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悲劇》讀后感_《美國的悲劇》讀書心得五篇
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是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一部具有超高影響力的小說,代表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這部作品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小編整理美國的悲劇讀后感作文,歡迎閱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大學生《美國的悲劇》讀后感【一】
讀此書后,我的思想感情如被狂風肆虐的波浪,在黑暗中不知去處的慌亂逃竄。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斯的叛逆,懦弱,不仁不義,令我感到痛恨,遺憾;他的第一個女朋友荷丹絲·布里格斯的“外實內空”令我聯(lián)系到《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縱然生得好皮囊,腹中原來草莽;他那細心體貼的第二個女朋友羅白黛·奧爾登對迂腐的克萊德的深信不疑令我傷感;同樣,克萊德對幾近完美的第三個女朋友珊杜拉·費契萊的盲目而帶有目的的追求和維護更是讓我感到利用感情的可恥。
故事大意是如此的。15歲漂亮而英俊的克萊德是一家旅館的侍者,他賺到的薪水和小費讓他初償富人的滋味。他天天和那些狐朋狗友花天酒地。在這樣混亂的日子里,他愛上了徒有外表的淘金店女店員荷丹絲,開始對這位女郎大送禮物。后因一場朋友引起的車禍,為躲避事后的追究,克萊德讓荷丹絲自求多福后,溜之大吉。他一路到了芝加哥,求自己的叔叔丹尼爾幫忙。在叔叔的豪華府第之中,他初識漂亮的貴族小姐珊杜拉。后來,他到了衣領工廠,管理那里的女工。其間,他雖一直思念著美麗的珊杜拉,卻還是對標志溫柔的窮苦農夫的女兒羅白黛有了好感。但是,羅白黛一旦到手,他便對她失去了興趣。在他看來,她只不過是個女工而已,怎配當他克萊德的太太……后來,一個意外,珊杜拉愛上了克萊德,在他看來世界的中心就是珊杜拉。
就在此時,羅白黛對克萊德說自己懷孕了,并聲稱克萊德唯有娶她為妻了。克萊德的腦海中只有這樣硬邦邦的想法:羅白黛對他而言,一無所有。而珊杜拉,則應有盡有。于是,他暗下狠心,決定解決掉“礙事”的羅白黛。雖然,這場謀殺后變成了意外,在法律上克萊德沒有罪過,但也許是因為在道義上敗壞的緣故,他還是被判了死刑,并最終被送到了電椅上去……
大學生《美國的悲劇》讀后感【二】
全篇小說,《誘騙謀殺》一章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克萊德為了能夠跟珊杜拉小姐結婚,以便進入上流社會,決心謀殺已懷孕的女友羅白黛?!泵鎸巳R德的自私自利,我已無話可言;而對他的毫無人性,我則早已深惡痛絕!當我進一步讀到,羅白黛同意和克萊德在大碧潭那家小旅社過夜時,真是恨不得將這殘酷的謀殺一章徹底撕碎。想到書的前半段克萊德被標致而溫柔的羅白黛吸引,而熱情追求時的場面,我真是感到這是對感情的最大侮辱,本該為溫馨粉紅色的愛情基調被殘忍的踏上了一個重重的黑印記,這印記清楚的寫有自私無情這四個字。
自認為自己是個不大容易為這些半虛幻的故事而動情的人,但當我將自己的感情投入進這部小說的時候,我居然也會對羅白黛的悲慘充滿無限的憐惜,為克萊德的重利輕情而感到和他同為人的羞辱。對惡魔般的克萊德而言,他的腦海中似乎就不存在“責任”二字,他不懂得對荷丹絲的青春負責;不懂得對羅白黛的純潔負責;也不懂得對珊杜拉的信任負責。
在他眼里不顧一切的除掉羅白黛就是他在為了自己的人生和愛情奮斗。其實,用這種魔鬼手段,就是自己對人生和愛情不可原諒的被判!他天理不容般的奪去了曾經愛人的生命,也殘酷的親手剝奪了自己骨肉的生存權利。在他丑陋的心中,兩條命的重量遠不及他眼中那完美的珊杜拉,更確切的說,是那上層社會對他散發(fā)的鴉片一般的罪惡吸引!他為了自己所憧憬的所謂的圓滿,而輕易的贖了自己的良心,出賣了自身的靈魂。
在結識羅白黛前,克萊德就早已迷上了漂亮而高貴的珊杜拉小姐。如果,他所最終追求的是與珊杜拉的愛情,就絕不會再去和羅白黛扯上愛情關系。如果不能忍耐一時的寂寞,怎配去愛?!如果不能守住基本的專一,怎能去愛?!如果不能拋開無畏的背景,怎可稱愛?!
