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
論生的意義——讀《乞力馬扎羅的雪》有感 當(dāng)死亡接近,人們在回顧一生時,會想到什么呢?這是大部分人想探究卻始終沒有答案的沉重話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乞力馬扎羅的雪的讀后感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1
昨天在書架上偶然看到這本書,被它特別的名字和作者海明威吸引,毫不猶豫借了。
以前真的不太喜歡讀外國文學(xué),大片大片的人物對白以及并不太連貫的描寫。
這學(xué)期選擇了文學(xué)選修,是一個歷經(jīng)風(fēng)霜卻又溫和慈祥的女老師。她很喜歡給我們講國外的文學(xué)。我記得她說,國外的文學(xué)的敘事方式的書寫的主題是中國文學(xué)所不能企及的。然后舉了從荷馬史詩到20世紀(jì)的文學(xué)。
我聽得津津有味。
這本書是由十一個短篇小說組成的。
介紹說海明威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并且喜歡冒險,于1961年飲彈自盡。OMG,對于我這種八卦型讀者,當(dāng)然就會帶著更多一層感情去讀。在書的背面寫著海明威一句話,有些人會激勵我嚴(yán)肅看待生命,但我若真的這么做,可能會讓許多人勒頸自戕。再一次OMG。怎么樣的體驗的心情才寫出這么狠心的話呢。不知道。
讀完這些長短不一的短篇小說,我還是很喜歡作者冰山式的風(fēng)格。很男人。
我會習(xí)慣自己分類小說的主題,主角無一例外都是男的,有幼小的,青春的,中年的,老年的。他們的職業(yè)也是各式各樣,處世態(tài)度和個性也是良莠不齊。就想作者是一個愛冒險的男子一樣,他筆下的人很多也在冒險,或者是在探索的路上。很少讀到關(guān)于這方面的文字,所以在刻畫旅途上的風(fēng)景事物時,會很喜歡他。
但是似乎里面的男的脾氣都不好,各種狂躁古怪。對待他們的女票的態(tài)度也不是那么尊重,而且里面的正兒八經(jīng)的女主角都很漂亮。不喜歡這樣的男的。脾氣好怪啊。雖然他們很有個性。
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很多都有關(guān)于死亡的主題。而且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基本上都處于恐懼狀態(tài)。尤其是那個知道自己發(fā)燒了的小男孩,就是在等死的狀態(tài)上折磨自己,嚇自己。另一個乞力馬扎羅的學(xué)的男主除了折磨自己,也不讓女票好過。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真討厭這樣歇斯底里的人。最后他自己也是自殺了,是不是死亡這個念頭一直盤旋在他的生命里呢?就像張愛玲的戀父一樣。
他只是寫我們面對死亡時的本能,可是,我們應(yīng)該怎樣呢?有一個是曠達的,他喜歡那句我們都欠上帝一條命,不管怎樣,今年死了,明年就不會死了??墒菓蛑o的是他的樂觀是短暫的,也是被預(yù)謀的。
關(guān)于死亡,我會去讀更多的書。我以為是因為痛苦,無知,和孤獨,我們才會選擇死亡??墒牵酥鈶?yīng)該還有更多的原因吧。至少那些天才的自殺讓我覺得沒那么簡單。
最近還在看什么尸語者,好巧,也是關(guān)于死亡的。
我不想死,想好好活。但是我好奇關(guān)于死亡的一些別人的難以言表的苦楚或真相。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2
我竟然想不到一個男人要怎樣的死去才會被鐫刻成詩。
被風(fēng)干的雪豹尸體在乞力馬扎羅山上被雪封存,主人公莫洛在傍晚威士忌醉熏里將死亡定義為孤獨的永恒。
在這篇幅不長的文字里,有不同的人死去,有被小孩子用來復(fù)槍獵殺的壞蛋老人,有戰(zhàn)爭中被炮彈擊中半死不活只求快意一死的軍官,有因為腿傷游蕩在非洲大地等待死神審判的主人公莫洛。
臨死前的他,回憶了童年、愛情、戰(zhàn)爭、事業(yè)與愛好,他與漂亮優(yōu)雅的妻子爭吵,毀滅著平凡人的意志,即使這樣卻維護著妻子只想與丈夫朝夕相處相依為伴的尊嚴(yán),等到了那死亡氣息逼迫的時刻,激起人的憐憫,讓人同情的不是死亡的命運,而是他絕望過頭的固執(zhí)。
他專情,為排遣對情人的思念,嫖娼,為妓女與水手大打出手。他貪婪,用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周圍一切,他貪圖所有的眼見所為可以用文字來表達,但又什么都不想寫,究竟為何?那不可言說的正是他經(jīng)歷過的又難以擺脫的。他回憶起戰(zhàn)爭中那個觀察者,他自己,最后寧愿在腐爛中孤獨的躺在非洲的大地上,用死亡逃避孤獨。
用獵殺和被獵殺的形式,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暗示了一些人的命運。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3
主人公彌留之際再次看到了乞力馬扎羅, 它高于一切, 聳立奪目, 哈里的飛機翻越了重山,穿越暴風(fēng)雨瀑布一般的水簾, 他看得到往南方飛去的蝗蟲群....
