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1
東漢末年,漢室衰弱,天下群雄并起,赤壁之戰(zhàn)后,中原大地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在三足鼎立格局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道義上說漢室正統(tǒng)在他手中,即占據天時;江東孫權有長江天險,即占據地利;而劉備漢室貴胄,名聲較優(yōu),善于籠絡人心,即人和。三政權各有優(yōu)勢,但曹操為何最為強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可以說,曹孫劉三方的強弱、疆域大小,是與三方所得人才多少成正比的。
曹魏政權,從曹操起,在官員任用上,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提出堅持“唯才是舉”原則,收羅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都是主動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來自曹操的對手的陣營,郭嘉和荀彧是從袁紹那里投奔曹操的。曹操聚集人才,用為掾屬,在身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智囊團,粗略統(tǒng)計,在《三國志》及裴注中留下記載的就有90余人。曹操以“求賢令”廣開賢路,人才川流不息,曹魏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然,最后曹魏從內部滅亡也與其人才使用有關。曹魏前期,曹操廣納賢能之士,后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執(zhí)行,外部人才資源匱乏,并且大多數(shù)成為司馬懿、司馬師及司馬炎一族的心腹。司馬懿之心,曹操心里很清楚,并明確不可重用,但考慮到他的軍事才能,還是沒有殺他,把他作為輔政大臣最后一位,但后代曹睿即位后,改變這一政策,導致司馬懿家族逐漸做大,高平陵政變之后,曹魏政權名存實亡。
蜀漢政權的興衰更是與人才聚集與匱乏息息相關。劉備政權建立之初屢受挫折,最終在荊州三顧茅廬,隆中問對,請名士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提出了占領荊州、益州,聯(lián)合東吳,與曹操形成鼎立之勢,再圖問鼎中原的戰(zhàn)略。蜀漢在諸葛亮治理期間,注重人才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楊洪、蔣琬、費祎、姜維等都是他培養(yǎng)出的人才。蜀漢雖“彈丸之地”,實力最弱,但卻能與曹魏抗衡,很大程度上與其擁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士有很大關系。然而蜀漢后期人才青黃不接,以至“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最終敗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輸在人才匱乏上。
治國之要,首在用才。指出“發(fā)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爆F(xiàn)代社會什么最金貴?毋庸置疑,必然是人才。人才是現(xiàn)代社會競爭與發(fā)展的重要生產力,指出,國家發(fā)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fā)展之源。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激勵廣大人才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
“21世紀,人才是第一位的戰(zhàn)略資源”,對干事創(chuàng)業(yè)具有基石作用。古人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劉備三顧茅廬會諸葛,蕭何月下單騎追韓信,在人才的輔佐下,事業(yè)終得以日新月異。禮賢下士自古以來就是優(yōu)良傳統(tǒng),重才之風,可興不可廢。時代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舉才任賢,可聚不可散。當下,山西處于發(fā)展最為關鍵的窗口期,也是轉型綜改、能源革命至關重要的攻堅期,要緊緊圍繞高質量轉型發(fā)展,立足發(fā)展急需、改革急用、民生急盼,大規(guī)模引進高精尖缺人才,落實提出的“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的總體要求,真正做到以發(fā)展聚人才,以人才促發(fā)展,推動山西轉型發(fā)展新篇章。
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2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讀詩,使人明智;讀史,使人睿智。當我看了《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時深深地感到,歷史的車輪,勢不可當,他造就了無數(shù)英雄的豪情壯志,使其為后人千古銘記……而我,也通過《大國崛起》增長了知識,拓展了智慧,有了一些收獲。
大不列顛帝國的繁榮從伊麗莎白一世時代開始,但真正讓這個國家走向頂峰卻是從工業(yè)時代開始的。
有人評價說:牛頓發(fā)現(xiàn)了進入工業(yè)時代的“鑰匙”,瓦特拿著“鑰匙”開啟了工業(yè)時代的大門,而亞當斯密卻倡導了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法則。沒錯,牛頓發(fā)現(xiàn)了“牛頓力學定律”,把人們從迷信神學轉變到了崇尚科學,把我們現(xiàn)在認為“很弱智”的問題解決了,讓人們了解了世界的運轉方式,并悄悄地告訴了當時的人:工業(yè)時代將會很快來臨。而瓦特發(fā)明了蒸汽機,向人民宣告了:工業(yè)時代已經來臨了。亞當斯密發(fā)現(xiàn)了自由市場那只“無形的手”,讓人民清楚地認識到工業(yè)時代的本質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自由的市場經濟。英國在18世紀工業(yè)時代把英國領上了世界大國的舞臺,也讓世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大國崛起》這個節(jié)目的確是一個增長知識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現(xiàn)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登場,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歲月悠悠,有些歷史已經永遠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險、荷蘭的大型商船隊、英國全盛時期的第一屆萬國工業(yè)產品大博覽會、攻陷巴士底獄、德國第一個火車站、美國黑船逼迫日本開國、彼得大帝興建圣彼得堡、蘇聯(lián)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這一幕幕歷史的縮影,在《大國崛起》中為我們所呈現(xiàn),這也是中國電視人以電視傳媒這一特別的載體來展現(xiàn)近現(xiàn)代世界發(fā)展的一次實踐。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為我們當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尋找鏡鑒;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以尋找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為敘述平臺;試圖在風云四起的歷史變遷中,尋找推動我國發(fā)展的根本力量。讓我們一起聆聽歷史,一起去尋味這深遠的智慧。
