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學生作文 > 讀后感 > 讀后感大全 > 名著《名人傳》讀后感400字

名著《名人傳》讀后感400字

宋佳1152 分享 時間:

讀書使人成長,讀書可以豐富精神,充實生活。讀書的美妙無法用言語完美的詮釋。不知你們讀完《名人傳》后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名著《名人傳》讀后感400字范文,歡迎參閱。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1

在羅曼羅蘭刻畫的三個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米開朗基羅。

作者用了較多的筆墨來刻畫這位杰出的雕塑家,這位悲劇性英雄。正如書中所寫,他有著明顯的心靈弱點,他有些膽怯和軟弱,但他內(nèi)心的正直品格又難以容忍他自己這樣做,使他的內(nèi)心充滿矛盾,從而造成他的悲劇命運,他的才能有時反而成為了束縛他的枷鎖和工具。在書中,正因為他的杰出與才華,一代代的教皇和帝王要求他建造證明自己權(quán)力的雕像或者陵墓,他不愿為他們工作,卻又怯于反抗和推辭,致使他浪費大把的光陰與才華,卻又沒有完成一件他感到滿意的藝術(shù)品,有的甚至沒有完工。當他回想當時的軟弱和虛度,他的內(nèi)心又會受到自己的譴責和痛恨,內(nèi)心復雜接近崩潰。羅曼羅蘭在書中提到:“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矛盾!”米開朗基羅的痛苦和命運令人同情。

但是,在他的悲劇命運中,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英雄的光芒同樣令人敬佩和推崇。他并沒有被內(nèi)心的崩潰所__,他的內(nèi)心也同樣充滿了勇氣和堅持,這是藝術(shù)所帶給他的。他對藝術(shù)的追求支持著他堅持走下去,并使他創(chuàng)造了許多驚人的藝術(shù)成果,他通過對工作的狂熱來實現(xiàn)自己所希望的——創(chuàng)造自己對社會的價值的愿望。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2

米開朗基羅正直、富有責任感,他在建造圣羅倫佐教堂時,堅持自己親自到采石場選取石材,監(jiān)督采石工作,同時他趕走了所有的合作者,自己一人進行雕塑和繪畫。他事必躬親,最終在賽拉維扎病倒了,卻仍掛念工作,他對工作的熱愛令人敬佩。最終,他活到了90歲,卻從未休息過一天,比如,在他70歲時,本可以好好休息,卻因為責任和對藝術(shù)的熱愛,他又開始工作。他的工作和事業(yè)直至他去世才停止。

他善于學習,頑強拼搏。尤利烏斯二世讓他造一座巨型銅像,但他從不懂鑄銅的事,決定廢寢忘食地從頭學習,最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學會了鑄銅工作,銅像終于于1508年2月落成,倍加贊賞。我們也應學習他觸類旁通、懂得學習的能力。

羅曼羅蘭在卷末寫到:“偉大的靈魂有如峻拔的山峰……我并不認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巔。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禮拜。他們可以在那兒更新肺部的氣息和脈管中的血液……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們將滿懷勇氣面對日常的搏斗?!弊x完《名人傳》之后,我們應該領略并學習偉人們的那種英雄主義精神,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與命運挑戰(zhàn)。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3

近日,我用多個茶余飯后的時間讀完了羅曼·羅蘭先生所著的巨人三傳之一《米開朗琪羅傳》。書是傅雷先生所譯,是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書為插圖珍重藏本,書中除了傳記原文以外,還附有米氏相關作品彩色插圖一百五十余幅。實為一書中精品。讀罷此書,心中感慨萬千。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zhèn),他父親是卡普雷塞鎮(zhèn)和丘烏西的行政官。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幼時被寄養(yǎng)在一個石匠的妻子那里。后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shù)袼芗摇?/p>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的《熟睡的丘比特》,被時人評為頗具古派的狂熱。隨后,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比特》。而在《耶穌之死》中死去的耶穌躺在永遠年輕的圣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01年春,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交給了米開朗琪羅,碩大的《大衛(wèi)像》由此誕生。

1508年,教皇命令這位根本不懂壁畫技術(shù)的畫家,去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因為教皇的固執(zhí),他只好讓步執(zhí)行。在工作疲勞與焦慮之外,還有家人那些可惡的糾纏。他們?nèi)叶伎克B(yǎng)活,濫用他的錢,拼命壓榨他。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充滿妒忌的環(huán)境,一邊是毫無見識,只知盤剝他的家庭;一邊是不斷窺伺他,期待他失敗的頑強敵手。米開朗琪羅只能在其間掙扎苦斗。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

可他付出了何等絕望的努力!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4

“他中等個子,肩膀和背部很寬,手腳有力,肌肉發(fā)達。由于過度勞累,背有點駝,走路的時候,抬著頭,彎著腰,挺著肚子,”“從面貌上看,他始終充滿憂傷和懷疑。”

這是羅曼·羅蘭為我們描述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刻藝術(shù)家――米開朗琪羅的形象。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的生命,一個真實的米開朗琪羅。他把無以倫比的藝術(shù)天賦和創(chuàng)造力全部獻給了藝術(shù),他追求藝術(shù)真善美的表現(xiàn)力的執(zhí)著與忠誠更是感人。但他的一生充滿了孤獨、坎坷和痛苦,他是一位孤獨的英雄。

