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江南小鎮(zhèn)讀后感300字

小龍0 分享 時間:

看完文化苦旅,是時候?qū)懸黄幕嗦米x后感了,自從讀了《文化苦旅》,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fā)現(xiàn)每一天都與眾不同,生活也因此快樂起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文化苦旅江南小鎮(zhèn)讀后感3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文化苦旅江南小鎮(zhèn)讀后感300字【篇1】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江南小鎮(zhèn)讀后感300字【篇2】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僅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必須回叫苦不迭。茶,僅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僅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那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翱茨呖?,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痹谶@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那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那里什么也沒有,僅有人的生命在蒸騰?!笔堑脑谶@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薄皻v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鄙虾H司褪怯幸环N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罢嬲膹娬?,永遠占據(jù)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今日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江南小鎮(zhèn)讀后感300字【篇3】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yǎng)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這些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

余秋雨是懷著俠士般的情懷和心胸去旅行,孤獨地在敦煌、陽關、柳祠、三峽、西湖、天一閣……在江邊、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歷史的脈博上行走,在責任與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帶我們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同時,又不忘將中國的歷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現(xiàn)給我們的除了令人癡迷的風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現(xiàn)象,還使讀者對文化產(chǎn)生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對于這余秋雨做到了。

文化苦旅江南小鎮(zhèn)讀后感300字【篇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那美得連時光都忘了行走的名勝古跡,似乎就在眼前呈現(xiàn)。

有人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美麗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xiàn)代的戲劇思想發(fā)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于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

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

《文化苦旅》,展現(xiàn)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匯,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著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江南小鎮(zhèn)讀后感300字【篇5】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那么,走吧。屈原說:“悲時俗之厄兮,愿輕舉而遠游?!比嫱杏洠骸巴ち窒壬鲇危R二騾,載書自隨。險隘關塞處,請教老兵退卒,問往日戰(zhàn)事。若與平日所知不符,則廣求書籍核證?!蔽蚁?,核證的地方應該是沿途小客棧的油燈下。

路上很累,但與以前熟悉的門庭相比,那是一個比較真實的世界,一個比較正常的世界。

于是他去旅行,去遍訪各地的名勝古跡,去觸摸、發(fā)掘這些實物背后所隱含的文化與歷史。中華文化本來就具有比舞龍舞獅、唐裝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傳承了下來,有一些則永遠消失在了歷史中,不再為人所知。

文化與歷史是朵兩生花,兩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v觀華夏五千年歷史,雖說不乏史傳、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遺漏或是道聽途說的成分。沒有哪部史傳能讓你地肯定這絕對是真實的,即使是《史記》也無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書集結(jié)了余秋雨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內(nèi)外講學和考察途中所寫下的作品。當時正值_時期,這場由文化領域發(fā)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學校停課,科研機構(gòu)被撤銷,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與不可估量的精神、經(jīng)濟損失。一些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和打砸搶分子更是乘機混到政府內(nèi)部竊取權、利,仇富思想、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崇拜以及各種愚昧可笑的思想行為也泛濫開來,整個社會黑暗而又殘忍,成為了當時無數(shù)人的噩夢。

正是在那個時候,余秋雨一家也無法幸免地慘遭“_”的荼毒。中國大陸的“_”之所以能夠發(fā)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因為早已經(jīng)把許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還嫌不夠,再“革”一次,結(jié)果只能社會失控,一片混亂。他想去尋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去用這些文化喚醒人們的人性與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終究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去傾聽、去感知、去觸摸文化。這種歷史的沉淀是不能丟的,它是無數(shù)代人的智慧與經(jīng)驗的結(jié)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一個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民族不是種族,而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也絕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鮮活的,在生活中躍動,在歷史中歌唱。

你,還在苦旅嗎?如果還沒開始——

那么,走吧……

123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