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精選10篇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不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追憶了往昔,而且也表達出了對溫暖和愛的癡癡追求。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精選(10篇),希望大家喜歡。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1
我非常喜歡看書,不過很多都看得不仔細,里面的一些內(nèi)容也是看過之后很快就忘了,而這本《呼蘭河傳》卻讓我深有感觸。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不錯,它不僅口語化,語言平淡,真切率直,而且幽默風趣。
呼蘭河城是個奇怪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里的路上有個大泥坑,那泥坑仿佛有生命一樣,一下雨里面的泥就像強力膠,豬只要掉進去就出不來了,只能被淹死,就是人想過去也很驚險,這種事天天都在發(fā)生,可是卻沒有人想過把這坑填起來,我覺得這里的人又蠢笨又懶惰。而且這里的人也都非常古怪,好像都沒有感情、沒有親人一樣,他們習慣看熱鬧、說閑話,看到別人過得好了,他們就嫉妒,對別人冷嘲熱諷;別人不好了,他們不但不傷心,不給別人一點幫助,甚至還去圍觀看別人笑話;他們還相信跳大神等迷信,但相信迷信是不對的,我們應該遠離迷信。呼蘭河城人的生活好像沒有一點樂趣,他們覺得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人死了就沒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不過,這本書里也有一些溫暖的地方、溫暖的人物。我最喜歡里面的祖父,他很和藹,又很慈愛,總是在蕭紅被爸媽冷淡的時候關心她,把她帶到花園里玩耍,讓她忘掉不開心的事。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爺爺,他也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
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人的生活是要有樂趣的。假如這個生活沒有樂趣,那就不叫生活。生活在于你的激情,你怎樣對待,就有怎樣的生活。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美,創(chuàng)造生活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之花,為人們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我在網(wǎng)上搜到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人,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以幽默風趣的寫法,書寫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個人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在創(chuàng)作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遠在香港的蕭紅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懷念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作了這部小說,書寫了一篇“回憶文”。這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雖說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然敘述了故事,但沒有主軸。在這本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當著母親的面對鄰人說大家在市場上買的便宜豬肉是瘟豬肉,孩子的母親臉紅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執(zhí)地說是瘟豬肉,母親氣急敗壞地拿起火鉗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著跑回家,告訴祖母來龍去脈,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見鄰居家的李奶媽站在門口,掀起孩子的后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媽走后為止。這件事讓我看到了當時人們的愚昧和無知,為了貪圖便宜,顧忌面子,扭曲事實,自欺欺人。
合上這本書,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時間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讓我們珍惜這歡樂的童年吧。在寒假的一天,媽媽給我?guī)砹艘槐尽逗籼m河傳》,起初,我覺得這本書很普通,并沒有覺得它是一本很精彩的書,但當我靜下心去細細品味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作者蕭紅用自傳式抒情小說給我們構筑了一個豐富的圖景和人物畫面,活生生寫出了那些潛藏在深處的孤獨靈魂,這種形而上的生命狀態(tài)的書寫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挖掘。
通過自幼就在呼蘭河成長的主人公蕭紅的親身經(jīng)歷和描繪,讓我走進了90年代的東北。呼蘭河是一個衰落的村莊,在村莊的東二道街上,有著蕭紅記事起就有的大泥坑,卻沒人補修,讓許多的馬車翻在這里,甚至連小鳥也不例外,在蕭紅的描繪下,我充分體會到了當時的情景。雖然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蕭紅,卻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有祖父和她,蕭紅每天與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勞動,一起生活,在她家的后院里,有著祖父種的蔬菜,在祖父種下種子后,她總喜歡在后面把土堆踩平,往往搞得一團糟,祖父只是笑笑。看到這,我突然明白了“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句詩的情景,那不正好是蕭紅與祖父一同勞動的時刻嗎?
