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5篇
《白鯨》是19世紀美國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于1851年發(fā)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并殺死白鯨莫比·迪克,最終與白鯨同歸于盡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1
主人公以實瑪利和魁魁格在開頭那令人捧腹的邂逅讓我以為他倆還能在今后的捕鯨中風頭倍出,而后面的章節(jié)有一半以上是介紹捕鯨方面的說明,而不僅是記敘,在這方面可以體現(xiàn)作者有相當豐富的捕鯨隨行經(jīng)驗,而且查閱了很多關于鯨和捕鯨的資料,如果你對這個行業(yè)陌生或者感興趣的話,看看這部名著將受益匪淺,因為通過故事,你會很自然的講枯燥的說明文消化掉。而作者在后面就很少提到主人公和魁魁格的友誼了,也許捕鯨需要團隊合作,并不是倆人就能搞定的事,魁魁格只是從主人公角度觀察的最仔細和真實的捕鯨人吧!
魁魁格的.那種野性又純真的性格也許映射著白鯨的性格,同時魁魁格與主角的對話讓我得知,魁魁格曾強烈的向往文明,但是在了解到了那些文明后卻失望,甚至感到自己被污染,而無法坦然的回去繼承王位了。
剛開始我有個疑問,抹香鯨會吃人或咬斷人腿嗎?當我在繼續(xù)讀下去后,發(fā)現(xiàn)這只叫莫比-迪克的白鯨是特殊的抹香鯨,不僅因為它是白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向人類的捕鯨船挑戰(zhàn)的勇氣,當然,在這本書中寫道的抹香鯨都是以巨型烏賊為食的,盡管長著牙齒,卻沒寫專門吃人,書中的白鯨莫比-迪克也不吃人,因為是報復人類,或者有意挑戰(zhàn)人類而把捕鯨者咬死弄死,所以,也許白鯨就是一種象征敢于向人類挑戰(zhàn)的勇士或者惡魔罷了。
作者生活的年代在1809-1894年間,那時還沒有聲納方面的科學,因此,作者在描寫鯨那缺乏視野的眼睛和幾乎找不到的耳朵時,對于這般感官的鯨如何能環(huán)游大洋留下了一些疑問,他并沒有胡亂猜測定性,因此,從這點我敢肯定,作者其他在介紹鯨的文章中一定是相當嚴謹?shù)模诲e,他甚至還能找出當時和前人對于鯨的描寫所犯下的一些可笑錯誤。
至于最后的結局,我一般是不想在讀后感中寫上的,因為這相當于“劇透”,而我還希望有人因看到我這篇文章而對這部小說產(chǎn)生興趣,我不知道那些編寫“序”的家伙們是怎么想的,既想吊一下讀者的胃口,卻又大大咧咧的把結局丟出來了。
除了魁魁格,捕鯨船“斐廓德號”上還有很多飽滿的人物形象,如驕橫的船長亞哈、猖狂的標塔斯蒂格、膽小的比普,以及廚司、木匠、鐵匠等等,加上那些惹火朝天的工作場面,向你說明了捕鯨船上的生活并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樣如同監(jiān)獄一般。
海上世界是我們這些在陸地上生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那時的捕鯨可以說是除了戰(zhàn)艦水手外最危險的職業(yè)了,要乘著小艇靠原始的冷兵器來對付重達幾十噸的巨獸,而不像現(xiàn)在,我記得看到過一組現(xiàn)代捕鯨船的照片——直接在大船上用炮射出鯨標,命中后啟動起重機將鯨拖回船上的加工間,分解過程是自動的,鯨肉直接被包裝成了罐頭。不過,即使作者那個年代捕鯨的冷兵器使用的也是相當科學,可見當時人們的聰慧,而且我認為,那種用原始的武器挑戰(zhàn)自然界險惡的東西時,才有吸引我們,帶給我們驚險和刺激的故事。
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2
《白鯨》作為一部經(jīng)典名著,在我讀過的一些文章里曾重復出現(xiàn)它的名字,而那時我對這本書的了解也僅限于它的名字。當偶然從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就決定借來看看,可是沒想到,這本厚厚的600多頁的書,讓我看了一個多月,包括很多個每日半小時和每周一下午。