如果要經(jīng)歷一切苦難的洗禮才能靠近乞力馬扎羅, 你愿不愿意?
做一個平凡人是那樣容易, 你覺得你有才華, 你知道它, 我們每個人都曾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但是你太容易地走了一條你覺得最慣熟最容易的路, 于是你看得到自己的才華磨損了,你看得到它,然而你已經(jīng)無能為力
在許多的時刻里,你依然感到自己對這個世界是有使命的, 起碼對于自己的是有使命的, 你能感覺到這些,然而你已經(jīng)無能為力.
你身邊有一個女人,你懂得欣賞她,卻不愛她, 哦,你曾試著去愛她的,她是那樣好,她對你那樣好,她是那樣愛著你. 但是你不愛她,你永遠不會愛上她,因為你已經(jīng)忘記如何去愛了.
這是一片圣潔的土地, 你的心也曾經(jīng)是一片圣潔的土地, 不是么? 你也曾為圣誕的雪夜溫柔的感動著,你也曾為了榮譽而奮斗,為了心愛的女人真心的哭泣..但現(xiàn)在還剩下什么呢? 你后悔了, 你想起你這一生消耗在賭博里的時間;你想起你在清晨的微光中醒來看著身旁買笑女郎粗俗的面龐; 你想起你曾看著在戰(zhàn)火中受傷的戰(zhàn)友痛苦的樣子,開始懷疑圣經(jīng)里的話:凡是我們的主給予你的你都能忍受. 你能忍受么? 你能忍受這緩慢的死亡? 死神一點點的靠近又離開,你嗅的著他的氣息. 你覺得你實際上已經(jīng)死去多時, 身邊的女人依舊溫柔地言語,她還是如此地愛著你,不變地,但你無法與她交流了.
沒有人能與你交流了,無限的孤獨,無限的孤獨, 你知道她后來會哭,但你看不到了, 你也不在乎看不到了. 那個山是乞力馬扎羅,高于一切, 你看到它的那一刻終于遺忘你所有未實現(xiàn)的夢.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4
很多人都在說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但我想談?wù)勀侵槐印?/p>
我發(fā)現(xiàn)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之所以偉大,除了天工鬼斧的匠氣,更在于其中蘊含的某個寓言,或者只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也許是劃時代的,更可能是跨越時空甚至文化的人類心靈秘符。(這個確實是我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因為我真的不是修文學(xué)的,不過我猜也許文學(xué)教授也會這么說)。
這些寓言或符號極具象征性,既有某種特定含義,又對不同的解讀保持開放性,比如“紅與黑”,比如“城堡”,比如“堂吉訶德”,比如“欲望號街車”。
所以當(dāng)我剛剛讀了這篇小說的第一段,我就確信他想講的,并不是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而是雪地里那頭死掉的豹子。
豹子本該生活在山下的草原,而這一只卻不知為何來到了雪線之上,結(jié)果死在這里。那個男人,不好好地在紐約或者巴黎享受要啥有啥的舒適生活,非要來到非洲,結(jié)果死在這里。當(dāng)然,他本不該死在那里,如果他不是這么倒霉,如果直升飛機早點到來。在技術(shù)的層面,他的死似乎是個意外,但是讀完他的心里活動,你就覺得他本來就是來找死的。那他為什么要找死呢,簡單的說,就是他活膩了。
然而如果我們這么說的話,這個寓言就太簡單了。也許結(jié)果還是這個結(jié)果,但是其路徑才是我們要去關(guān)注的。就好像一把柴燒完了是一束煙和一撮灰,一只煙花也是,但兩種燃燒的過程是絕然不同的。
這個小說的情節(jié)性并不強,基本上就是一個受傷的男人在幾天之內(nèi)和死神flirt的心理過程。更多的情節(jié)存在在讀者的猜想之中:他之前的人生是怎樣的,他為什么活膩了?那就要談到人和動物的區(qū)別了。我們從小就聽說,人之所以和動物不同,就是因為blablabla,我私下覺得人類和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動物只追求切實的東西,比如食物、水,比如生存和繁殖,而人類卻會追求種種不切實際的、虛無飄渺的,難以定義的、甚至是有害和危險的東西,比如尊嚴(yán)、比如愛情、比如理想(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比如極限運動……當(dāng)然,我不是說所有人。所以,如果是一個動物,處于男主角的位置,它一定不會去尋死,但是一個人,就會有許多的理由要尋死。也正因為這樣,比起那個男人來說,在我心里,更加徘徊不去的是那頭豹子,那一定不是一頭普通的豹子,它的追求一定和其它所有的豹子是不一樣的。