在蕭紅童年中最開心的是就是吃豆腐,當時,父親問蕭紅長大想干什么,聽到的是:“我要開豆腐坊?!泵慨斂斐燥垥r,買豆腐的總會出來,人們?nèi)糍I了豆腐,絕對會把豆腐加上辣椒油,再拌上大醬。當時人們都非常羨慕買得起豆腐的人,有的人為了吃豆腐把自己僅有的錢花光讓自已沒了錢,但是吃到豆腐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幸福,在當時吃豆腐就像吃肉一樣香。
這篇文章通過一件件生活小事的場景描寫,寫出了這個封閉小城中的沉默以及灰暗的生活,從他們的行為舉止與語言,都表現(xiàn)出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我想,作者蕭紅之所以要寫下來這本書,是因為想讓我們遠離傳統(tǒng)社會的思想蒙昧吧。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美,創(chuàng)造生活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之花,為人們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我在網(wǎng)上搜到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人,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以幽默風趣的寫法,書寫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個人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在創(chuàng)作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遠在香港的蕭紅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懷念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作了這部小說,書寫了一篇“回憶文”。這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雖說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然敘述了故事,但沒有主軸。在這本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當著母親的面對鄰人說大家在市場上買的便宜豬肉是瘟豬肉,孩子的母親臉紅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執(zhí)地說是瘟豬肉,母親氣急敗壞地拿起火鉗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著跑回家,告訴祖母來龍去脈,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見鄰居家的李奶媽站在門口,掀起孩子的后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媽走后為止。這件事讓我看到了當時人們的愚昧和無知,為了貪圖便宜,顧忌面子,扭曲事實,自欺欺人。
合上這本書,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的現(xiàn)在的生活。時間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讓我們珍惜這歡樂的童年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2
有人說讀書使人認識世界之廣大、自身之渺小。不同的書就像一幅幅帶框的畫,以自己的方式映射和展示世界。他們之間往往有許多交集、重合的地方。而呼蘭河傳帶給我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似乎因為地處北方嚴寒之地而又與世隔絕,導致作者的童年以及她所講述的故事也與眾不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年故事連接了起來。一個個有趣或者無趣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呼蘭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和人情百態(tài)。
呼蘭河傳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里人們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語也是那么普通,但卻像是有一種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后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諷刺文字,卻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蔓延泛濫所帶來的瘟疫般的災難。
文章首先對呼蘭河的風情進行了描寫,展示了呼蘭河整體的地理面貌。其中細小的人和事描寫又數(shù)不勝數(shù),如賣饅頭的老頭子因為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饅頭滾落出來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頭子掙扎起來,連饅頭帶冰雪一起撿到箱子去,一數(shù),不對數(shù)。他明白了。他向著那走不太遠吃他饅頭的人說:‘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描寫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也描寫了人的習俗和風情。
呼蘭河是閉塞的,里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也進不去。呼蘭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們最喜歡看熱鬧,傳八卦。街上有一個“大水泡子”車馬通過很不方便,人走著小心翼翼,馬經(jīng)常陷進去,豬啊雞啊狗啊貓啊更是經(jīng)常淹死在里面。人們卻從來沒想過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給人們帶來兩項好處:第一就圍觀和議論陷進去的馬,馬陷進去是十分不易出來的,也有幫忙的也有不幫忙的,更多的是圍觀和議論的。雖然很艱難,馬最終還是出來了,圍觀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會傳“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馬?!彪m然馬沒有死,一哄起來就說馬死了。若不這樣說,覺得那大泥坑也太沒有什么威嚴了。二是由于有豬會淹死在里面,于是人們可以在買到比平時便宜多的豬肉吃。而買到的豬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豬……然而又一想,瘟豬肉怎么可以吃得,所以還是淹死的豬吧。然而實際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頭豬,卻常??梢再I到便宜的豬肉。呼蘭河的居民就這樣自欺欺人,而把這泥坑子當做解決問題的辦法了。若是沒有這泥坑子,可怎么吃這瘟豬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說“就算是淹死的豬也不應該抬到市場上賣,死豬終究是不新鮮的,稅子局是干什么的?!”關于這瘟豬肉又有小孩子不會說謊,而被打的。不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裝》里的小孩,那個小孩有沒有被打呢?