克萊德對荷丹絲的所謂的愛是年少輕狂的一場游戲;對羅白黛的假意的愛是因寂寞而映射出的荒謬幻象;對珊杜拉看似不顧一切的愛也只不過是為自己鋪路而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生命就這么短短幾十年,愛情本該是多么的轟轟烈烈。
愛是投入生命全部力量的一種人人皆有的偉大事業(yè),玩弄愛情便是在玩弄一生中最最燦爛的部分。
把握短暫人生的這一永恒煙火,讓它一直發(fā)出最耀眼的火光。人性的光輝是維持它的動力!
大學生《美國的悲劇》讀后感【三】
“門隨即被關上了,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親人,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關在外面了……”這是小說的最后一句話,既像在批判主人公的丑行,又像在暗示這社會的腐敗。
終于因為殺人而被推上了電椅的克萊德,現(xiàn)在是否在懺悔。 其實,一切的一切我們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國當時的局勢,終于造就了這條卑賤的生命。也許,是因為窮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夠了,所以不想再回去。也許是因為上流社會,所以才導致了他的墮落。
時局是不允許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現(xiàn)在也是,永遠都不可能,只因為有了三六九等這條無理取鬧的等級制度。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揮霍著錢財,那些有錢人后代的小傻瓜每天舉辦著宴會,醉生夢死。窮人,奔波了一輩子,都沒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萊德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在了一個信仰耶穌的家庭里??墒巧系塾纸o他們帶來了什么,正如克萊德在結尾的時候在心中問自己:真的有上帝嗎?
小時候他撒著謊,怕母親跟自己要錢,每天只知道上街說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給他學習,甚至根本沒有想起來。他好不容易找到了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并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拋棄而回來的姐姐因為有孩子,又不得不花錢。
他喜歡編造謊言,在撞死了一個小孩之后,在被女人耍弄之后,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并且通過叔父,在叔父的工廠里找到了工作,又因為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間的負責人。從這里起,終于成了一切災禍的源頭,因為他在這里見到了羅伯塔。
他因為了吉爾伯特長得一模一樣,又因為比吉爾伯特優(yōu)秀出眾,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并在她的幫助下,進入了有錢的青年人的社交圈,并且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羅伯塔懷孕,成了他成功的最大絆腳石,因為他已經準備和桑德拉結婚并且靠其進入上流社會過真正有錢人的生活,可是羅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時,他為了擺脫羅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將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可是事情敗露了。法官梅森不管證據(jù)夠不夠,為了通過此事升官,竟不管證據(jù)充分不充分,直接將其推入了死囚牢,最終年僅23歲的他被送上了電椅。
大學生《美國的悲劇》讀后感【四】
看完正本書后我突然覺得這個世界竟是如此的陌生,這般令我琢磨不透……或許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窮人和富人之間總是有著千差萬別。社會在進步,城市也在進步。但是,繁榮掩蓋不住社會制度的矛盾和不公——窮人們的生計舉步維艱,富人們的生活窮奢極欲;年輕的一代不是尋歡作樂就是紙醉金迷,人們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我想,或許這正是當時“美國的悲劇”所在吧,不,現(xiàn)在應該是世界的悲劇!無論在哪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明顯的地域里,這種“悲劇”是一定會發(fā)生的,只是程度不一罷了。想想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一些為了名利而不斷搞怪,甚至不顧尊嚴去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可是我們看到了什么,除了絕望。官二代隨意玩弄生命,不顧法律,可他們得到的卻是逍遙法外,這或許就是時代的悲哀吧!而作者
