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1
著名作家馬爾克斯辭世,一代文壇巨星隕落,舉世哀悼。在影視界曾經(jīng)有個傳聞,馬爾克斯生前認為其代表作《百年孤獨》只有好友黑澤明有資格導演,在黑澤明過世之后一直沒有滿意的人選。如今這兩位大師都離我們而去了,一切都成為了歷史。
記得我的馬爾克斯閱讀史是從高一年開始。在那個開學季的秋天里,剛剛甩掉中考包袱的我們激情四射。我在的高一九班又是年段里最活躍的班級,各項文娛活動大家踴躍報名、積極參與。任數(shù)學課代表的我兼宣傳委員。當時校運動會剛剛結(jié)束,我寫的幾篇詩歌被莫名其妙地掛在學校的宣傳欄上。為了不負眾望,當然要加強文筆訓練。于是我對文學的追求慢慢展開了。你想想當每天有人在晃悠著念著你的詩歌,感覺是多么的奇妙。我就是在此刺激之下,一躍而起,大補文學知識。不發(fā)奮則已,一旦下定決心,則狂掃校圖書館。我們班級剛好坐落在圖書館樓,一層,借書部是在三層。每逢課間十分鐘,我就上去掃蕩。圖書館管理員是兩位女士,身材高挑的那位很嚴格,一板一眼的;矮胖的那位有點癡呆,總是斜著眼睛看著我們,講話腔調(diào)奇怪,吐字不清晰,鼻音總是拉得老長。她們二者的組合頗像女版的“胖瘦頭陀”。
一天下午,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百年孤獨》,依稀記得是白色封皮,上面鐫刻著浙江文藝出版社、黃錦炎譯等字樣。原先那書是有書衣的,但是不知在哪一次借閱中被哪位粗枝大葉的讀者弄丟了。經(jīng)“瘦頭陀”阿姨辦理登記后,伴隨著急促的鈴聲我匆匆趕回到教室,把它塞入抽屜里,壓在課本、練習冊、試卷之上。在無聊的英語課上,聽著枯燥的語法分析,教英語的女老師又幾乎不與我們互動,著實令人乏味。于是我忍不住翻了翻它,孰料書中的那些故事就像“吉普賽人的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讓我無法專心聽課,恨不得馬上躲到一旁一口氣閱讀完畢。有些小說看了開頭就沒有閱讀的欲望,有些小說看了開頭就讓人欲罷不能。這部小說是屬于后者。一個作家寫小說達到此境界,此生足矣。書中的光怪陸離的情節(jié)、巧妙的構(gòu)思讓人嘆為觀止。特別是一個名字重復于家族百年,讓人感覺。偶爾想想,把它放置到更大的歷史視野,整個人類不也是如此嗎?
莫言的創(chuàng)作或多或少也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根據(jù)莫言回憶,他1984年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時興奮不已,從此也成為了馬爾克斯的粉絲之一。他坦言自己的創(chuàng)作深受其魔幻現(xiàn)實主義啟發(fā)?;蛟S馬爾克斯沒有想到自己的書可以哺育著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暗弁跻淮弁?,圣賢百代帝王”,軟性的影響力有些時候遠勝于權(quán)力、財富。馬爾克斯已經(jīng)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被世人呼之為“最偉大的哥倫比亞人”。但是這些對于性格乖戾的馬爾克斯而言或皆為過眼云煙,是我們看重了。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2
《百年孤獨》講述了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jīng)歷和馬孔多這個小鎮(zhèn)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fā)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反映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此書以梅爾基亞德斯與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友情及家族歷代對羊皮卷的破譯為暗線。最終奧雷里亞諾破譯出——“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而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也隨之永遠都不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了。
尼采說過,孤獨者有三種狀態(tài):神靈,野獸與哲學家。一個充實自立,一個桀驁不馴,而另一個則是兩者的中和體。這三態(tài)完美的概述了家族百年間所經(jīng)受過的全部孤獨,如果烏爾蘇拉是那個靈神般的存在,那么阿爾卡迪奧則映射的則是那個野獸。最終哲學家代表大多數(shù)的族人,奧雷里亞諾上校則是其中的異子。奧雷里亞諾上校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開槍自殺后卻奇跡還生。戎馬一生卻在遲暮失去了青年時的激情,開始質(zhì)疑一生得以支持奮斗的信仰。最終同政府簽訂和約,年老歸家,每日煉金制得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后便放到坩堝里熔化,重新再做,與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的孤獨生活,一直到死。他在孤獨中奮發(fā),因信仰而斗爭;他桀驁不馴,企圖掙扎那種宿命的孤獨;他充實自立,憑借與生俱來的才華領(lǐng)導自由黨去追求他們自己的信仰,可最終也只能在否定與自我否定中終結(jié)。他渴望拋開孤獨,可他永遠也離不開那早已注定的孤獨,他可以做的也許只能是在孤獨中保持高傲——他生而孤傲。
這才是真正的孤獨,一種宿命的`孤獨感,你永遠無法改變而又不得不改變,在這條沒有盡頭的道路上,孤獨到?jīng)]有影子的陪伴,因為這條路上只有無盡的黑暗。當你踏上它時,你才會發(fā)現(xiàn)生命微弱與微不足道,你只是命運的犧牲品。正如書中那永遠沉溺在海底那有血有肉的三千工人,他們的死只是政治的犧牲品。“政府通過所能應(yīng)用的一切宣傳機器,千遍萬遍的重復。于是一種似乎官方的說法終于站住了腳,這就是說:沒有人死亡,工人們已經(jīng)滿意的回到了家里”。就這樣一個個鮮活的人消失,仿若人間蒸發(fā)般消失。他們在世的親屬只知道他們很幸福,也許他們的確很幸福,因為他們再也不用在人間承受這份孤獨了。