呼蘭河的居民是麻木的,里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吭的默默辦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過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錘棒追,錘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當當?shù)膩y響。棒槌一錘完,做起被子來,就是冬天。
呼蘭河的居民是貧窮而又不講衛(wèi)生的。不僅是因為前邊說過的瘟豬肉,這里的人夢想就是吃得飽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人人都愛吃豆腐,有吃不起的。傳說有這么一個家長,他下了決心:“不過了,買一塊豆腐吃去!”街上賣麻花的提著籃子從街這頭挨家挨戶賣到街那頭,一家有四個小孩,最小的手特別臟就像煤球一樣,每個人都把麻花翻撿過一遍。然而最后這籃子麻花還是賣完了,給孫子買麻花吃的老太太還說:“你看著油光發(fā)亮的麻花多干凈,就像是剛出鍋的一樣?!?/p>
呼蘭河的自然風光是美麗的。最好看的要數(shù)火燒云了,晚飯一過,火燒云就上來了。照得小孩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把紅公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子,往墻根上靠著,他笑盈盈的看著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了小金豬。文中有比喻有顏色有形狀也有動作描寫的十分精彩。
文中對婚喪嫁娶的描寫又處處藏著對封建迷信的嘲諷。呼蘭河除了這些卑瑣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戲臺子;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無非是敬神怕鬼,又處處透露著嫌貧愛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對團圓媳婦的描寫使我尤為深刻,健健康康活潑可愛的一個女娃,嫁到了丈夫家,還沒來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氣,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種打罵:“……總之,她一不順心,就覺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誰呢?誰能讓她打呢?于是就輪到小團圓媳婦了。有娘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兒子她也舍不得打。打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豬掉了斤兩。打雞,怕雞不下蛋。唯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了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小團圓媳婦生病了,迷信的人們花了“巨資”請了道士和大神來驅魔治病,把她當眾脫掉了按在裝滿開水的大缸里洗澡,洗的昏厥過去就潑涼水然后再來一遍,反復三次。最終小團圓媳婦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
第三章開始描寫祖父。祖父情深,田園樂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與這呼蘭河隔離了起來。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來,也有那么幾間房子、一個園子,祖父喜歡養(yǎng)鳥,會帶我去釣魚,院里也種菜養(yǎng)雞,時代不同我們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賣的熱豆腐還有我最愛吃的米酒。雖然井里沒有淹死過鴨子或鵝,因此我也沒吃過祖父做的烤鵝,但是有我最愛吃的雞蛋穗兒,院里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里面用井水洗澡,還曾經(jīng)溜進去過一條水蛇,被祖父拿去飯店賣了。祖父種的葫蘆,曬干了給我放著給我做酒葫蘆玩。也帶我捉過傾聽,也有鐘也有貯藏室,里面也被我發(fā)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財寶”,也有紅燈籠,不過是塑料的……我在感嘆作者記憶如此清楚的同時,又發(fā)現(xiàn)在我童年里出現(xiàn)過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記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剛拿過一樣,可是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祖父已經(jīng)不在了。好在祖母還在,雖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記憶,然而身體十分健康。我不討厭祖母,她不但沒有用針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牽著我的手走不長不短的路去蛋糕房買剛考好的蛋糕吃。還有文中關于表哥的描寫,我也有一個表哥,就不詳細描寫了。
此中體會,二千余字不過講述一二,具體內(nèi)容各位還是讀原著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3
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它在寒冷的冬季可以低至零下二十攝氏度,但它也借助得天獨厚的黑土地養(yǎng)育了生活在那兒的祖祖輩輩。那里是呼蘭河,是蕭紅的故鄉(xiāng),也是蕭紅最眷戀的熱土。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童年經(jīng)歷為線索而寫成的自傳,這本書幾乎是以一個孩童的視角來進行敘述,語言質樸生動,讀起來也是妙趣橫生。
全書共有七個章節(jié),主要講述呼蘭河城里的概況、人們?nèi)粘5募漓牖顒?、“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團圓媳婦的悲劇故事、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經(jīng)歷。每個章節(jié)都各有特色。然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地還是描寫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的部分。
團圓媳婦是隔院老胡家為小兒子相中的“童養(yǎng)媳”。本來只有十二歲的團圓媳婦因為個子高,怕被別人說嫌,故對外謊稱自己已經(jīng)十四了,可見當時女性的地位多么低下。本應該是自由自在、追逐夢想的豆蔻年華,團圓媳婦卻因為過于開朗,她的婆家人竟堅定不移地認為她“有病”。她是“鬼神附了身”,否則怎么會笑得如此燦爛,嗓門如此大?像老胡家這樣被封建禮教束縛了多年的“頑固派”怎么會知道這才應該是一個十二歲女孩該有的樣子?他們打她,說“不打出不了規(guī)矩人”;他們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說是讓她不再有逃跑的念頭;他們用滾燙的熱開水從她頭上往下澆,說是讓她“靈魂歸位”。多可笑!多悲哀!這一幕幕都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們的愚昧與無知,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人被封建禮教、習俗捆綁得太久太久了,但是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變本加厲。團圓媳婦最后死了,死在了吃人的封建禮教下,她的婆婆為此哭紅了雙眼。她當然要哭,她怎能不哭?她是哭她在團圓媳婦身上花掉的五千多吊錢竟沒能給她一個“恪守婦道”的兒媳婦。人性的冷漠,世態(tài)的炎涼,無不在蕭紅的筆下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蕭紅的作品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她善于用最平靜的語言,講述最驚心動魄的故事,揭露最駭人聽聞的真相。她寫呼蘭河的人安于現(xiàn)狀,只顧眼前利益:“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不大也就算了?!彼龑懹H戚們相互之間的虛偽:“祖母一死,家里陸續(xù)著來了許多親戚,有的拿著香、紙,到靈堂哭了一陣就回去了?!笔捈t被稱為“女魯迅”,但是我覺得,她不魯迅,因為她的文筆不如魯迅的那般尖銳;同時,我又覺得她就是魯迅的影子,因為他們都把筆尖當作武器,直擊“敵人”要害。我想,這一點在《呼蘭河傳》的最后一章是一個很好的體現(xiàn)。