在惋惜克萊德自我毀滅的同時,也控訴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以銳利的鋒芒無情地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面,揭示了萬千虛假繁榮后所掩飾的深層危機,揭示了美國生活方式對人的普遍的罪惡性腐蝕毒害作用。
正如德萊賽寓意的一樣,像克萊德這樣的人生悲劇,是所謂“美國的文明”造就出來的,美國的社會制度是造就克萊德這些人的溫床。太多的風花雪月與紙醉金迷,可以說是令每一個窮人所向往的。他們眼睜睜看著別人挽著美女的手,穿著新款的裘皮大衣從他們身邊走過,而自己呢?什么都沒有,還得遭受貴族們的白眼和嘲笑。他們的心情是消沉而不甘心的。心中強烈的占有欲,使得他們不惜使出一切手段,哪怕干出違背人類信仰、不道德、有辱門庭的事情。在這樣矛盾、不公的社會制度下,還會有幾個人真正遵守信仰,相信所做的事上帝都在看呢?每個人都奢望自己可以和有錢人平起平坐。但,偏偏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有這樣的社會,這樣黑暗的制度存在,就不可能杜絕罪惡的發(fā)生。像克萊德這樣的人生悲劇,一定不會就此停止。
寫到此我不得不去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這一切一切繁華美麗的表面下又掩藏這哪些,或許揭去這華立的外表之后我們又看到了“美國的悲劇”吧!
大學生《美國的悲劇》讀后感【五】
處于底層的年輕人努力往上爬,成少敗多,這樣一個主題同愛情主題一樣,是文學界的永恒。1925年,那個時候中國正在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極度貧弱,而美國卻是一派繁榮景象、一片凱歌聲,正在此時,美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德萊塞的小說《美國的悲劇》一書出版,石破天驚,震動了整個美國。小說的主人公是出身貧寒的青年克萊德,他追求金錢和地位,逐漸蛻變,最終墮落成殺人犯,在23歲時被送上電椅。這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美國的悲劇”。作者在惋惜克萊德自我毀滅的同時,以銳利的鋒芒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官場政治的腐敗,揭示了虛假繁榮所掩飾的深刻危機??巳R德本身并非天生是個惡人,他從追求物質享受到追求女性,玩弄女性;從渴望得到伯父的提撥到企圖走進上流社會;從自私自利到走上殺人道路。造成悲劇的不光是犯罪本身,主要應該歸咎于美國社會。因為當時美國社會崇尚那種接納少數(shù)人的荒謬絕倫的價值觀念,并對兩性關系懷有病態(tài)的恐懼心理。冷酷的現(xiàn)實造就了克萊德的自私和卑鄙,社會的悲劇釀成了個人悲劇,謀殺把他的悲劇推倒了頂峰。克萊塞是美國之夢的一個受害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的悲劇》是美國夢的寓言,那些出生低微,家境貧寒的人們,無不夢想在社會上能出人頭地,或一夜之間突然成為百萬富翁,或癡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享受榮華富貴。而寓言卻使他反其道而行之,將大團圓結局顛倒過來。顯而易見,能園這美國夢的是絕無僅有的,大多數(shù)人只能遺憾終生,甚至喪命。正如德萊塞小說中說寫:“社會活動的范圍畢竟劃得涇渭分明,誰要是越出一步,就注定要滅亡?!?/p>
當前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同當年的克萊德所在的美國有不少相似之處,代際傳遞的壁壘森嚴,“富二代”“官二代”的地位穩(wěn)固,底層的年輕人往上爬的門檻很高,很難爬啊!早在1981年,中國作家路遙發(fā)表的中篇小說《人生》就描寫了兩個性格與命運相似的青年人所精心營造但終于破滅的人生之夢,這對我們青年不無啟發(fā)和教益,而對領導干部和政治家們來說,如何為底層青年消除壁壘,提供機會,則是一個促進社會進步的重大政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