若你要問這本小說在我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我的回憶中竟然是簡潔明快的主線故事,畢竟作者敘事緊湊不拖沓,也很直白的亮出觀點,完全不需要大開腦筋去猜,也無需對話劇般的章節(jié)加以細讀。雖然書中1/2的篇幅都是鯨魚的科普與海上平淡事的敘述,但也就如格非先生在書后點評中寫道,海洋本就是枯燥的,本就無事可寫,梅爾維爾能寫出如宏大史詩一般的巨著很不易。
確實,回憶書中情節(jié),主線干凈、清晰、簡單:我以實馬利熱愛海洋捕鯨事業(yè),雖然沒有特別出眾的能力,但積極去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海上生涯。與食人生番做朋友,一起登上艾哈伯船長的裴廓德(Pequod)號,開始了一段驚險的捕鯨旅程。
整個故事中后期的主線都是船長艾哈伯的轉變,從他最初閉門不出到不斷在甲板上踱步,從和船員和平相處到鎮(zhèn)壓異心,到用狂熱感染船員一同奮斗,他出海的目的顯露無疑:復仇。
艾哈伯的斷腿是一頭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鯨造成的,這頭白鯨體型巨大、性情兇猛,是很多捕鯨人的噩夢。出海航行的過程中,他們捕獲了很多鯨魚,滿載而行,但艾哈伯船長絲毫沒有在意這些,而是不斷尋覓白鯨。用言語激勵、身體力行,追尋心中復仇的夢想。最終遇到白鯨并展開搏斗,以同歸于盡告終,只有我活了下來并記錄了這一切。
故事的主角,很顯然是作者眼中的艾哈伯船長,雖然有點評說是艾哈伯身體殘缺造成了心靈的復仇偏執(zhí),但我覺得這種直面敵人的勇敢,為達目的不惜一些代價,令人感嘆唏噓。厲害的人到處都有,但他們前行的方向都有不同。
其實對于人的發(fā)展來說,能力是一方面、態(tài)度是另一方面,方向也很重要,艾哈伯要是不關注于復仇,他絕對會成為一個杰出的捕鯨船長。然而人是多么渺小,放到大海上就如沙漠中的一粒沙,但一群人卻可以捕殺最大的動物鯨魚。捕鯨時多驚險,捕鯨后收獲就多巨大。作者確實是補過鯨的人吧,關于捕鯨、剝皮取肉、熬制精油的工作的描述畫面感極強。
船上的成員作者并未多著筆墨,甚至都被船長的光輝掩蓋住了,甚至連最初的食人生番好友都沒出現(xiàn)幾次。其中提到了一個小船員,他身材矮小、膽子不大,但還是坐上了沖鋒舟為標槍手劃船,因為曳鯨索的盤桓復雜差點被勒死,是作者救了他。船長則對他毫無憐憫,因為海上生涯就是搏命的斗爭,小艇為了追逐鯨魚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放棄前進,而這一個人,若是無人來救,就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都說沿海地區(qū)的人性格勇敢堅強,這與他們靠海吃飯、以命搏天的生活環(huán)境密不可分,這種優(yōu)良品質正是成事最寶貴的性格。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不出這種狠勁兒的。
作者對于的鯨魚的著迷流淌在字里行間,而且明顯出身良好的人偏要體會海上捕鯨這樣艱險的工作,也是令人佩服。小說旁征博引,希臘神話、古典名著、鯨魚專業(yè)書籍都有引用,也有作者杜撰的假引,都被譯者挑出來了,讀起來有種彩蛋的感覺,有趣得緊。
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3
《白鯨》,又稱《莫拉·迪克》。因為莫拉·迪克是這條白鯨的名字。它很出名,因為它很勇猛、很狡猾,曾經(jīng)咬斷過很多人的手腳,很多捕鯨船都想消滅它,但是都失敗了。這是美國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寫的自己的經(jīng)歷。
麥爾維爾在當捕鯨水手之前,在一家旅館里認識了土著標槍手魁魁格,魁魁格對他很友好。后來,他們先后當上了“裴廓德號”的標槍水手和瞭望水手。
“裴廓德號”的船長叫亞哈,已經(jīng)58歲了。在40年以前,他還是一個18歲的青年的時候,就被白鯨莫拉·迪克咬斷過右腿。所以,這次他召集水手出海,目的是要消滅莫拉·迪克。
好,故事正式開始。
“裴廓德號”沿著赤道,航行了幾個星期,捕了很多鯨魚。
隨后,“裴廓德號”來到了日本海。亞哈船長用多年的經(jīng)驗判斷,莫拉·迪克一定在附近。大副、二副、三副和其他水手察覺到了危險,多次勸說亞哈船長,掉頭回美國。亞哈船長不但不聽勸告,還指責他們:“你們這群膽小鬼,以后捕鯨的事情你們就別來了!”