最后一章的主人公是馮歪嘴子。馮歪嘴子是一個磨房里的窮拉磨人,與一頭驢相伴為生。后來,他與鄰院的王姑娘好上了,還有了孩子。在此之前,王姑娘是人見人夸,有人說她個子高大,是“興家立業(yè)的好手”。有人說她的大眼睛很好看,帶著福相。還有更甚者,說要是有了兒子就一定娶她。然而這些贊不絕口的人在王姑娘與馮歪嘴子結婚后卻開始冷眼旁觀。她們認為一個好端端的姑娘嫁給一個窮磨倌,那姑娘的德行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有人說沒見過哪個姑娘長得跟扛工的似的,有人說王姑娘不是個好東西,說王姑娘的眼睛長得不好。這些人無中生有,為王姑娘“創(chuàng)造”了許多不堪入耳的個人“傳記”,“我”家的廚子王大叔還一心盼望著王姑娘的孩子早些死掉。他們天天扒著馮歪嘴子的窗戶上演一出《竊聽風云》,一有個風吹草動就立即召喚各家各戶前來觀看熱鬧。多可怕的世俗觀念,如果王姑娘嫁的是個有頭有臉的如意郎君,那鄰里的態(tài)度又會截然不同了吧,所以總是會有人見不得別人的好。
人們總是喜歡以金錢、地位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高低,同時,人們對一些“不好”的事總是格外地關注,并且盼望著它早些發(fā)生,好讓無所事事的人們有些飯后的談資。在心里,從道德層面上,我們必然對這類行為充滿不屑與鄙視。但有的時候我們又不免成為“湊熱鬧”人群中的一員。當我們見到比我們優(yōu)秀的人,我們也可能會像鄰里們對馮歪嘴子說閑話一樣,對他人說三道四,甚至以別人的弱點當作自我安慰劑。甚至有時候,我們也會像嫉妒馮歪嘴子有妻有兒幸福生活的人們一樣,希望別人的快樂早些破滅,悲劇早些發(fā)生。我們多多少少會有這些自私的想法,但很多人是不會付諸行動,這也是缺點中唯一的“優(yōu)點”了。其實我們周圍都在上演著《呼蘭河傳》,生活就是一部《呼蘭河傳》。
讀完一本書,我從中獲得了什么?我在問自己。我看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同時我也知道,愚昧、無知是社會前進的一大阻礙。喜歡“湊熱鬧”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一些“非正統(tǒng)觀念”,但無論如何,我們今天的生活環(huán)境不再是一百年前的樣子,我們現(xiàn)在所接受的教育固然不提倡那些吃人的禮教和習俗。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想想,我,可以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才不至于一百年前團圓媳婦的悲劇再次上演。比如,遇到摔倒的老人,我們該不該扶?這是個社會熱點問題。要我說,該扶,當然要扶,救死扶傷是每一個人都應盡的責任。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先把這份善事做下去,因為我們心中有善,有責任,我們不是馮歪嘴子的鄰居,我們是二十一世紀活生生的“人”,我們有屬于我們自己的價值觀。
讀完《呼蘭河傳》,我想,我應該對自己的心態(tài)加以調整,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不能像過去的人們一樣因為被封建觀念束縛得太久了,沒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我也從書中看到了一些純潔、美好的東西,那就是作者的童年趣事。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和祖父與“我”之間濃濃的祖孫情也讓我為之感動。我們應該明白,童年是美好的,但不只有童年時美好的,任何時期的我們都可以綻放出自己的美麗,我們要珍惜所經(jīng)歷的每一分每一秒。
感謝如詩歌般美麗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4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土黃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郁的眼晴看著前方。
初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年齡還小,對于書中表達的深層次的悲哀無所體會,只覺得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動搞笑。慢慢長大,再次閱讀蕭紅的時候,卻從她那字里行間讀出了淡然的憂傷?!逗艉犹m傳》由幾節(jié)故事組成,看似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線索,但文章始終帶著細膩的抒情。她用一種很散淡的語言來描述荒涼,“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種筆調就像有人給她寫的傳記中說到的那樣:這個人的手臂里有內(nèi)傷,傷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給扁鵲看,也已經(jīng)變色。但是她倒背著雙手。她到門外面去,她說天涼,說風大,說橡樹的紅色葉子落了滿地。
蕭紅的一生是很不幸的,雖然她被魯迅認為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軀幾乎承受了那個動蕩時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難:社會的、民族的和性別的;精神的和肉體的`。她在臨終時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正因我是個女生?!绷钊诵乃?。印像中蕭紅總是在路上漂泊,在戰(zhàn)火紛飛中從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國最南方的城市,她總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過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風景。
《呼蘭河傳》寫作的時刻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戰(zhàn)爆發(fā)時開始醞釀,“八?6?1一三”上??箲?zhàn)失敗后開始動筆寫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這個時期幾乎是蕭紅一生不幸的縮影,她在疾病中還因戰(zhàn)亂顛沛流離;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雖被開除出“祖籍”,故鄉(xiāng)也早淪于敵手,但人總是會有一種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對前路深感茫然的時候,這樣的想法愈發(fā)的強烈。
