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閱讀心得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啊缎姓邿o疆》閱讀心得”,以供大家參考!
《行者無疆》閱讀心得1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
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筑物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凹凸不平的石頭路,斑斑駁駁,些許潮濕,青苔遍布,路也并不寬闊。第一次看到這畫面時,其實并沒有什么好感,反而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感,甚至還有擔憂,始終覺得會有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一貫感性的我終于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才明白,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余秋雨是帶著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著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座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總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跟隨他,穿梭于他的文字,我有幸成了行者,也努力成為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一直以來,我骨子里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縱使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譬如,我多么向往去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被金錢和時間困擾。慶幸,我遇到了它——《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嘆的是,《行者無疆》中提到,在圣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御北極的寒風吧。讀到這里,我的心在暖暖地微笑……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暢游了幾萬里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了解他鄉(xiāng)文化。中國的五千年歷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看完整本書,我不停地回顧,不停地追尋,似乎想讓腦中留下更多更多。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比缃?,讀完整本《行者無疆》,我突然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默念著這句話,咀嚼,品味,感覺還是頗有幾番道理,不由地竊喜起來,這也是我的學習收獲吧,雖然所要學習和思考的東西遠不止這些。
不是嗎?行者本無疆,學者也無疆,思者更無疆,因此,應該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學會思考,不再浮躁,不再自滿……
《行者無疆》閱讀心得2
放假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看一本書《行者無疆》,要寫讀后感。實際上,《行者無疆》這本書我已經(jīng)讀完好久,但一直都沒來得及寫讀后感,可能是最近太懶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歡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來歐洲是這樣的美,她的文化并不是我們國人所了解的那樣的簡單。當國人沉浸在日韓的流行文化當中時,沉浸在自己的各類選秀活動中時,歐洲已經(jīng)開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歐洲走向一體,走向成熟。
很多時候國人在急功盡力的做各類事情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為經(jīng)典的格言,這本書從南歐入手寫到北歐結(jié)束,總結(jié)了歐洲最為主要的城市及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和最值得看的東西,當你在閱讀時就好像是走在歐洲的大街上,體會著由于不同歷史時期遺跡所產(chǎn)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覺,非常舒服,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沒資格評論這些,只是說說這本書給我?guī)淼母惺?,最大的體會就是歐洲的高貴與平凡并存,偉大與平庸并存,紳士與野蠻并存,騎士與現(xiàn)代并存。這四個并存是我自己總結(jié)的,雖然歐洲人不多,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斷的創(chuàng)造著奇跡,其實現(xiàn)代的歐洲人已經(jīng)不再完全守護于傳統(tǒng),而是以更為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tǒng),自己最為核心的東西;我并不是在這里做衛(wèi)道士,只是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真正經(jīng)典的東西。
《行者無疆》閱讀心得3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從這里出發(fā);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在這里隱藏;
熱鬧、精致、張揚,歷史在這里轉(zhuǎn)折;
蒼涼、寂寞、執(zhí)著,歷史在這里凝凍。
跟隨著余秋雨先生的筆跡,跟隨著《行者無疆》,我感受著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涌,或風平浪靜,聽者偉人們的聲聲巨響,沉思著他們的點點滴滴。