第三天,莫拉·迪克出現(xiàn)了,它在悠閑自得地跳舞呢。水手們不知道它是沒有看見他們,還是擺下了“八卦陣”。麥爾維爾不管怎么樣,趕緊報告給了亞哈船長:“莫拉·迪克在右前方!”
亞哈船長立刻下令:“抓住它!”許多水手用標槍投它,然后再用捕鯨繩把它抓祝莫拉·迪克的力量比他們大好多倍,它掙脫了繩子,逃回海洋中。它游到船尾后面,聰明地咬破了船尾。船沉下去了,亞哈船長和水手們一命嗚呼了,只有麥爾維爾找到了一個救生圈,幸存活了下來。
一句話,如果亞哈船長聽了水手們的勸告,就不會導致今天的慘敗。
故事是由主人公-----以實瑪利走進“鯨魚旅館”的那一刻開始的,當晚,他被老板安排和一個名為“魁魁格”的大個子睡在一起,魁魁格是科科伏柯島的王子,他有一手很好的叉魚技術,魁魁格和以實瑪利有著同樣的志向——出海遠航,做一名勇敢的水手。二人志同道合,就一起上路了,他們簽約了一艘名為“裴廓德號”的捕鯨船
“裴廓德號”并不是一艘普通的船只,或許說“裴廓德號”的船長不是一個普通的船長吧.裴廓德號”的船長名叫亞哈,他是一個瘸子,他的一條腿被一只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給咬掉了。為此,亞哈船長與莫比結下了仇,并且發(fā)誓:誓死殺掉莫比。但是和白鯨作對自然不是什么好事,他們最后還是輸了,并且輸?shù)囊粩⊥康?。船破人亡,唯一幸免的以實瑪利因為一副棺材而獲救,那個本來是給魁魁格準備的棺材,最后成為以實瑪利的`救命物,這實在是一個諷刺,一個對“裴廓德號”的諷刺,對所有船員的諷刺!
在讀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有些場面實在是令人氣憤,尤其是那個亞哈船長,我認為他簡直是固執(zhí)的可笑。難道為了一條腿,就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嗎?盡管他的壽命不是很長了,但他完全可以放棄仇恨,安享晚年的。就是因為他的固執(zhí),讓很多抱有夢想的人葬身于大海。
其實,亞哈船長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他之所以那么恨莫比迪克,還不是因為莫比咬掉了他的一條腿,如果你說亞哈船長是因為怕這條白鯨去殺害更多的人而去不惜一切代價去捕殺它,那就錯了,這只是他想要報復的一個借口,可是,回頭想想,莫比為什么要咬掉他的一條腿呢?我們都知道,白鯨其實是一種很善良的動物,他不會故意侵犯你的,如若不是一開始,亞哈船長的貪婪欲望促使他去捕殺白鯨莫比,白鯨又怎會反抗呢?咬掉他一條腿已經(jīng)是萬幸了。
從一開始,亞哈船長就在為自己挖墳墓,從他捕殺莫比那一刻開始,他向莫比身上的投的魚叉越多,他給自己挖的墳墓就越深,直到最后,他不僅自己跳了下去,還拉帶這好多人一起跳下那個又深又“恐怖”的墳墓。那些與白鯨的斗爭都是無意義。亞哈船長看上去很令人欽佩,因為他的勇敢,因為他的什么什么,但那是自私,另類的自私!從文章中不是沒有看到大家在勸他放棄這個念頭,“拉吉號”的船長勸過他,大副斯達巴克也勸過他,可他就是不聽啊,到了最后,他似乎是完全瘋掉了。