從《呼蘭河傳》的字里行間我們能夠深深地感覺到當時的蕭紅是孤獨、寂寞的。她曾對老朋友白朗這樣說:“未來的遠景已擺在我的面前,我將孤寂、憂郁以終生!”她渴望著從現(xiàn)實的重負中解脫,而這種解脫恰恰是難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著一方童稚年代的美麗的土地,幻想著遠離喧囂的寧靜。
但是,作者小時候對于荒涼的記憶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因此整部小說的基調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寫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個性凄涼,寡婦能夠落淚,鰥夫就起來彷徨。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說著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著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著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在生離死別,萬分地難舍。人生為了什么,才有這樣凄涼的夜?!比耸篱g,再多的繁花勝景,終了也難以逃脫最后的凄涼。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卻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哀。
那里的人們似乎都過著卑瑣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但是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著?!薄袄?,老了也沒有什么關聯(lián)。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吞;走不動了,就癱著。”“病,人吃五糧,誰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場,埋了之后,活著的仍舊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毙≌f描繪的日子何嘗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縮影,過去是怎樣來的,未來又會怎樣樣,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規(guī)律,該發(fā)生的事就那么平靜而自然地發(fā)生了,有什么是不該發(fā)生的事呢?人們麻木地生活著,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筆下后園的小倭瓜是不是還在年復一年地開著小黃花,但我卻知道,歲月能夠流逝,人會變老,而有些記憶卻永遠都不會走遠。于是我開始向往,向往著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時空的流轉,也許,在此刻與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永遠都知道,風景向遠方。
老胡家的團圓媳婦,也是在大家群眾觀看之下,被認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為了給她驅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個人物馮歪嘴子,他也是透過磨房里的窗戶觀看外面的人與被窗外的人觀看。
小說在寫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風格和抒情筆調,敘述靈活,生動搞笑,而且每個章節(jié)的資料相對獨立,在敘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說前后聯(lián)系那么緊密。小說中僅有的幾個人物的故事,也幾乎相互獨立,感覺像寫完一個就過一個,讀者也能夠看完一個過一個。但我覺得,小說一開始,蕭紅就不斷在“看”,看呼蘭河的每一條街,之后看每一家店鋪,最后又看每一個人,但一向沒變的是那種看的態(tài)度,不太近也太遠,好像始終有一種適宜的距離,而且總是那么認真,之因此感覺像寫完一個過一個,那是正因蕭紅看完一個就記得一個。
蕭紅寫出來的呼蘭河城那幾個人物,各自的命運都感覺像是被某種力量驅使著,發(fā)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鬧一般。這些人物迂腐而純真,無力但不脆弱,他們察覺不出生命應有的那種絕望,反而有著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們逛廟會時會叫大人買的那些不倒翁,“十分靈活,按倒了就爬起來”,而且是很快地爬起來。無論他們身上的故事怎樣滑稽怎樣喧鬧,但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終歸是靜的,始終安安靜靜地過著日子,“狗有狗窩,雞有雞架,鳥有鳥籠,一切各得其所”。
蕭紅最愛祖父,她出生時,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蕭紅從小喜愛跟著祖父念古詩,但那個時候她還讀不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祖父詳細解釋了,她依舊不懂:“為什么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里去?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胡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祖父笑著回答:“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
小說中間有一段寫蕭紅與祖父的生活,充滿童真童趣。我最感動的,是蕭紅一個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述:“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謊花,就開一朵謊花,愿意結一根黃瓜,就結一根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p>
這難以忘卻的童年記憶,正是《呼蘭河傳》的創(chuàng)作緣由。祖父過了八十歲就去世了,之后蕭紅離開呼蘭河城開始逃荒。小說完稿于19年12月12日,距蕭紅逝世僅不到兩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5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并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且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p>
書的開頭,就這樣將呼蘭河城帶入大家的視野,一座帶有不動聲色、荒涼底色的小城。這里的人們,糊里糊涂地過著清苦的生活。他們物質匱乏,為了能吃到豬肉,他們選擇性的相信便宜的豬肉是淹死的豬,而不是瘟豬;他們精神生活貧乏,城里的一場大戲絕不輕易放過,即使人山人海,看不到戲臺上在演什么,也要趕個馬車,拖家?guī)Э诘脑诤籼m河邊呆個三天兩晚的;他們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穿衣”,人死了也就死了;他們愛看熱鬧卻又麻木,他們生病了就扛,再不行就“跳大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p>
你可以說他們無知、愚昧、麻木、沒有精神追求,但別忘了他們生活在一個食不果腹的苦難年代。在那樣的年代,小人物的命運如同浮萍。
你看那小團圓媳婦,十二歲就到了老胡家。團圓媳婦來的第一天,大家都爭著去看。高挑的個子,大大的眼睛,長長的辮子,開朗的性格,見了人就笑呵呵的,多好的一個姑娘??!