也許在宿命的孤獨感之外更有著的是一種宿命的無助感,你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宿命,只能任由自己循著命運的軌跡,無力改變,這便是《百年孤獨》里的輪回觀。
而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類來說,孤獨是文明的深根,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是等夠永恒存在的。孤獨也往往侵蝕著獨行者的內(nèi)心,能夠讓他空虛與疲憊。在空虛與疲憊中,在眼神迷離中,在恍惚中,洞察出社會的百態(tài),人生的無窮,世界的無限。與此同時,也伴隨著經(jīng)典的問世,《百年孤獨》就是這樣一本永遠的經(jīng)典。這本書不僅講述了家族的經(jīng)歷,也是作者源自靈魂對生命的詮釋。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3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yè)后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diào)節(jié)時間,不必為完成作業(yè)而憂心的假期里,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yōu)秀書籍之中,讀后想為它寫點什么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nèi)容復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zhuǎn)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后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栋倌旯陋殹肥悄Щ矛F(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并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jīng)干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比欢谶@本書中反復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采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jié)。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 洲的民眾團結(jié)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于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斑@些鬼魂象征著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復出現(xiàn)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fā)展之中?!薄皬哪撤N程度上來說,由于意識形態(tài)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fā)展落后于其他地區(qū),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jīng)完全接受這樣的現(xiàn)狀,不思改變?!睍械乃廾摪涤髁斯磐駚韺е铝藲v史不斷重復的意識形態(tài),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tài)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huán),一個不可能出現(xiàn)變革的循環(huán)。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個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xiàn)。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夠夢想成真。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4
“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在此書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xiàn)實生活?!栋倌旯陋殹返乃囆g(shù)魅力正在于那幻想與現(xiàn)實的融合所營造出的魔幻之境;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獨之旅與埋藏在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悲憤之歌。
《百年孤獨》主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著它。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里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于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tài)。
