詞,源于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應對全球股市的持續(xù)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決定。這一決定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指數(shù)(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決定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fā)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jīng)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shù)也在11000點區(qū)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00年處于網(wǎng)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jīng)看到,許多證據(jù)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能夠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jù)證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取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取業(yè)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好,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資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構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jīng)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主角,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齊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diào)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就應也能夠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lián)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lián)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chǎn)。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jīng)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chǎn)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之后,毅然決定選取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zhàn)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以及水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yè)生產(chǎn)下降22%,失業(yè)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到達18%,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jīng)濟擺脫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jīng)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jīng)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jīng)濟擴展,創(chuàng)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jīng)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達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fā)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jīng)濟繼續(xù)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wǎng)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yè)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07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jīng)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p>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yè)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處上投資領域的規(guī)律;而巴氏則是在規(guī)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chǎn)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決定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總而言之,這本書能夠算是一本經(jīng)典之作,無論我們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就應讀一下這本書。
《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范文四
每當我向身邊的朋友、同事和同學們表達價值投資概念的時候,他們多數(shù)表示了深深的懷疑。被他們問及最多的話題就是,當前中國的股市,適合做長期投資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糾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能夠問在當下;但如果是對價值投資這樣一個長周期的投資活動而言,這個問題就就應改正成這樣:從此刻到未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間,適合做長期投資嗎這樣時間范圍和標的才對應得上。對于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是用對中國經(jīng)濟長期看好來進行解釋的?;卮鸬亩嗔?,自己也發(fā)現(xiàn)這個解釋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問題。因為經(jīng)濟和股市雖然存在著相關性,但是是否必須是強相關,他們的增長步調(diào)是否必須是一致,這卻是不能夠下一個定論的。因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隨機性。
這個問題還存在著一個潛臺詞,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國的股市比較適合做價值投資,而中國這樣一個法制不健全,股市發(fā)育不良的環(huán)境下,不必須能夠帶給價值投資的土壤。那么,美國的股市又是一個什么樣貌的呢
羅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xiàn)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fā)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榮”一詞,源于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應對全球股市的持續(xù)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決定。這一決定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指數(shù)(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決定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fā)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jīng)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shù)也在11000點區(qū)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00年處于網(wǎng)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jīng)看到,許多證據(jù)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能夠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jù)證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取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取業(yè)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資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構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jīng)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主角,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齊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diào)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就應也能夠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lián)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lián)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chǎn)。