他狂野,他不羈,他高貴。他欣賞自己,贊賞自己,他不答應別人把他當藝術(shù)家來看到,他認為,天才這個詞都不配于他。他是一位貴族,并且抱有一切階級偏見,他甚至說:“藝術(shù)應當由貴族不是老百姓去搞。”他總是生活在無止境的狂熱中。他有一種駭人的生命,猛烈地爆發(fā),使他太弱的肉體與靈魂有所不能承擔?!拔移v不堪,從來不曾有人像我一樣不停地工作,”“我任何事情都不考慮,只想晝夜不停地工作?!痹谒囆g(shù)創(chuàng)造的不斷沖動中,他什么都想做:工程師、操作工、鑿石工,他樣樣自己動手,什么都想讓自己一個人完成,他除了夜以繼日的工作,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想,他在不斷的興奮中狂熱地生活。

他孤獨,他無奈,他痛苦。因為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存在,他承載著與生俱來的痛苦。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愛人;他不被人愛。人們對他又是欽佩,又是畏懼。他孤獨地生活著,他孤獨地思考著,他孤獨地工作著,他孤獨地看著這個世界,他孤獨地看著自己。他說:“叫我痛苦吧!痛苦吧!在我這一生中,我找不到那一天是完全由我自己安排的?!彼缹τ谒麃碚f是一種解脫,一種快樂,但更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他嘆道:“我愛死亡,我的生命就在其中。”他一生致力于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試圖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恒,他在令他痛苦的折磨中完成了一件又一件有名的作品,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藝術(shù)瑰寶。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5

我不曾親眼看見過米開朗琪羅的作品,這很遺憾。但我見過拍攝的照片,我已經(jīng)很滿足了!

我細細品味斟酌照片中的細節(jié),是那么無暇。那么純潔,讓觀賞者不由地稱贊作者。這種感覺是我對米開朗琪羅產(chǎn)生了好感,并對其留下了藝術(shù)思想唯美的印象。

讀過了羅曼·羅蘭寫的《米開朗琪羅傳》之后,我對米開朗琪羅又有了別樣的認識。

他,是一個極其矛盾的悲劇人物。他雖然思想唯美,藝術(shù)創(chuàng)造無與倫比,對于藝術(shù)有主見,有獨到的想法而且對于美好的愛情也是虔誠的,但他卻在生活上十分軟弱無能,是個生活的弱者。當危難來臨的時候,他通常是以逃避,煩躁,甚至絕望來解決,從來沒有一絲樂觀的精神支撐。

我贊嘆米開朗琪羅在藝術(shù)上的造詣,但我卻不得不說他在生活中,尤其是面對危難時的表現(xiàn)太懦弱,太膽怯了。

總之,“人無完人”。我要學習米開朗琪羅在藝術(shù)追求上的盡善盡美,同時也要懂得樂觀地面對生活,面對考驗!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6

貝多芬的名字,上至年逾古稀的老者,下至三五歲的孩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讓人心酸的是,這當中又能有幾成人了解貝多芬的一生?了解他不朽的作品背后隱藏的難言之苦呢?同多數(shù)人一樣,我一直以為,他的生活即使稱不上富貴,也是不愁吃穿的小康狀態(tài)。誰知,他出生于德國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仆。他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jīng)常受到父親的打罵。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責任。

貝多芬未被此擊垮,他說,我同伏爾泰一樣認為,被蒼蠅咬上幾口,駿馬仍舊奔馳向前。1793年1他離開了故鄉(xiāng)德國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7

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音樂大廳的演奏,獲得再多掌聲也無法改變貝多芬的處境,往往是每次演出完畢,他都得不到一分錢,沒人關心他的生活是否困苦,所有人都以為貝多芬有足夠的錢財。1806年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chǎn)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jié)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jīng)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扭轉(zhuǎn)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guī)則是不可以被打破的。

《名人傳》讀后感400字篇8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家、音樂家、小說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的。

《名人傳》包括了《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三部“英雄傳記”。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傳》。貝多芬在26歲時便開始耳聾,萬年全聾,但仍堅持創(chuàng)作。他在一切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的年代里,依然堅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寫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并在1800年創(chuàng)作了《第一交響曲》,在1803年創(chuàng)作《第二交響曲》,在1805年至1808年分別創(chuàng)作了《第四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1812年,貝多芬在特普利茲,幾個月就完成了《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但是貝多芬光榮時刻過后,悲催的時期接踵而來。貝多芬在聽不到聲音的世界里生活著,但他并沒有放棄音樂創(chuàng)作和對音樂的熱愛。直到今天,貝多芬在音樂學中仍受到至高無上的尊重。

貝多芬的才華、創(chuàng)作、生活、痛苦、思想、經(jīng)歷,都讓我詮釋出這位最偉大的音樂家的一生是多么的不平凡。貝多芬與命運做著斗爭,他讓我領悟到只有一個人有勇氣和實力,就都可以與命運做斗爭,改變和戰(zhàn)勝命運。

我一定會學習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學習他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zhì)。

116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