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后感初一800字作文
《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老子讀后感,歡迎查閱!
老子讀后感初一800字作文篇1
老子真是我國辯論哲學的鼻祖,他的《道德經》充滿了辯證法。世人認為《道德經》提倡無為之學,實際上他是為了有為而提出無為?!暗莱o為而無不為”,他認為,君不為,民才有所為。漢文帝與漢景帝尊黃老之學,實施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樂業(yè),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則南征北戰(zhàn),把財富都耗盡。可見無為并非不為,而是君不為,老百姓就能多為。
《道德經》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規(guī)律,規(guī)律從自然而來,只有遵循自然法則,人才能有所為。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必然會受到懲罰。工業(yè)發(fā)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認識。教育也是這樣,只有遵循教育規(guī)律,遵循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順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兜赖陆洝氛f:“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苯逃皇墙處煾嗟厥┙逃趯W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體會,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以樸素的辯證方法論來審視世界,審視人生,多次強調“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個人要踏踏實實做事,不求華麗的辭藻;做了一點事,不能居功自恃,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許多人犯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經》以辯證思維來審視人生的禍與福,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順利的時候要想到會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讀后感m.simayi.net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兜赖陆洝愤€告訴人們,有一點是可以避免因犯錯誤而招至禍害的,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知足常樂”。“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钡溚鲇谪澙?,現(xiàn)在落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為貪婪嗎?
《道德經》最后一章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闭鎸嵖尚诺脑挷蝗A麗,華麗的辭藻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認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別人爭奪。我想我們應把它作為座右銘:不聽華麗的辭藻、美麗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謙虛謹慎,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老子讀后感初一800字作文篇2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運行,所以, ——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 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老子讀后感初一800字作文篇3
《道德經》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其思想之深邃、精神之崇高令人印象深刻。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個人對其中的一些內容產生了一些想法以及疑問,由于我的文學功底較差,難以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因此在這份筆記中記錄下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夠和大家進一步討論,并得到解答。