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jīng)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chǎn)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決定選取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zhàn)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以及水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yè)生產(chǎn)下降22%,失業(yè)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到達18%,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jīng)濟擺脫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jīng)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jīng)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jīng)濟擴展,創(chuàng)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jīng)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達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fā)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jīng)濟繼續(xù)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wǎng)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yè)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07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jīng)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p>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yè)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處上投資領域的規(guī)律;而巴氏則是在規(guī)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chǎn)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決定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非理性繁榮》讀書心得范文五
很是遺憾,也很是震撼,差不多一年前就把這本書買回來了,但是一向沒有列入閱讀重點。還是先讓你和我一齊分享下這本書絕妙的閃光點,也許更為適宜:
股市大幅度下跌以后,房地產(chǎn)也會出現(xiàn)較快上漲。(這個觀點對于中國股市2007年和2008年解釋還是具有說服力的)。
自由市場的一個基本缺陷就是:經(jīng)濟的繁榮總是會伴隨著道德標準的衰退,直到一些丑聞或者巨大震撼事件暴露出來。(麥道夫事件以及AIG高管獎金分配,對這個法則做了最直接而深刻的注解)。
貸款人無抵押貸款超過2年半收入,傳統(tǒng)上就認為這個人貸款過高。(比較我們這天按揭總款,這個數(shù)據(jù)保守的讓人感到夸張)。
美國按揭28/36原則:抵押借款不能超過貸款人總收入的28%,貸款人的貸款總額不得超出總收入的36%。(看看這個數(shù)據(jù),你也許會冷汗淋漓)。
股價是由真實價值推動的。(想想你對股市的看法,你對股價的看法)
當然如果僅僅只有這些,我還只能說這本書比較精彩。他夠不上對筆者的震撼。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fā)現(xiàn),很久以來,這個博客基本上看不到對房地產(chǎn)具體項目的論述,而是一些關于宏觀經(jīng)濟,關于城市和關于行業(yè)經(jīng)濟的論述。正是基于對這些領域的理解,以及心得,這本書帶給筆者的才是震撼性思維:
中國從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房地產(chǎn)市場開放以來,房地產(chǎn)收益率為6%/年,股票是10%/年(一個上海的房地產(chǎn)商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他有一個專職的股票理財人,他的合作伙伴經(jīng)營者上海銀七星室內(nèi)滑雪場,在2007年筆者所在的企業(yè)以前試圖引進這個商業(yè)項目,到目前為止,他是筆者接觸到非核心區(qū)最為成熟的商業(yè)發(fā)展模式,這點在這天筆者仍然十分確信)。中國改革開放30年GDP平均增幅超過8%(沒有確切數(shù)據(jù),但是能夠看到成型的圖表),1982年—2005年,中國平均儲蓄率為:6.42%(一年期,且沒有包含88、89年期間銀行保值儲蓄的保值率),中國平均貸款利率約為9%(一般而言存貸款利差在2—3%之間),CPI年平均增長率為6.1%。
所有基本數(shù)據(jù)齊全了,因為股市投資收益率和樓市投資收益率數(shù)據(jù)非官方渠道,因此你只能看做是一個近視數(shù)據(jù),透過近視數(shù)據(jù)你能獲得的信息是,將錢存在銀行并不會比你投入在房地產(chǎn)市場少賺錢,甚至還會更高;如果你是貸款投資房市,那么虧損是肯定的。從長周期數(shù)據(jù)來看,基本不支持投資房地產(chǎn)市場會增加你的財富。但是你會發(fā)覺投資房地產(chǎn)市場確實讓某些人變的更加富有,這個原理我們也認同,關鍵在于我們對于投資市場波動的態(tài)度。那里涉及到窮人經(jīng)濟學和富人經(jīng)濟學的差別,因為資本市場是連帶市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禍不單行更大頻率發(fā)生在窮人身上。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把僅有的資產(chǎn)全部投資,但是在資本市場下跌時候,你的就業(yè),你的工資可能會受到連帶影響,而你被迫在低位割肉,因此被迫虧損,其主要原因在于你無法自由選取交易時間給你帶來的投資損失;第二個法則就是,你沒有充裕的時間和財力調(diào)整你的投資策略,比如我們都明白,如果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從一開始就購地并不進行生產(chǎn)銷售,那么無限囤積土地一不會有虧損風險,二會獲得更大收益,但是如果資本不富裕,你被迫將購置的土地用于開發(fā),但是當你把土地消耗掉以后,再次購買土地的時候,土地價格上漲必須會超過房地產(chǎn)利潤的上漲幅度。這也就是房地產(chǎn)企
業(yè),往往會一個項目失敗,導致整個公司倒下的原因。從公司規(guī)模來說,萬科是全國最大的房地產(chǎn)公司,但是相對于李嘉誠先生來說,萬科顯然仍然屬于窮人,因此兩者行為差別就顯現(xiàn)出來,萬科被迫對地王進行開發(fā),而李嘉誠則能夠停止投資,擱置開發(fā)等待開發(fā)時間來獲利。
上面我們探討的是絕對富裕與相對富裕的投資案例。因此純粹的投資,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是致富的手段和方向?!靖F爸爸和富爸爸】只是給你編織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美麗傳說,當然這種傳說在你身邊或許可能真實存在。但你必須要相信,這個會是極少數(shù)個案,而不構成大家致富的共同途徑。
因此對于股市和樓市,書的作者給出的答案,其實并不新鮮,只是因為前面超多的論證而顯得更有說服力。就是分散投資,讓自己變的象富人一樣進行交易。在保障生活充裕的狀況下,運用時間杠桿來調(diào)整你的投資策略和節(jié)奏,不要相信你的智慧去給市場博弈。作者羅列的美國股市20多年時間證明,基金僅僅能獲得股市大盤正常的盈利,當然這點也能夠說明,在中國08年幾乎無一基金公司盈利的現(xiàn)實狀況,英雄不是總會出現(xiàn)的,在這個多方博弈市場,即使英雄也會發(fā)出好漢難敵四手的感慨,英雄就這樣被消滅的。
當然文章的多數(shù)推薦,僅僅針對那些相信自己僅僅是這個社會普通大眾一員的群體,對于自己智慧具有相當自信的人,也許本文觀點可靠性就顯得不值一文。依照筆者的經(jīng)驗,投資策略對于個體的價值并不大,比如你在2002去買一只股票和2002年去買黃金或者2002年去購置房屋,你仔細分析后,你會發(fā)覺其實他們收益率都大致相當。當然如果全部存入銀行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虧損,這僅僅是你把周期設置在6年時間,如果再向后延續(xù)一個6年,或者兩個6年,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差異其實是無比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