但她開朗的性格,竟成了大家口中談論的毛病。因為大大咧咧,太不像團圓媳婦該有的樣子。于是,沒幾天,她的婆婆就開始打她。剛開始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打,后來是不分晝夜的打;剛開始是為了給她點下馬威打,后來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打,只要婆婆哪不順氣就打她,吊起來打,打的那叫一個慘烈!
從此,十二歲的團圓媳婦總是說著想回家,夜里經(jīng)常喊叫著從惡夢中驚醒,夢里她婆婆在打她。當她婆婆靠近她時,她以為又要打她,經(jīng)常大叫著跑開。
這一切,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都知道這孩子有陰影了??墒窃谀莻€時代,她是病了,一種怪病。于是,她婆婆“跳大神”“請狐仙”“鬧神鬧鬼”“帖字符”,還有在眾目睽睽之下,給團圓媳婦脫光衣服,在院子的大缸里,用滾燙的水洗熱澡,以驅除身上的惡魔。
大家都在看熱鬧,沒有一個人理會一個姑娘的害羞和熱水澆在身上的痛苦,她拼命掙扎,卻無一人幫忙。等到她暈過去了,大家一忽而上,紛紛過來關心她的死活。她不想脫衣服的時候,她婆婆叫人喊著口號給她脫了,她暈倒在水缸被人抬出來時,她婆婆又說她光著身子不知害臊。
那個年代的人們,人心是無知無畏呢,還是人心可畏呢?他們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麻木的?只是可憐了一個元氣少女。
洗完澡后,團圓媳婦昏睡了好久?!靶切窃铝?,出滿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個冬天。雪掃著墻根,風刮著窗欞。雞在架里邊睡覺,狗在窩里邊睡覺,豬在欄里邊睡覺,全呼蘭河都睡著了?!?/p>
小團圓媳婦也永遠睡著了。
看完這一篇章,我失眠了一晚上,可憐的小姑娘。如果她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將會是一個多么招人喜歡的孩子呀。可是在那個年代,她竟然被活活折磨死了,死在了她婆婆臆想的各種疾病,死在了呼蘭河城人們的看熱鬧之中,死在了那個無知、麻木而又可悲的年代。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么這么悲涼?!?/p>
再看那馮歪嘴子。一個磨坊的磨倌,整日辛苦的勞作著。無論春夏秋冬,他總是打著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住在四處漏著風的磨坊里,窗子開著大洞,房蓋透著青天,炕沿上的瓦盆能凍得跟小冰山一樣鼓鼓的。
生活清苦也就算了,畢竟在那個年代,像他這樣的人,過著這樣生活的也不是少數(shù)。但有一天,馮歪嘴子突然被人們得知,他有了媳婦,還生了孩子,她的媳婦還是鄰里街坊都曾經(jīng)夸贊的王大姐。
這下呼蘭城又熱鬧起來了,人們又開始品頭論足,這樣一個磨倌都會有媳婦有孩子,簡直就是天理難容。那王大姐,曾經(jīng)人人稱贊,現(xiàn)在人人唾罵,啥也不是了。
馮歪嘴子的掌柜,把他的媳婦孩子趕出了磨坊,他們住進了一間草房,剛出生的孩子就睡在草堆上。
人們天天在他家房子外偷聽,希望能聽到他絕望的、悲慘的、活不下去的任何一點點信息,如果沒有他們就臆想一個,第二天再傳給別人。
在大家看來,馮歪嘴子就是一個笑話,一個不自量力的人,一個應該活著絕望的人。他竟然還娶妻生子,竟然還生了二兒子,這完全不符合人們所認為的。唯一讓人們覺得合理的是,馮歪嘴子的媳婦在生完二兒子后就撒手人寰了。
人們都等著看馮歪嘴子的熱鬧,“可是馮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觀者眼中那樣的絕望,好像他活著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似的,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經(jīng)洞穿了他,因為他看見了他的兩個孩子,他反而鎮(zhèn)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他不管自己有沒有這份能力,他看看別人也都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于是他照常地負責他那份責任?!?/p>
你說馮歪嘴子這是一種堅強不屈的精神嗎?我有點說不上來,更多的感覺只是一種無奈的堅挺。作為一個苦難時代的底層老百姓,他食不果腹,屋不擋風,凄涼至極,他只是一天一天像別人一樣盡力活著而已。
蕭紅的人生底色是悲涼的,所以她的整部作品里感情荒蕪,除了她與祖父之間的人間溫情。人們都是麻木而機械地活著,“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地希望著,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憂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著?!?/p>
“他們看不見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了。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帶來了悲哀?!?/p>
讀完整本書,反思自己,審視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與生活,一種慶幸感油然而生。慶幸自己生在新時代,生在一個能接受學習、教育,男女相對公平、物質豐富、崇尚科學的時代。