在第八章中,提到了“上善如水”,老子認為水具有崇高的美德,與世無爭,既能滋潤萬物又能凈化污穢,是符合“道”的存在。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而為之,老子忽視了水兇猛狂暴的一面。洪水也可以沖垮房屋、毀滅生靈??陀^存在著的事物是獨立于人的意思存在的,它們不應該具有主觀色彩。在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中國人把不實際存在的龍鳳當作是祥瑞的象征;信仰的人認為蛇是“狡猾、邪惡”的代表;進行黑魔法崇拜的人認為山羊和倒五芒星能召喚惡魔,帶來一些邪惡的力量。但實際上這些非人的生物、無機物、象征符號的存在本身是完全脫離人類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的。
“好”與“壞”,“善”與“惡”,“德行”與“惡行”,“節(jié)制”與“放縱”,這些標準完全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而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浸淫在如此的價值觀念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厭惡“骯臟”的蒼蠅,喜愛“忠誠”的狗,而“臟”與“凈”的標準也是人為規(guī)定的,“忠誠”在自然界也只是動物群體為了適應惡劣的自然條件而產生的鐫刻在基因中的“服從”。從這個角度來看,“水”本身的存在也只是一種物質,本來就不帶有任何的情感色彩,而它作為生命延續(xù)的必需品,受到人的贊美與推崇。我原先一直認為,老子是企圖脫離人類價值觀念的禁錮,站在一個所謂的“上帝視角”來完全客觀地觀察人類社會,進而發(fā)掘社會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進而運用規(guī)律來規(guī)范社會,讓社會按照其規(guī)律發(fā)展下去。而社會發(fā)展的前方,不一定是人們主觀意義上的“好”或者“壞”,而僅僅是按照規(guī)律進行。
但在讀過《道德經》的一部分之后,我認為我之前的判斷是一種人云亦云的錯誤觀點。老子并不是想要完全脫離出來的,他還是希望能夠引導社會走向“平穩(wěn)”“安定”的道路,因此他的思想依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從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可以看出,他提倡的是“德行”,“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他所總結出的“自然規(guī)律”來引導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運行。但是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作為完全主觀的個體,怎么來判斷我們總結的“規(guī)律”就是真正的規(guī)律呢?一方面,我們的意識是主觀的,我們認識到的世界也是主觀的,規(guī)律就像一個黑箱,我們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即使通過“因”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果”,我們也不能確定我們所推測的二者之間的路徑就是“客觀規(guī)律”。
另一方面,規(guī)律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以人類的價值觀為導向,其全貌也難以為人們所掌握。以經濟學為例,無數計量經濟學家針對某一個小的因果問題互相攻訐,然而他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根本無法完全掌握所有的變量、數據,很多時候做出一個看似“無偏”或者較為讓人信服的結果,應用于實際卻發(fā)現(xiàn)結果和期待大相徑庭?!耙?guī)律”難以琢磨,也難以被發(fā)現(xiàn);而作為“規(guī)律”的大統(tǒng)的道,更是難以想象該是什么樣的??赡苓@也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的一個原因吧。
老子讀后感初一800字作文篇4
致虛極也···各復歸于其根,曰靜”。死生相通,萬物輪回。老子在這里并沒有提及人死后該以何種方式去向哪里,只是提到生物都會回到“根”?!拜喕亍庇卸喾N解釋,比如宗教中萬物的靈魂在身死后要接受審判,作惡的下十八層地獄,行善的進天堂享樂?;蛘吒鶕恍┳诮汤铩拜喕亍钡挠^念,壞人的下一次“輪回”會變成家畜為人奴役,或者變成蛇蟲只能爬行;而好人則托生到家境富裕的大門大戶,享盡人倫之樂。也有人認為,萬物的輪回就像“化作春泥更護花”那樣,生命形態(tài)的變化只是分子原子的重新組合。那么老子所說的“根”是什么?本源是實實在在的物質,還是虛無縹緲的意識?如果說它是物質,它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本源如果是意識,那么萬物該如何回到“本源”?
如果將意識和物質割裂開來,從物質上看,“本源”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廣袤的宇宙,宇宙誕生于一場爆炸,在漫長的未來里可能也會歸于混沌;從意識上看,“本源”是一片空洞的虛無,一切都誕生于此,一切也都終結于此——這讓人聯(lián)想到一些關于人類潛意識的理論,比如人類的潛意識是一張巨大的網絡——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但是我們難以驗證它們是否是一體的。
