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學生作文 > 讀后感 > 讀后感范文 >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

奕玲0 分享 時間:

中國文脈,好大的氣派。讀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一書,長時間沉浸在一種感動和震撼之中。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挠嗲镉晟⑽闹袊拿}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fā)!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篇1

8月份赴歐洲三國旅游,領隊布置回國后的作業(yè)閱讀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老婆則一口氣買回了余先生4本書。

先把領隊布置的作業(yè)做完,這次回南京時,老婆在行李箱里放進了第三本書,閑暇時,取出來一看,書名《中國文脈》,不知是些什么內容,只是按照看前面兩本書的習慣,計劃每次閱讀50頁,剛開始有些費力,感覺內容繁雜,看十幾、二十頁,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兩天,閱讀的時候,順暢了許多,余先生把先人、歷史寫的鮮活,寫的生動,拉近了遠古與當代的距離。

《詩經(jīng)》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以前覺得好,未認真閱讀過,以后有機會,靜下心來,認真拜讀。

殷王遷都,竟是從奄(今山東曲阜),遷至殷(河南安陽小屯)。奄(今山東曲阜)距離老家只有區(qū)區(qū)60公里,自己家鄉(xiāng)竟然在遠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僅限這字面三個字,現(xiàn)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記錄,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幾萬片,當時殺掉了多少只龜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獻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韓愈、柳宗元、司馬遷小時候讀書時,或多或少讀過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詩、詞、典故,余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陡然間覺得還要回頭再去讀一讀,范圍也要再擴大一些,甚至還有要練練書法的念頭。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墨子諸子百家,膚淺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見過,厚厚的一個大部頭,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澀難懂,在學生時代讀不進去,跟老婆商議買一本,現(xiàn)在再嘗試著讀一讀,希望能有收獲,體驗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學堂,戰(zhàn)國時代的大學,獨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現(xiàn),為老祖宗驕傲。

《中國文脈》,與我現(xiàn)在的工作沒有直接關系,與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遠,無心讀來,有些收獲,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篇2

我平時讀書,喜歡挑作者,喜歡挑書的封皮。

寒假里,閱讀組推薦了幾部書,我先上網(wǎng)搜了一下所有書目的介紹,打算選出自己比較喜歡的來讀。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猶豫先搜尋了他的《中國文脈》,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紅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撥著我的心,所以當即拍下了這本書。這部書一共分三個部分:

一是中國文脈。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國古詩的源頭——《詩經(jīng)》,還談到了諸子百家中的老莊孔孟,從體裁上來看還賞析了楚辭、秦碑、漢賦等;然后縱橫大唐詩文,點評南唐李煜,盛贊了宋代豪放詞風及愛國情懷。隨后,他論元雜劇、明清小說,最后來到近現(xiàn)代,回望了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這一路寫來,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國雜亂的文學史按年代、體裁及歷史作用清晰地梳理開來,讓我的腦中的歷史文學知識立即呈立體狀。

二是筆墨歷史。作者縱覽歷史,回望過往,從甲骨金文,一直寫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寫了漢字之于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它的書寫是一種集體人格程序,有風范和表情,不僅是集體的審美,更有韻致,推進了文化的美學品格。漢字千年,歷久彌堅,漢語魅力,當并不只遣詞達意,更須在用典引文、在修辭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個話題來說中國的上古時代,從猜測皇帝到感悟神話,然后寫殷墟甲骨,考古記事。余先生回溯了黃帝和炎帝的時代,他列舉了很多史家對于上古中國歷史的質疑,認為華夏文明皆是外來,或者,認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話傳說。

以我的學識,讀起本書來覺得有些費勁,但卻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我通過閱讀本書,把上大學時期學到的古代文學史回顧一遍,又親近了中國歷史。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似乎能從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中國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體溫。循著這條脈絡,我感覺自己好像在探尋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頭。余秋雨先生說自己想通過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來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對于我而言,我讀過他的這本書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長者智者導引著,忘記了眼下的喧鬧與物欲,忘記了世俗的紛擾,只想徜徉于中國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尋、去收獲,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嗎?想來,在當今社會中能讓人擺脫紛繁陸離的世界,精心潛讀的書籍真的不是很多呀!