所以,不能矯情,珍視當下。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6
在這個寒假,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一書。我剛看到書名時以為這本書寫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可是一翻開書時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作者用兒童的視角,寫出了在呼蘭河這個鎮(zhèn)子里發(fā)生的事情,這些事情讓我感觸頗深。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三處:第一是作者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她有一個非常寵愛她的祖父。作者小時候總是跟祖父在大花園里一起玩耍,一起干活。有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她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她跟著栽花;祖父撥草,作者跟著拔草……祖父還會教她念詩,因為沒有書,全憑口頭傳誦,祖父念一句,她就念一句,比如祖父說:“少小離家老大回……她也跟著說:“少小離家老大回……可想而知作者的童年是多么有趣,祖父多么慈祥,多么疼愛作者啊!
第二是小團圓媳婦和婆婆。小團圓媳婦十三歲就結婚,每天還要做很多家務活,因為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家庭貧窮的十多歲的女孩就會被賣掉當人家媳婦。她的婆婆非常迷信,非常狠毒,愚昧無知?;顫娍蓯鄣男F圓媳婦是被她婆婆活活地折磨而死。讀到這里我十分氣憤,好想教訓她婆婆一頓。小團圓媳婦是多么的可憐!想想我現(xiàn)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的年齡跟小團圓媳婦相仿,在家里有爸爸媽媽的疼愛,衣食無憂,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們的陪伴,享受著讀書的快樂!我們有如此好的生活,怎能不好好學習呢?
故事里有一個人叫馮歪嘴子。他家境貧寒但他生性樂觀,是一個有愛的人。他很愛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不顧別人的冷眼,勇敢迫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他妻子在生二胎時難產(chǎn)而死的,家里只剩他和他的兩個孩子,之后他堅強扛起家里的重任,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并自信地活在這個世上。我們要學習他,做一個堅強勇敢、樂觀、有責任心和心中充滿希望的人。
作者的童年浸潤著泥土的清香,祖父的辛勤呵護作者像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活潑伶俐的小團圓媳婦,被人們的迷信愚昧殘害致死,讓人不勝唏噓;馮歪嘴子的兒子依然活著又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呼蘭河傳》是一幅色彩豐富的畫,也是一首悲喜交加的歌。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7
童年的蕭紅,沒受過多少愛,唯一只有大花園和祖父才是他童年時的避風港。
作者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線索,簡述了自己童年生活,但整本書讀起來你絲毫讀不出童年生活那種活潑樂趣,讀出來的只有淡淡的憂傷,有時候,你還可能被某個情節(jié)觸動,流下眼淚。
但就是在這平凡的小城,卻會讓我感受到了大城市里沒有的感受。
像自由。
作者蕭紅在它和祖文共同的大花園里,過得輕松自由,而花草樹木全都活了。
共同的大花園里,過得輕松自由,而花草樹木全都活了。
也只有這時候,氣氛才歡悅了一點。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無比自由的。”
在這種輕松的家圍里,讓作者像只小鳥一樣活蹦亂跳,盡情地釋放小孩的天性。
可在大城市里,并沒有過多的家卡能讓小孩自由自在,而是像一個計算機一樣計算出孩子該干啥,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玩,不能玩物表志;勞,也不能勞累過度,只有勞逸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8
前不久,我看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作家稱這是一部優(yōu)美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本書再現(xiàn)了當?shù)乩习傩毡艾崳浜蟮纳詈陀尬兜木瘛?/p>