在其他版本的《道德經》中,第十六章最后一句“沒身不殆”的解釋依舊是“可以終身免于災禍”,我還是認為這句話的意義不應該僅止于此。第十六章先是提出致虛,隨后提到萬物歸根,接著敘述只有遵從規(guī)律的人“明”公正且周全,然而這些道理與“終身不會陷入麻煩”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我個人有幾種猜測。第一,老子希望通過“萬物歸根”的思想勸誡一些認為人類可以到達“永生不死”的人,希望他們不要為了如此虛無縹緲、不可能成真的愿望付出寶貴的時間,甚至嘗試一些危險的藥物,“陷入災難”,然而這種解釋的受眾群體太小,老子也不太可能為了他們專寫一章。第二,“沒身”是否可以理解為“身死”?“殆”至麻煩、災難,“沒身不殆”可不可以理解為“即使身體死去了,得道者也不會陷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死桎梏”,因為他們的思想和靈魂在某種意義上得到傳承,是另外一種意義的永生。
老子對于“靜”情有獨鐘,他表達的“靜”,更像是一種歷經波折與磨難,在大徹大悟之后得到的心靈上的寧靜與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不論多么才華橫溢、風光無限,在歷經歲月之后總是要向著死亡的終點邁進。一個國家不管多么強大,最后都難以逃脫滅亡的命運。或許對于老子來說,與其要在大喜大悲中顛沛流離,不如從一開始就保持一種刻意而為之的平靜,從而免于過多的波動。老子所觀察、總結出的“道法自然”更像是順從“天意”、順從自然,而任憑事物自然法展,最后就會看到“萬物歸根”、生死歸于平靜。而這份靜也不是古板不變的,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而且在老子看來一定是向著積極的方向穩(wěn)定運動的,比如有德行的“得道者”能得到更愉悅的人生、更能獲得世人的贊同。從這個角度看,老子的思想就像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在見識了周王室衰微、相互征伐造成的生靈涂炭之后,老子仍然因為關尹的懇請而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他并不是想要獨自一人超脫于世,將掙扎的百姓和飄搖的國家拋之腦后,而是仍然想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讓世人理解他所探尋到的真理。在我看來,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一點。一個人認清了悲慘的現(xiàn)實,經歷了痛苦,終于獲得了心靈的寧靜和真理,卻依然愿意直面現(xiàn)實,用自己的思想來修正現(xiàn)實,將世人從苦痛中拯救出來。
雖然我只提到了德經中的兩章,但產生的疑問已經很多。真正要透徹理解老子的思想,應該還要聯(lián)系整本《道德經》,才能進一步把握脈絡,不會一葉障目。但由于時間和精力問題,我暫時還不能達到把握整體的高度。希望在今后還能夠繼續(xù)學習,和大家一起進步,共同探討老子的思想。
老子讀后感初一800字作文篇5
今年暑假里,我有幸地接觸到《老子》,那時小姨來我們家,看到我整日地看電視或玩電腦,無所事事,人沒有一點精神,就把我叫到跟前給我講述了《老子》的歷史,還有它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學習《老子》對自身和社會的益處,以及如何學習的方法。
聽了小姨的講述,使我體會到現(xiàn)在的我們,吃穿不愁,但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責任感,以至于到了身心枯竭的地步,都未曾意識到。當時,我就下決心好好地學習《老子》,通過自身的學習健康身心、凈化心靈。我最初的學習方法,是每天早上8:00開始,背誦7遍《老子》的“雙一章”(《德經》、《道經》第一章),背時全身放松,心無雜念,勻速背完7遍,結束時雙手合十,感謝老子。
剛開始背,還感覺不到什么。兩個星期以后,感覺早上誦讀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每次大聲誦讀后,還能感覺到胸腔里有震顫的感覺,不但身體有了好轉,而且心情開朗、精神飽滿,“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這句話已經成了我學習的座右銘,并時刻督促自己向這個方向努力。
《老子》真是包含著無窮的力量和智慧,一個月后,在小姨的指導下,我開始背誦整本《老子》,因為小姨告作文s訴我要想領會《老子》更多的能量和智慧,最好全部背誦下來。于是我就制定了背誦計劃,每天除了背誦7遍雙一章外,還要背誦下來《老子》中的其他章篇。背下來后再背寫一遍,第二天背下一章時復習上一章。在背誦過程中我還真學到了不少。特別是老子無私無欲的精神,如第二十六章《無難》——“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五十一章《無私》——“不亦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以前我喜歡和別人相比較,總羨慕別人吃麥當勞、穿名牌,而自己卻遠不如別人,整天搞得自己心情很差。但通過以上兩句話的啟迪之后,自己內心觀念上轉變過來了,不再老想著去追求那些東西,而是靜心地讀書學習。不去要求別人對自己付出多少,而是要求自己為別人付出,結果反而得到的更多。
通過一個暑假,我已經把整本《老子》背下來了,現(xiàn)在我的記憶力增強了許多,心也不再浮躁,慢慢地靜了下來。在每晚堅持背誦《老子》的雙一章,睡覺很香,白天奔忙于多個特長班卻不會感覺到疲勞,心情舒暢。
現(xiàn)在,我正在學習《老子》每章后面的注解,希望領悟到更多的真諦,并從中受益,學習老子無私無欲的精神,為人處事的大智慧,依照自然發(fā)展的道路,去完善自己的品格,影響身邊的同學、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