對于中國文字,我雖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變、他的美、他的精髓我從未想過,讀了本書,我剎那間發(fā)現(xiàn)原來漢字竟然是一種藝術,感謝余秋雨先生帶我領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藝術寶庫,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可以把這座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也同我一樣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內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閱讀,覺得他有很多歷史的專業(yè)知識,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還是前兩個部分的內容。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篇3

借著暑假這個空閑的假期,我花了7個小時把余秋雨的《中國文脈》讀完了。總體感覺給自己的中國文學史復習了一下。復習過程比較輕松。有笑著感嘆的地方,也有不甚滿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飯熱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曉風明月的感覺。好在時間線索比較清楚,分類也比較明確。

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他因為對曹操的偏愛,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國。對羅貫中缺乏足夠的敬意。

其次是他對越是遙遠的東西評價越高,越是接近現(xiàn)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評價。好像是文脈消失了一樣。這個見解缺乏說服力。

第三是對百姓在文學史上地位評價的前后矛盾。前面說稷下學宮里不需要草民。后面又說只有百姓還記得屈原,好像給了屈原無上文學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對紅樓夢的解讀評價,雖然很高,說這是人性生存與美好的幻滅,但是分析軟弱無力,缺乏獨到見解,又不敢在眾多理論中闡明旗幟,不夠給力。

為了可以追求語言的生動,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確實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后面,越覺得寫法出現(xiàn)模式化,就在笑不出來了。

《中國文脈》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在這我也推薦大家有機會一定要看下。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篇4

早已耳聞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很有幸一次在超市的書架上看到余先生的這本書就痛快買了下來,但是能力有限距今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已經(jīng)半年有余才算初步讀完。接下來談談讀完這本書的感悟吧。

何謂中國文脈,“中國文脈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幾千年來的一種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文學的等級沒有像官階、軍銜、財富等這樣的東西來界定,它由一種不太明顯的東西來定,這種東西叫——品味”。什么是品味,這里我給大家?guī)讉€品味對人產(chǎn)生影響的例子。我們常說一個人讀過什么樣的書在他的身上就會有這樣的影子。例如他穿衣服的品味,做事的風格等。一個暴富的土豪他的汽車里肯定不會聽著舒緩的softmusic。一個飽讀詩書的學生也不會去帶一條大金鏈子。

當今社會上某些“成功”人士扛著大師的旗號來以文炫已,以文訓世的現(xiàn)象數(shù)見不鮮。如某丹在百家講壇上講《論語》多少人津津樂道,我當時就在老爹的要求下看了幾次,甚至家里還買了他的書,最后聽說因在北京大學演講穿著暴露被轟趕下臺?,F(xiàn)在還有很多頂著無數(shù)頭銜到處給人送去心靈震撼的“大師”,請大家一定擦亮眼睛,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

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盲目的背著并不理解的發(fā)蒙文言,例如《三字經(jīng)》里邊有些東西已經(jīng)明顯是錯誤的、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的講述早就應該退出文化記憶的文化殘屑、。

面對上述現(xiàn)象先生直言“文脈既隱,小丘成峰。健翅已遠,殘羽沖鵬?!币虼似惹行枰獊戆衢_蕪雜重新梳理中國文脈。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篇5

從《山河之書》到《中國文脈》如果說前者是閃耀在中華文化長河上的亮麗一景的話,后者便是前者的締造者。如果說我是一個從不懂歷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時,我卻被余老師用那么通俗,簡潔,干凈而又賦予魅力的語言吸引著,我從來不知道浸著歷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讓人醉,你為我們講述的不是那鐵騎血腥的歷史,娓娓道來的而婉諾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攜著遠古文化氣息,那么親切地走來了,你所有的懷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種美是我從不曾目睹的,那種愛是迷失自我的歲月里,光輝的一筆,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語,是生存狀態(tài)自然程現(xiàn),就是她讓我心里像點著了一場大火,讓我的思考從平淡、消極、頹廢,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傷感還是有的,有那么一天開始,我不那么熱衷于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著腳也夠不著,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還在燒著,燃燒是一種讓人睜不眼睛的吞噬?;鹧嬉砸环N灼熱而飄忽的獰笑,快速地推進著毀滅。那一刻,我這一邊已經(jīng)準備剎時化為灰燼,哪知有一雙手伸了進來,把傷殘的我救出。

我從夢魘中醒來,生命那么觸手可及,連樓蘭姑娘也在為我婉惜,我還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對數(shù)理化的宣揚,那種數(shù)字美,那種簡潔美,那種約定美,那種不用粉飾的美,那么高傲地推動著生產(chǎn)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為我親愛的祖國盡微薄之力,這是我的青春!踏著青的遺跡,我的人生帶著年齡的冗余前進著,可時間已經(jīng)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讓一種東西停止了,而讓一種東西無力了,我沒有自信了,帶著的清高的外表,卻感到了那種來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讓我傷透了。

