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
魯迅初來日本留學時,看到上野公園櫻花樹下滿臉中國屈辱的清朝學生身影,聽到學生們在傍晚學跳舞的喧鬧聲。這讓魯迅極為反感。所以他去了仙臺,在那里他遇到了藤野先生。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篇1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記敘了他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先生先是描寫他的外貌,然后挖掘出他的精神氣質(zhì)。整篇文章看起來很有聲勢,但卻不張揚,字里行間充滿了魯迅先生對他真情的思念還包含了對祖國的熱愛,對黑暗的現(xiàn)實憤恨。這篇文章節(jié)奏很緊湊,讓人時刻感受到有一位老師,正在給予你關愛與幫助。
文章的寫法也值得讓人學習和深刻去感悟。文章前兩段看似在寫東京見聞,但卻都暗藏著對但是清朝學生的諷刺,表達作者內(nèi)心的失落感,沒有坦言,卻讓讀者感受到這種情感。
在藤野先生為作者糾正錯誤時,表現(xiàn)了他的細心。沒有忘記藤野先生,魯迅才得以有毅力繼續(xù)不斷地寫下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章。所以,我認為,我們要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人的第二章身份證。
我看到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那種感恩之情,并且時刻努力著,繼續(xù)為中國的革命做貢獻,這種偉大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的。
《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篇2
也許有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都對日本人有著頗為不好的印象。但讀了這篇文章后,我們或許會有另一種體會。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的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边@是作者初到日本看到的一切事物,不管怎么說,讀起來是美好的。
在上課的時候,進來一位“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的先生,向同學們介紹自己說“我就是叫做藤野嚴九郎的……”
在此之后,藤野先生會很細心的幫助“我”,修改我的講義。雖然“我”有點不服氣,但最后,還是對他表示敬重。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碧僖跋壬肋h會給魯迅先生精神上帶來無窮無盡的力量。
《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篇3
魯迅是懷著一腔赤誠從東京到仙臺,他不愿整日面對那些迂腐的同胞,成了第一個仙臺的中國留學生,食不果腹也好,至少這里沒有讓他為了別人的身份而感到恥辱的人。
他認為他能快活著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可人心又是何其難醫(yī)?影片里的中國人看著同胞慘遭屠殺是麻木的,中國是一個只有需求沒有追求的國家,魯迅才反應過來。他認為人健康了,就能擺脫“東亞病夫”的帽子,可他縱然千般能耐,醫(yī)出的也是一具具被自私與懦弱架空的健壯皮囊,被敵國當作戰(zhàn)利品論功行賞。若說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種子,中國人是花果,那魯迅也只能修修花葉,最終那果實還要被別人踐踏摘來,他就是再如何努力,也動搖不了根深蒂固的種子半分。放棄自己熱衷很久的事情是很難的,可魯迅還是因為一部影片便棄醫(yī)從文了。
他知道他學醫(yī)是為醫(yī)人,那么此時從文,是要醫(yī)國,可僅憑魯迅一人想改換朝夕太難,也許少他一人也沒什么,他清楚這點,可還是想勉力一試,萬一他的哪部作品就成了中華民眾覺醒的轉(zhuǎn)折點了呢?再不然,縱使中國最后敗了,他也能讓后世知道。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甘做亡國奴,也有瘦弱的“東亞病夫”會僅憑“華夏”這飄渺了五千余年的信仰而肝腦涂地在所不惜。他放下了手術(shù)刀,提起了筆桿,繼續(xù)在焦土上戰(zhàn)斗。他一直期盼著,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影片里國人麻木不仁的臉被染上些色彩,即使是悲哀的'也無妨,起碼中國,終于要蘇醒了。
《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篇4
對于魯迅來說,藤野先生無疑是個令他難忘的好老師。這個日本老師沒有民族偏見,對每個學生都平等對待。他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
全文主要是在記敘與藤野先生相關的事情,突出對他的敬佩。在魯迅學習的過程中,藤野先生一直在幫助魯迅:修改筆記,指出錯誤,消除謠言……他可以說是毫無保留地把醫(yī)學傳給魯迅。在魯迅要回國時,他也表現(xiàn)出了學生將離開時的悲哀。他是把魯迅完全作為一個學生來看,沒有絲毫偏見。比起魯迅的其他兩位老師,他是最為偉大的。
但是,我們都知道,魯迅的作品中絕對不乏對黑暗的批判,在這里再次體現(xiàn)了??吹郊o錄片上的中國人被殺時,在坐的日本人高呼“萬歲”,而除魯迅以外的中國人對此麻木,甚至一起喊“萬歲”;在東京求學的中國人甚至不務正業(yè),在那學跳舞;而日本人認為中國人愚蠢,成績高于一半分數(shù)就認為是作弊……這讓魯迅認識到醫(yī)術(shù)對國家、民族作用的渺小,也從此“棄醫(yī)從文”,回到了中國開始創(chuàng)作。