我不知道那個男人在找什么,我也不知道那頭豹子在找什么,但是我想我在找的,就是那頭豹子。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5
我不讀文科,只是興趣所致,海明威的大名如雷貫耳,但是也就看過中學(xué)課本里的老人與海,而且還是我最討厭的篇目,雖然這人傳奇熱血的如此,也使我難以翻看他的任何一篇文章。后來我才知道,這些世界名著終究是要看原版的,只有原版才能展現(xiàn)他們無窮的魅力。
比如說這段
Now in his mind he saw a railway station at Karagatch and he was standing with his pack and that was the headlight of the Simplon-Orient cutting the dark
原文的感覺是多么有畫面感,我覺得畫面感是海明威的一大特色,他就像一個鏡頭師一樣,緩緩道來,把每一個環(huán)境,每一種情緒都推到了極致
這短短一段話中,你能感到靜靜的夜間鏡頭從高處徐徐向下,也許透過樹枝的縫隙,你漸漸看到火車站臺的全貌,作者正站在火車站的站牌面前,背著他的行囊,細細端詳著站牌,鏡頭也許會進行一個旋轉(zhuǎn),讓人有不真實的感覺,遠處傳來汽笛的身影,轉(zhuǎn)身間,遠處亮起燈光,一輛火車駛來,打破了原有的寂靜。而海明威的文字短短2行,也許就寫盡了所有的鏡頭語言,給人以無限的想象,不像有些英文小說,恨不得什么東西都給你介紹一遍,無限的繁瑣。
但是來看看我們的譯文怎么翻譯這段
“現(xiàn)在,在他的腦海里,他看見的卡拉加奇④的一座火車站,他正背著背包站在那里,現(xiàn)在正是辛普倫—奧連特列車的前燈劃破了黑暗?!?/p>
我可以說這段話雖然翻譯的非常精確,但是失去了原文所有的美感嗎?當(dāng)然我不學(xué)文學(xué),我也琢磨不出為什么會有這么懸殊的效果,也許是斷句,英文中拖長的now 給人無限的嘆息,而中文的一個現(xiàn)在,還加一個逗號,就給人一種緊張的感覺,與那種悠悠的回憶完全不能搭調(diào),接著“一座”火車站,那種熟悉的感覺立刻拉遠,一座,翻譯的多精確啊,但是給人感覺作者根本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一樣,后來我們看原文,明明是強調(diào)作者站在火車站前,而翻譯用“正背著背包站在那里” 所有的情境都被破壞了,原文,作者強調(diào)的是環(huán)境,而譯文強調(diào)的作者本身了,又一個“現(xiàn)在”,簡直讓人吐血了,還有“前燈”這么學(xué)術(shù)的詞匯完全破壞了原文的意境,原文讀上去是悠悠的霧蒙蒙的,連語調(diào)都是模糊的。而中文讀起來是如此是生硬,沒有美感。
我還是禁不住要問自己到底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于是我試著自己翻譯一下,我從來沒有翻譯過任何東西,即使在中學(xué),我也是英語老師憎惡的對象
“此時此地他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出一幅景象,他背著背包正站在卡拉加奇的火車站面前,一道亮光劃破了夜晚的黑暗,那是辛普倫—奧連特方向的火車”
我個人感覺這樣比較好,但是我知道這是不符合英文翻譯的規(guī)范的。又加詞,又調(diào)語序的,但是我覺得這是中文去描述的習(xí)慣,要緩和語調(diào),所以用此時此地緩和了現(xiàn)在的緊張感,用景象來強調(diào)非真實性,英文中先講了站臺,表示對地點的強調(diào),而相應(yīng)的中文先寫人物再寫重要的內(nèi)容。把意境的內(nèi)容寫在前面,把相應(yīng)的說明寫在后面,我覺得也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xí)慣
所以這就是外國小說,如果不是以情節(jié)見長的小說,用譯文去讀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這種意識流,寄情于景,或是有點賣弄文字的,去用譯文讀,會破壞所有的感覺。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