他來到了羅馬,把“偉大”這個詞留給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筆下羅馬的偉大是透徹的,“偉大是一種隱隱然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這種徹底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他那空靈的文字讓我感到了一份實在。今天的羅馬是一座更加古老卻未曾荒廢的龐大空城,這是一種可觸摸的空,可諦聽的靜,但如此般徹徹底底的休假在中國只能成為一個永遠閃動在彼岸的夢影。他沉重卻不乏風趣:“人家的休假是轉(zhuǎn)換身份,我們的休假是疊加身份。疊加在遠離辦公室的地方,疊加在山光水色之間,那是多么不自然,那是多么矯情?!痹谒墓P下,中國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對于威尼斯,他憐愛、心痛“小巷只能讓它這么小著;老樓只能讓它在水邊浸著;那么多人來來往往,也只能讓一艘艘小船解纜系纜地麻煩著;白天臨海氣勢不凡,黑夜只能讓狂惡的浪潮一次次威脅著;區(qū)區(qū)的旅游收入當然抵不過攔海大壩的筑造費用和治理污染、維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讓議員、學者、市民們一次次呼吁著?!蓖崴挂蜻^于出色,因眾人的分享、爭搶已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顯得沉默“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筑有點像勉強登臺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經(jīng)不適合這樣亮相。浸泡在水里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觀,不容易形成凝視的焦點,此刻夜幕刪除了它們的背景,燈光凸現(xiàn)了它們的頹唐。本來白天與我們相對而視,此刻我們躲進了黑暗,只剩下它們的孤傷?!睅еn老,他們過著屬于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別人的憐憫。
從余秋雨先生對他們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們堅守著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輩傳下來的,半關著門,不希望有太多顧客近來,因為這是早就定下的規(guī)模,不會窮,也不會富,正合適,窮了富了都是負擔。因此,他們不是在博取錢財,而是在固守一種生態(tài)?!贝丝蹋闹胁挥扇计鹆司匆?,仿佛在他們面前,一切物質(zhì)上的成就變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滿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適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從弗拉門戈舞里,帶給我冷峻與火熱的交織和異域的美?!笆菹鞯哪凶右荒槼畛怀鰣鼍桶炎约旱哪_步加速成夏季的雨點,像要把一身燙熱霎時瀉光?!薄斑@夏季的雨點是騎者的節(jié)奏、勇士的步數(shù),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動來酬謝上天賜予的幸福?”這熱情,這激昂,讓每一位讀者向往,這熾烈的高傲、流動的孤獨、憂郁的奔放,讓每一位刮宮那種憧憬……
對于歐洲城市,如果用“繁華”一詞來描述,未免顯得庸俗。這知識它們的第一層次叫打點生活,還有更高的第二層次叫打點歷史,第三層次叫打點自然。余秋雨先生生動地描述道:“一路行來,覺得這些城市千百年來都在自身等級上爬坡。有的爬著爬著就爬不動了,便蹲在某個告訴上,一蹲就蹲了好幾百年,有的則還要往上爬。”一個“爬”字,一個“蹲”字,演繹著他們生活的自然,始終追隨著一份自在,追隨著一份無拘無束,表達著人生的本態(tài)。他說:“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腳京城,看他是否過好了,低要求,看他擺脫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弊x著,我們身處城市的繁囂,車水馬龍,儼然成了華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憐的虛假的裝點。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熱鬧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紀。原因是其中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從余秋雨的形象比喻,我們嘗試理解著十八世紀的法國?!笆耸兰o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紀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紀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窮奢極侈,大興土木,都留下來了;右岸上,經(jīng)十八世紀的沖擊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個拿破侖,也留下了種種遺跡。結(jié)果,難于尋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轟鳴聲早已遠去,河床上一片空寂?!碧厥獾哪甏厥獾谋尘?,構(gòu)建了一個不一樣的巴黎,它熱情,它軒昂,它憂傷,它溫柔,如一位柔情萬種的少婦,讓人憐愛,卻飽含內(nèi)涵,永遠猜不透。正因如此,這座城市便有了一種令人陶醉的體溫。
他走過古老而神秘的宮殿,踏過荒蕪渺遠的大地;他飽覽溫柔碧綠的水城,探詢神圣遙遠的極地;他走過了繁榮喧囂,卻始終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島。朋友勸阻他不應該選擇隆冬去冰島,他知識淡淡地說:“不去冰島則罷,要去定要趕一個冰天雪地。嚴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時候,不去則罷?!?/p>
《行者無疆》閱讀心得4
離開象牙塔的憂郁,去尋找文化路上的片片詩意,點點詩情,段段詩境。——題記
非誠勿擾
不止一次讀《行者無疆》,每一次的經(jīng)歷也大不一樣,而收獲則在一點點壯大。淺嘗輒止,是讀不出內(nèi)涵的。用心揭去文化、景致、思想示出的“非誠勿擾”,里面竟別有洞天。冒出一絲絲靈光,受益終生。
遺跡,沉默,滅亡
歷史會留下痕跡,文化會留下痕跡,興亡會留下痕跡,當你面對那些逝去的繁華,會有何感想,緘默不語,思想?yún)s在跳躍,文化正在追溯。時空逆流成河,過往浮出水面,是在向世人警示?抑或是在興亡的末日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人生真理?