藤野先生,是一個愛護學生,盡職的好老師,但那時的社會,卻讓魯迅離開了這位老師,去挽救那時的中國。
《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篇5
魯迅少時曾于日本留學,當時覺得“東京也無非這樣?!庇谑菦Q定到別的地方去看看。
經(jīng)過一番波折后,魯迅終于到了仙臺,一到仙臺就受到“優(yōu)待”,不但沒有收學費,而且?guī)讉€學校職員還特別為他的食宿操心。開始上課后,魯迅正式認識了解剖學的教員——藤野嚴九郎。魯迅一個人居日本留學,受的排斥欺悔數(shù)不勝數(shù)。而藤野先生并無因為這樣一個原因而對他漠不關心。然而,藤野先生考慮到他的日語可能跟不上講課,所以便開始替魯迅添改講義。藤野先生一絲不茍,對學生嚴格要求,發(fā)現(xiàn)學生有錯一定馬上糾正,絕不姑息;熱情誠懇,對學生的情況了解周詳,擔心他因為民族習俗而不肯解剖尸體,直到發(fā)現(xiàn)他沒有這個顧慮才放下心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勤學好問,為了解裹腳這種習俗會造成足骨怎樣的畸形而不恥下問。在第二年的霉菌學,一次影幾片時事的片子,里面全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情形。有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看的卻是一群中國人。當影片播完時,日本學生便拍手歡呼起來。這奮起了魯迅想拯救中國的思想。于是他便告別了藤野先生,離開了仙臺。再沒有聯(lián)系。
《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篇6
《藤野先生》中魯迅的棄醫(yī)從文固然是令人為難的選擇,陶淵明的歸隱山林也是他的選擇…….在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的選擇.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yī)救國到棄醫(yī)從文的轉(zhuǎn)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臺,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他發(fā)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參加新文化運動,對歷史的發(fā)展貢獻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憶了從青年時期以來的經(jīng)歷。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憶一位日本的老師藤野先生。
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臺和藤野先生學醫(yī)的故事。作者寫了藤野為我一一訂正講義,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可是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對科學很不嚴謹,對血管的位置錯誤不但不接受還認為自己這樣畫畫兒好看。這點最后學年試驗成績給了他一個警示,“同學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p>
我對魯迅這一點也很不滿意,有這樣好的老師手把手教,居然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沒有落第!
我認為,魯迅這樣做是辜負了藤野先生對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時光的荒廢。只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中國人民納稅的錢,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給中國人揚眉吐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作者醫(yī)治國人身體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給中國傳播新的醫(yī)學的心愿。
在作者被譏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義,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賞他正(義)氣的作風。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于是放棄了學醫(yī),這點可以理解。
《藤野先生》讀后感400字篇7
《藤野先生》回憶魯迅在仙臺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臺,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p>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yī)救國到棄醫(yī)從文的轉(zhuǎn)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暗珡哪涿攀录?、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y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
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學醫(yī)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