《呼蘭河傳》中的第三章寫出了“我”和祖父的童年時光。第三章中,祖父讓我記憶深刻,因為他和藹可親,總是笑盈盈的。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比如把小孩子的帽子取下來,有時放在袖口里,有時放在衣襟下,好像他和孩子們約定了似的:“我就放在這,你來找吧!”祖父很喜歡孩子們組,孩子們也喜歡祖父,而對于我,祖父尤其喜歡。第四章寫了“我”家房子的荒涼。第五-七章寫了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有二伯的故事和馮歪嘴子一家的不幸生活。馮歪嘴子的王大姑娘死后,她就一個人堅強地帶著兩個孩子,雖然有時候也偷偷抹眼淚,但他一旦看到大兒子能牽著小驢喝水了,就立刻笑了起來,他只是想滿懷希望地活下去,他對生命有一種珍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光明,而這絲光明,足以讓我們擁有希望。
《呼蘭河傳》中,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小團圓媳婦是封建愚昧思想與惡俗的犧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錢買的童養(yǎng)媳。初進家門是一個“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孩子,后來被婆婆打出毛病,接著被庸醫(yī),云游直入等不同人不斷折磨,摧殘,最終離開了人世。多好的一個姑娘啊!那健康,活潑天真,可愛的女孩去哪兒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對,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跳大神的鬼話,親手一步一步地將這姑娘送上黃泉之路,使12歲的女孩子永永遠遠地合上了眼??吹竭@,我多么想沖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憐的團圓媳婦,讓她不再飽受痛苦??墒牵也荒?!為什么人們只顧看,他們怎么這么沒人性呢?這便是他們的愚昧。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許多道理,人人都要有顆善良的心,要充滿希望地面對未來。是??!哪怕生活再苦再難,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呼蘭河傳》這本書值得大家去閱讀。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9
近幾年看多了通俗小說,習慣了熱熱鬧鬧敘事,對于文學名著有種望而卻步的感覺。這次因為師父布置的作業(yè),才硬著頭皮啃了蕭紅的《呼蘭河傳》。
看起初幾頁時,我是浮躁的——當真看進入后,卻產(chǎn)生了物我兩忘之感。不得不說,名著之所以為名著,是有原因的。
蕭紅的筆觸細膩,溫婉,動人。她的敘述,畫面感極強,甚至于不用逐字逐句的細品,一目數(shù)行的掃過去,在腦海里自然會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圖畫。這圖畫不是大寫意,不是印象派,而是細致到了骨子里的工筆畫。
看完小說第一章,呼蘭河城的東二道、西二道、十字街,乃至那個吞噬了無數(shù)頭牲畜的泥洼坑,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這畫面是具體而鮮活的,常憶常新。
好的文字是會形成通感的。呼蘭河傳描繪的是東北的小城,我讀的時候,眼前出現(xiàn)的畫面,卻是我小時候居住的那個弄堂。那個僻處繁華城區(qū)一隅,仿佛被世俗遺棄的弄堂。這里的一切都是懶洋洋的。只能容納一個人走過的街道,斑駁的土墻,帶著泥土腥味的風,墻角上趴著的慵懶的貓,隔壁傳出的飯菜香味,以及在弄堂角坐著曬太陽的老太太。
小說的某些段落讓我產(chǎn)生了閱讀《百年孤獨》時的恍惚感:雖然小鎮(zhèn)的一切在蕭紅筆下是如此鮮活,色彩是如此艷麗,而這里居民的生活,卻是靜止的。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靜悄悄的,每個人仿佛都演著默劇,每個人都悄悄的生,悄悄的死,每個人都只是別人生活中可有可無的配角罷了。
這里的人們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殺人大案,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就消于無形,以至于人們談論起來就像是幾個世紀前發(fā)生的一樣;這里不允許任何標新立異的東西,容不下任何打破小城平靜的東西。如果有這個苗頭,小城的人們會齊心協(xié)力把它扼殺。
這是一幅惡魔的畫卷——畫卷里的每處景色都美輪美奐,而畫卷中的人,都沒有靈魂。
呼蘭河傳讀后感篇10
簡單的文字,描述了一個冷漠冰冷的人心眾生相,通過對小時候鄰里街坊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個混亂黑暗的年代。人心惡,人心冷,都在鄰里街坊間的互動間體現(xiàn)出來。
無論是開篇的泥水坑還是那些不幸人的描述,都赤裸裸的描述出人性的薄涼冷漠,人總是尋找合適的理由將對自己有利的、不利的合理化??墒且坏┎环献晕业膬?nèi)心需求,反而怪罪他人,怪罪世道不公,天道無眼。
野崗荒山,壘亂石,埋摞枯骨幾何。年年歲歲衰草新,黃紙燼。裹素銀,默人心,百鬼吟。
對于蕭紅而言,童年的祖父是唯一個關心她的人,可是因為戰(zhàn)爭和苦難讓她逃離短暫的甜夢。
亦如初戀,亦如佛說夢境。
人心叵測,永不饜足。
但是呼蘭河小鎮(zhèn)上的人們,只是想要滿足那心底最小的欲望,活著。
遇到至親離世,且哭一場,過后,依舊是過那柴米油鹽的日子。麻木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