《白鯨》真的給了我很多的啟示,你對待他人怎樣,他人就會對待你怎樣。你不去招惹別人,別人更不會冒犯你的。對待什么事物,可以不要過分的認真,當然我是指一些無意義的認真,也許就是那些你所認為的執(zhí)著會害了你自己。
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4
有那么一群偉大的人:他們白天駕著小木船在兇險的大海上與風浪,搏斗;晚上舉著酒杯和生死相交的伙伴們痛飲歡暢。他們,就是“裴廓德”號捕鯨船上的水手們。故事的主人公以實瑪利是個向往大海的小伙子,他和熱情的魚叉手魁魁格一起,在一個陰冷的傍晚加入到“裴廓德”號,開始了曲折的海上生活。
“裴廓德”號上的船員們都是聰明勇猛,身懷絕技的捕鯨能手,他們的任務是專門追殺一頭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鯨。這頭抹香鯨渾身雪白,沒有一絲污點,體積龐大得驚人,性情也比一般的鯨魚兇猛得多。它整日在大海里橫行霸道,興風作浪,是海中惡魔。許多捕鯨船都曾追殺過它,卻都慘敗而歸。
“裴廓德”號上的勇士們不畏艱辛,歷盡艱險,終于找到了莫比迪克,和它來了一場生死較量??删驮陔x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時,悲劇發(fā)生了。雖然白鯨被拼命戰(zhàn)斗的水手們刺地傷痕累累,但它在掙扎時撞翻了“裴廓德”號。如此龐大而設備完密的捕鯨船,竟在一瞬間沉溺海底,和白鯨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后,只剩下以實瑪利一個幸存者,被另一艘捕鯨船救起。
以實瑪利經(jīng)歷了這樣的磨難之后,自然要回到家鄉(xiāng);而那些勇士們,則永遠長眠在了海底,對于這樣眷戀海上生活的人來說,大海才是他們真正的故鄉(xiāng)。
我?guī)缀跸矏圻@本叫《白鯨》的書里的每個角色。我欽佩亞哈船長的毅力和無時無刻不沉著冷靜的精神。有很多人勸他放棄這樣危險的行動,他卻執(zhí)意要做,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險,他都不停地勇往直前;遇到困難時,別的水手都驚慌失措,他卻十分鎮(zhèn)定,從容不迫地安慰別人。我欽佩魁魁格的忠誠老實,樂于助人。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卻因此病倒;在所有船員落水而沒人敢營救時,他義無返顧地跳入海中,救起同伴。我同樣欽佩其他的水手們,欽佩他們機敏的頭腦,矯健的身手……
那些與困難做斗爭的情節(jié)深深地吸引著我。他們在困境中團結互助,在危難中敢于犧牲;他們滿懷信心,英勇無畏地與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搏斗,無數(shù)次絕處逢生。不管他們面對什么危險困難,他們都在重復一件事——超越自我,挑戰(zhàn)自我。這不正體現(xiàn)了奧運精神嗎?他們在困難中互幫互助,也不正是奧運道德所推崇的嗎?