西天最后的一絲余光鋪開了夜的序,我開始了我爭渡的最禮相遇,不知道算不算愛上了你。

我的書房里,泛泛的燈光里,我席地而座的隨意,散落一地的書,干癟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應該知道,我不想睡!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篇6

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國文脈》,全文近三萬字,共計425頁,一氣呵成,粗線條概括了中國文化(以文學為主徑的小文化)的經(jīng)脈。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藝術感覺都是超常的,表達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寫得中氣充沛、淋漓酣暢。而這種駕馭歷史、囊括文化、指點江山、評判古今的做法,沒有宏大的視野、敏銳的洞察力、鮮活的欣賞力與聰穎的表達智慧,也無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學風嚴謹,善思求真,具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不凡氣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華大地,考察并闡釋諸多被埋沒的文化遺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轟動一時;十多年前他又不辭艱辛穿越全球數(shù)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作品《中國文脈》一書里,他以“文脈”提綱挈領,生動解讀中國三千年文化史,讓那些隱沒的高級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綱舉目張。他以高視野、新角度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寫作本書,目的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布,期待天才再臨”,期待中華文化的復興。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畫壇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飽蘸深情的筆墨,大氣磅礴地勾勒出漫長的中國文脈畫卷,流露對中華文學家園的滿腔撫愛和關切之情,時而工筆重彩,繪聲繪色;時而妙筆生花,汪洋恣意;時而清新點染,靈光流動……畫卷從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的作品《詩經(jīng)》開始,蜿蜒曲折,飽滿生動: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的先秦諸子;行吟在江風草澤邊孤傲而爛漫的屈原;忍辱負重奮筆疾書“以史立身”的司馬遷;叢林邊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風骨飄逸、奇譎多才的魏晉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園中氣定神閑、流淌潔凈淡遠之氣的陶淵明;在唐詩巍峨頂峰瀟灑行走的幾男子:李白、杜甫、王維;宋代數(shù)個同時足踏在文化巔峰和政治巔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蘇軾;元代定國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潤的怪才黃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悶中,一枝獨秀的曹雪芹……他們是文脈畫卷中俊俏的峰巒,余先生用詩意充沛的筆墨夾敘夾議,讓那些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漸漸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時,對影響文脈至深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評價,并深入剖析文脈之根——精神之脈和人格之脈,于中國文明有重大意義的佛教文化,精辟論述其生命力、影響力和獨特魅力;對玷污集體人格的負能量——小人,展開精細解剖和分類,具有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在閱讀作品《中國文脈》過程中,我總是忍不住會想起明朝文學家楊慎所作作品《臨江仙》中的兩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的,在中國文脈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就像滾滾長江,呈現(xiàn)過一波又一波讓人矚目的璀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終究會淘盡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會成為不可復制的經(jīng)典,就像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創(chuàng)作的元雜劇,讓中國文脈在元代突然超常發(fā)達,但是元代之后,風華耗盡的元雜劇,像一個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過程便轟然倒下,拒絕有人以“振興”的說法來做人工呼吸、打強心針。盡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無法追趕元雜劇的依稀蹤影。對此,余秋雨評價說:“文脈,從來不是一馬平川的直線,而是由一組組拋物線組成。要想繼續(xù)往前,必須大力改革,重整重組,從另一條拋物線的起點開始。一切需要刻意“振興”的文化,都已經(jīng)與文脈無關。而且,極有可能擾亂了文脈的自然進程?,F(xiàn)在社會上經(jīng)常有人忙著要把那些該由博物館保護的文化遺產(chǎn)折騰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而且動靜很大,我就很想讓他們聽聽元雜劇轟然倒地的壯美聲響。

余秋雨散文中國文脈讀后感篇7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上一次是在高中。本以為還可以回憶些什么東西,但可惜,除了書上留下的些許印記可以佐證我曾看過,提起書名模糊的好看二字,再不剩其他。以前讀書時覺得這本書是在講中國的文化歷史,被余秋雨先生飄逸脫俗、溫潤厚美、充滿靈性的文筆所折服,看過了便罷了,作者的角度就是我的角度,作者對事物的看法就是我的看法,但現(xiàn)在我覺得,沒有思考的看書是有量無質的,這次,我很慶幸我可以留下自己一些小小的思考。