馬爾克斯的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jié)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jīng)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jié),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征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這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xiàn)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階級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nèi)涵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xiàn)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tài)度來吞噬這個家族,于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xù)著“百年孤獨”。
在今日這個漸遠離盛夏的日子,微風凝滯,天空晦澀不明。我倚在樹下,撫閱《百年孤獨》,我又一次感覺到經(jīng)典文學名著那不朽的魅力。在燦若群星的世界文學大師中,馬爾克斯和他的這一代表作,在我心里存留了無法磨滅的記憶。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5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沒有序言的書。因為沒有序所以整本書唯一給出的概括就是“百年孤獨”?!鞍倌辍迸c“孤獨”。
“孤獨”
其實我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在這個家族身上,比起孤獨,我感覺到的更多的是固執(zhí)。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沉醉于自己虛無飄渺的幻想中,烏蘇爾拉想振新家業(yè),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醉心于情欲,阿瑪蘭妲拼盡全力組織蕾貝卡的婚禮最后卻拒絕了與皮埃特羅·克雷斯的求婚……一代又一代,他們達成妥協(xié),卻鮮少有理解,直至死亡。他們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卻偏偏又無法放下也不可能放下與其他人尤其是自己家人與情人的聯(lián)系。一個學美術(shù)的朋友這么和我說過:“我感到孤獨的時候,覺得墻是單獨的,椅子是單獨的,我也是,一切都是完全立體的,構(gòu)不成一個畫面?!?/p>
百年孤獨里的人物也是這樣。可他們偏偏放在了一起,離得那么近。尤其是奧雷利亞諾上校。他從開篇第一個詞開始出場,橫跨大本書。當他死的時候,馬爾克斯的妻子發(fā)現(xiàn)他在床上哭了兩個小時。他是這本書中最孤獨最有代表性的角色。他和身邊的人沒有共同點——除了孤獨,而孤獨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上校也是個很固執(zhí)的人。然而他們的固執(zhí)又不同于堂吉訶德的固執(zhí)。堂吉訶德是為了他騎士的夢想去奮斗的,雖然他人在這種荒誕的犧牲中根本瞧不出意義來。但對他來說那是個崇高的目標,他真的熱愛騎士事業(yè),所以他從未親自品嘗過孤獨,他的孤獨是由塞萬提斯來品嘗的。但奧雷利亞諾上校的固執(zhí)卻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因為自負,也許天性使然,但有一點,他的生存從來都沒有特定的目的性。“我們打了那么多仗,就爭取到?jīng)]讓人把房子漆成藍色?!彼恢罏楹味鴳?zhàn)。然而他又沒有一絲猶豫地發(fā)動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爭,就像他晚年固執(zhí)的做小金魚,做到25條就融掉,如此循環(huán)往復。所以堂吉訶德是荒誕的前進,只是旁人看不出意義,而他是荒誕的循環(huán),連自己也瞧不出意義來,宛如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將巨石推上山頂,重復的無意義的勞動。然而西西弗斯這么做是因為眾神的懲罰,而奧雷利亞諾上校這么做又是為了什么?阿瑪蘭妲晚年也將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縫紉,縫好了又拆掉。他們的重復,究竟是為了逃避孤獨,還是為了維持孤獨,來維持自己的自尊?然而他們的自尊卻又來自于自卑。上校用一個有一個決絕的命令來掩飾他內(nèi)心的無力感。于是他們被囚禁在這可笑卻無法擺脫的孤獨中。
“百年”
又一個關(guān)鍵詞,因為百年,所以漫長;也因為百年,所以有限。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馬爾克斯費勁心機去描寫布恩迪亞家循環(huán)的魔咒,人物日復一日重復的行為,相似的名字,相近的性格與命運……漫長百年中不斷的循環(huán)往復,最后偏偏說“羊皮紙上記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出現(xiàn),因為注定經(jīng)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來終結(jié)這一切?也許只有死亡才能結(jié)束孤獨?
可當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照妻子話向窗外望去的時候,他看到兩個孩子赤腳待在陽光曝曬的菜園里,某種神秘而明晰的力量將他從虛無縹緲的拉扯下來,帶領(lǐng)他的孩子去看望冰塊。多年以后,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仍將會回想起父親打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也許那是他童年里唯一溫暖的記憶,雖然那時他還分不清冷熱。我想這種溫情可能是唯一能戰(zhàn)勝孤獨的東西。但比起將愛作為解決孤獨的藥方,馬爾克斯讓它變成一種更加深刻的孤獨。想愛而不敢卻不能,恰恰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馬爾克斯描繪了徹骨的孤獨與溫暖的人情,卻不會給我們解決孤獨的辦法。但我們注定會去反抗,就像注定的孤獨。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推薦讀書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