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3
我利用了秋假的時間看了一套記載中國歷史的書,這就是共14本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書,這套書主要寫了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的精彩歷史故事,這套書使得我愛不釋手,因此我津津有味地一口氣讀完了。
書中有許多我熟悉的故事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張騫出使西域”、“班超聯(lián)絡各國”、“鄭和下西洋”,也學習了不少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鄭和下西洋原本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區(qū)分東漢與西漢……這些讓我明白了不少歷史典故。
但這套書也寫了中國人在清朝的時候忍受的屈辱。每次看到中國被戰(zhàn)敗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我都情不自禁為祖國捏一把汗;當祖國快要成功時,我會欣喜若狂,卻又由于某個原因又失敗了,我又十分沮喪;最后終于成功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才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我認為雖然現(xiàn)在祖國已經比較強大了,但是我依然會想起“圓明園毀滅”的恥辱,回憶起“中日甲午海戰(zhàn)”的悲壯,要讓這些慘痛的記憶刻入我們新一代的心中。警告年輕的一代人別只顧享受先人留下的財富,而應該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一片天下,不然歷史上的那些悲劇,肯定還會再重演。新一代的我們不能過著慵懶的生活,要時刻保持警醒。
讓我們一起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愛我中華,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4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在這富饒的大地上,我中華經歷了多少風雨,但我中華人名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風雨之后必有彩虹!這也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兒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這個寒假里讀了《中國歷史》里面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開天辟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說到大禹治水,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堯、舜那個時代,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治理水患以后,禹就決心要避免父親所犯的錯誤,不能再用圍堵的方法來治水了。
所以他決定用一種相反的方法來對付洪水——他采取“疏導法”。讓大水盡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導,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選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著他一起治水患。
為了治洪水,他結婚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三次經過家門,但都沒有回去。
第一次,他從家門口經過,聽見妻子在痛苦呻吟,兒子呱呱墜地時的哭聲。第二次他從家門口過,孩子已經會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經十三歲了,跑過來拉著他的手,緊緊挨著他,舍不得離開,他也沒法跟著回家去。
禹實在太忙了,他變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腳長出了繭,連腿上的汗毛都沒了。不過,他終于成功了。
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團結友愛,中華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一次燦爛!還有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別放棄,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5
在寒假里,爸爸給我買了本書,名叫《中國歷史故事》,爸爸對我說:"這是一本中國孩子必讀的書,也是一本很棒的書。"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
一打開這本書,我就被書中的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我熟悉的大禹治水講到了東周列國,從秦統(tǒng)一天下講到了繁華的大唐盛世,從靖康之恥講到了鄭和下西洋,從林則徐虎門銷煙講到了武昌起義……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晏子使楚,說的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用他的機智,巧妙回擊了楚王,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書圣王羲之從小喜歡寫字,連走路的時候也用手指比劃著練字,經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了書法家,寫出了代表中華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蘭亭集序》,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十分喜愛文學,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特別是作詞方面,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好詞,這兩個人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希望能成為像他們那樣有才華的人,書中我最崇敬的是寧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首《正氣歌》千古流芳,爸爸說這樣的人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一個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我認識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華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貴,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富強。
簡明中國古代史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