這本書以時間脈絡為主線,以夾敘夾議的散文形式對中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節(jié)點作出點評,我覺得本書其實算得上是文學評論,作者對文學作品及穿插在其中的歷史人物都有系統(tǒng)點評,這是一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情,因為全面點評需要系統(tǒng)的閱讀和鑒賞,而查閱完中國從古至今結合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優(yōu)秀作品足以見得作者對文學深厚的功底。

對閱讀此書的背景介紹到此為止,下面來談一談我閱讀本書時產(chǎn)生的一些小小思考。

1、藝術風格所折射的生命基調。

余秋雨先生筆下的中國文學背后的作者不再是一個個空洞的文字和符號,他們仿佛站在了人前,訴說他們所經(jīng)歷的喜樂傷悲。每一個偉大的文學作品離不開偉大的作者、畫家、詩人、書法家,他們可以統(tǒng)一簡稱為創(chuàng)作者。但每一個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時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或是戰(zhàn)火紛飛的三國時期,或是一片繁榮國富民強的大唐盛世,亦或是外族入侵改朝換代的明末時期。不同時期的作者所投射出的作品讀起來又有不同的感覺,他們可以是豪邁祥和,也可以是蕭瑟悲壯,可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也可以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樂觀豪邁。

不信?可以問問自己,你印象中的李白是否是一個英姿勃發(fā),充滿天真的俠客形象,他拿著酒杯,興致所達之處,揮斥方遒,他仿佛永遠都不會老去。

再比如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杜甫老先生,他站在破落的房子外,用悲涼的目光投向風雨飄浸下無依無靠的百姓,他已垂垂老矣,撫須長嘆間留下這樣一句詩。印象中的李白英姿勃發(fā),無法想象他的年老。溫厚純良的杜甫恂恂然一長者也,可實際上,歷史考證李白要比杜甫大上將近一輪。由此可見,藝術風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調里,會在讀者心中兌換成不同的年紀形象。

2、文化的傳承斷裂和延續(xù)。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閃耀在藍色星球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化像中國一樣,皚皚屹立千年而不倒,能傳承至今而沒有被泯滅的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情,而這種文化本身,一定有其獨到之處才可以不被歷史所淘汰。

首先,我們可以把目光投到秦朝,我們要感謝一個叫做秦始皇的偉人。因為文明的割裂、分化、小化都與文字語言的不統(tǒng)一有關。如果沒有秦始皇及時地以強權統(tǒng)一文字,讓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種族的人用同一種文字語言,也許中國文脈早已不復存在。文化的傳承還帶給中國一種集體心理,比如說修竹給人的風雅形象、晚霞給人的凄艷感受、滴水穿石給人的堅韌之意、長年累月給人一種真實,甚至比他們在天文學和植物學上的真實更有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傳承。歷史以來,漢族在政治上被很多民族侵略過,占據(jù)過,剝削過,但是,漢族也常常在被外族戰(zhàn)勝之后卻在文化上戰(zhàn)勝了外族,這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事情。與世界上其他古老帝國互相遠征、互毀文明不同,歷史上中國人內戰(zhàn)再激烈,也不會自毀文明,即使是游牧種群落入中原,也遲早是華夏文明的一員,去瞻仰一些歷史遺跡,去閱讀中國傳承才來的優(yōu)秀文化,正是那些東西和那些地方,決定了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

讀完這本書讓我有一種在荒熱沙漠上行走的旅人發(fā)現(xiàn)甘泉的感覺,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脈的思考由淺入深,啟人思考,受益頗多。但是,他談到的一些東西我不是那么認可。比如文中提到“在當代的電腦書法中,最丑陋的隸書被大陸諸多機關大量取用,連高鐵的車名、站名也包括在內,結果,人民即便呼嘯而至,也逃不過那種臃腫、鈍滯、笨拙的筆墨”,但我覺得用隸書無傷大雅,我對此的感受沒有余老先生那樣深刻,往小了說,隸書這種字體似乎并不好看,沒有楷書的方正氣勢,也沒有行書的飄灑自如,但是它嚴謹莊重,好辨認,試想一下在高鐵的車名上書寫狂草,那么會不會有人坐錯站呢?往大了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統(tǒng)一使用一種字體可以達成規(guī)范,維持秩序。就像高考只能用黑色來答題一樣,制定者無法面面俱到,但終歸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因為本人知識儲備和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在一些事物角度上看法片面偏頗,看的少想的淺。這都是需要我不斷地在閱讀思考中去改進和學習的,所以非常慶幸以讀書筆記這種形式來督促自己,在讀的過程中理解,在寫的過程中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

118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