十年前,美國某座體育館內的體操場地,一個女孩邁著穩(wěn)穩(wěn)的步伐自信地走向鞍馬。握鞍,起身,一個漂亮的翻身跳躍。就當女孩快要落到地上時,卻不慎受傷,從此,她的下半身完全癱瘓,只能靠輪椅來生活。她,就是桑蘭。命運的多舛并沒有讓桑蘭低頭,面對新的人生境遇,桑蘭艱難而又堅毅地開辟了新的人生道路。02年9月,桑蘭加盟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下屬的“星空衛(wèi)視”,擔任一檔全新體育特別節(jié)目《桑蘭2008》的主持人,她用這樣的方式繼續(xù)著自己的奧運之路,也以這樣的方式告訴人們:當你的生活面臨悲慘時,一定不要喪失意志,而是用微笑面對人生。中國體育界的“陽光女孩”,正用她自己的行動和事跡感染著這個世界,譜寫了一首身殘志不殘的英雄之曲。
04年,雅典。萬眾矚目下,一個小伙子沉著地彎下腰,做好起跑動作。隨著一聲槍響,他閃電般地沖了出去 。很快,其他選手被他甩在了身后??缭搅酥刂卣系K后,他第一個沖過了終點線,以打破世界紀錄的12秒88的成績奪得了第28屆雅典奧運會110米跨欄的冠軍!一時間,全世界都沸騰了。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奧運會田徑項目上奪得冠軍的亞洲人,黃種人,中國人!他讓世界認同了中國,讓世界記住了他的名字——劉翔。一直以來,歐美人認為“黃種人不可能在田徑項目上奪冠”。而今天,劉翔把“不可能”變?yōu)椤翱赡堋?。劉翔跨越了障欄,同時也跨越了自己的人生。
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5
輕輕合上《白鯨》,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我不喜歡杯具,就像閱讀的過程中,我期盼著莫比·迪克的出現(xiàn),但又有些害怕,因為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毀滅,不僅僅對于這抹香鯨之王,并且還有睿智又狂熱于復仇的亞哈船長、善良冷靜的斯達巴克、“裴廓德”號上終年風吹雨淋的捕鯨人……
有一段時間,媒體和論壇上鋪天蓋地充斥著對日本捕鯨船的譴責,可直到今日我才對這個行業(yè)有了模糊的'了解?;蛘吣軌虬阉斪饕徊繗v史看,杰克·倫敦筆下記錄了美國長達半個世紀的淘金熱,麥爾維爾同樣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幅血腥的畫面,只可是背景從茫茫荒原轉移到了更大的一個世界——浩渺的海洋。
書中一向渲染的莫比·迪克與亞哈船長對決,是一個英雄的盛宴,而結局是早已注定的,我想到了離開南塔特時以利亞的神秘出現(xiàn),“我”在遠處看見的幾個模糊的人影。費達拉被捕鯨索緊緊綁在莫比·迪克身上,作為亞哈地域之門的領港人,他很盡責,而“裴廓德”號的覆滅則讓這個東方人的預言變成現(xiàn)實。我不明白是否能夠將這個故事理解成人與自然之爭,亞哈是個英雄,可是當復仇的念頭占據(jù)他的心靈的時候,英雄卻意味著毀滅;莫比·迪克也是英雄,它無意于爭斗,但卻在捕鯨人為榮譽而戰(zhàn)的圈子中糾纏不休,如果是普通的一頭抹香鯨,也許它能夠在海洋中頤養(yǎng)天年,“做英雄是要付出代價的”。錯的是人,亞哈船長的第三次追擊激怒了它,激怒了從來與世無爭的自然,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不會留情面的。
國家地理上一期關于澳洲考拉的節(jié)目,因為考拉的過渡繁殖對澳洲的森林造成了災難,有人在爭論誰之過,人類的救助固然無可厚非,但千百年來繁衍生息的生物卻在人類高度發(fā)展之際頻臨滅絕,而人類的工業(yè)現(xiàn)代史,僅有短短可是300年。于是,我們開始付出高昂的代價,對其遷移、節(jié)育,誰又能斷言,這樣違背常理的行為不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
麥爾維爾在書中陳述了鯨類不會滅絕的理由時說到了南極和北極,可是在他謝世百年之后,人類把觸角伸向了以往的禁區(qū),抹香鯨也失去了最終的蔭庇之地。當茫茫海面重歸于平靜時,我仿佛聽到了鯊魚頻頻撞擊木板的聲音,“我”伏在里面,而這是魁魁格的棺材,是人類為自我打造的歸屬地。遠處,是那個白色的神話,莫比·迪克很安閑地浮在水面,噴水孔上插著亞哈船長的標槍,在夕陽的映照下閃閃發(fā)光……
赫爾曼《白鯨》讀后感1000字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