古老的窄街,緊閉的舊門,平凡的小城,充溢著不同凡響的人生觀,每一個地域有不一樣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素養(yǎng)。每一個見識,能令人有所收獲。文化的了解,過去與將來打碎,重塑在一起,重要的是鑒往知來。
智者,感知,態(tài)度
墓地荒荒,葬了多少智慧的大腦。樓宇橫棟,哪一扇門后面有著世界的轉(zhuǎn)折,哪一席之地曾做過聞名遐邇的文人墨客,哪一方水土養(yǎng)育那些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游歷了這些智者曾經(jīng)的居所,品味了他們的生活,那些個空間,彌漫著文化與智慧的芳香,智者的態(tài)度,永遠滯留在這片空間,供后人借鑒。世間智者的歸宿處,正是后人感知的好地方,緊靠著偉大的靈魂消閑半日,收獲頗深。將智者的態(tài)度,傳承下去。
山水,典雅,自然
這個片段更像是中國哲理,與歐洲大陸的繁華相差甚遠,是旅行的本義,牽引了我思緒的聯(lián)想,總歸是我感知的延伸。淙淙的細水長流,山巒疊嶂,林寒澗肅,自然地平凡。中國式哲學便是從這崇山細水中領悟。天下萬物,延續(xù)著自然法則,生生不息。用心感受自然萬物的格調(diào),收益更是無法比擬。中國文化便是如此飄逸。文化出自現(xiàn)實,出自這山山水水,
從大山,學習深刻;從大海;學習勇敢;從大漠,學習沉著;從森林,學習機敏。
出發(fā)
一直鐘情余秋雨老師的話。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遠了,這個理由漸漸退去,前一段路程了后一段的理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長久以來,文蛤被禁錮在象牙塔式的囚籠里了。旅行本義,就是文化交流,文明碰撞,旅行連接世界。旅者喜出發(fā),文化喜出發(fā)。離開,去尋找,旅行時路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之行始于足下,智慧之行始于足下。旅行不必拘謹,僅一句“我走完了”.在人生閱歷上揮毫濃墨重彩的一筆。
行者無疆,旅者自得。
離開,去尋找,聚齊零星的文化靈光。
《行者無疆》閱讀心得5
很抱歉一直沒能來寫些東西。我是一個不善言辭,也不善自我情感表達的人,不知道能說點什么。姑且說說近來的讀書情況吧。最近看了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書,叫《行者無疆》。文章很美,使我的感觸很深,我大概了解了幾乎整個歐洲的文化概況。這部書是根據(jù)作者旅行歐洲各城市過程進行記述的,依次記載了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地理、文化等,是在旅途中寫的,應該叫做“述行記”吧。同學很早就推薦余秋雨的散文書籍,但一直沒看,看過感覺真的很不錯。
《行者無疆》這部書主要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為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遺址、杰出人物、藝術(shù)、飲食等實實在在的文華的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為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有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斗牛場等等。然后,作者在贊嘆惋惜,羨慕哀傷過后,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xiàn)有的文化為什么與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這部書的結(jié)語,作者這樣說:“結(jié)語不是結(jié)論,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會有結(jié)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后,只是一聲輕輕的苦笑。他說:“一連講了那么多地方,一定夾雜著太多的錯,但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了解,遠遠超過歐洲對于中國?!?/p>
接著講了許多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一個中國學生在歐洲某個國家留學,一天新來的教授掃視過教室的各國學生,獨獨對他進行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盤問。這位學生艱難地回答了一半顯然被廣泛誤解了的問題,然后說:“另一些問題不是誤解,隨著中國的富強將會逐步解決的”“那么,什么是你們富強的標志呢?”教授緊追不放。學生突然覺得有點心酸,說:“我不是政府官員,回答不了這么大的問題,只想到一個最起碼的標志,到了那時,中國留學生將不會在教室被單獨挑出來,接受那么多盤問?!?/p>
作者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在于文華的隔膜。然而,這個隔膜的“死點”不在古典學理的譯介,不在陶瓷、絲綢的喜好,也不在社會數(shù)據(jù)的把握,在中國人的群體心理結(jié)構(gòu)所衍生的個人日常情感方式。因為它既是中國文化的歷史積淀,又是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基座,既給中國文化帶來了血色,又帶來了恥辱和尊嚴。
我沒有余秋雨的深度與廣度,不懂得中西文化上的事情,但他那種對中國文化前景的焦慮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而我現(xiàn)階段唯一能做的只有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