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

文濱221147 分享 時間:

有網(wǎng)友在后臺詢問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現(xiàn)文小秘特整理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優(yōu)秀5篇,希望這份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優(yōu)秀5篇能夠幫助大家,給予大家在寫作上的思路。

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精選篇1

清明節(jié)放假,爸爸媽媽準備帶著我和弟弟去逛黃山老街。爸爸說老街里商品琳瑯滿目,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我還沒有出過門,現(xiàn)在疫情得到了基本的控制,終于可以出門轉轉了!媽媽這下也可以去買她最愛吃的黃山燒餅了。

一路上我和弟弟都在玩過隧道的游戲,進洞出洞,忽明忽暗,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黃山老街。這里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每家門口都擠滿了人。為了防止弟弟走丟,爸爸抱著弟弟,媽媽牽著我,我們就這樣一家一家地逛著。這里有賣吃的、喝的、工藝品等,其中最多的就是黃山燒餅。我知道黃山燒餅一直是媽媽的最愛,媽媽選了一家,一下就把各種口味都買了,還跟我說起了黃山燒餅的制作和它的美味。

黃山燒餅是一種圓圓的薄餅,金黃金黃的,它的餡大多由梅干菜和碎肉丁做的。據(jù)說一塊燒餅的制作,需要20多年做餅老匠人爐火純青的手法和20多道古法工藝才能完成。我剛剛學完《千人糕》這篇文章,原來千人糕無處不在,黃山燒餅也是“千人餅”呢,它的美味也是要經(jīng)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制作出來的。怪不得文人們形容它:“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蔽移炔患按夭痖_媽媽剛剛買的燒餅嘗了嘗,是微辣味的,咸甜中帶著點辣味,還有點芝麻香,酥脆可口,真是回味無窮啊!

我們逛完了老街,帶上購買的黃山燒餅和其他小商品就回家了。到家后媽媽送了幾包燒餅給爺爺奶奶品嘗。他們吃完贊不絕口,連說還是黃山本地的燒餅味道正宗。媽媽答應吃完了再給他們網(wǎng)購。原來黃山燒餅的美味真是名不虛傳啊!

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精選篇2

黃山不是第一次去了,這次有幸看到了云海和日出,還錄了很長一段錄像,可惜文件太大無法上傳。每次去黃山回來除了買黃山的茶葉,還有極富徽州特色的香酥的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火爐餅,是徽州特色小吃。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津津有味,是屯溪地區(qū)傳統(tǒng)小吃。以上等精面粉、凈肥膘肉、梅干菜、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制作皮、餡,經(jīng)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在特制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于爐的內壁,經(jīng)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凈后焙烤,前后在數(shù)小時而成。因經(jīng)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由于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fā),利于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后酥松油潤而不膩。

黃山燒餅的包裝很不起眼,一般都是這種包裝。建議不要在黃山景區(qū)買,最好到黃山市老字號買,5塊錢一袋,價廉物美,口味正宗。

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精選篇3

黃山小吃里面燒餅算是最有名的一個了,其味香酥脆便于攜帶保存是很多游客及出行人必備干糧!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盛行于古徽州地區(qū)及周邊部分地區(qū)。

相傳還有幾段典故,我也介紹給大家了解一下:當然這個肯定跟“燒餅皇帝”有關。

相傳1357年,朱元璋避難來到徽州一農(nóng)家,饑餓難當,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愛吃的燒餅給朱元璋充饑,吃的他是滿口生香,大為贊賞。次年稱帝時,沒忘這農(nóng)戶的救命之恩,說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燒餅”吧。

燒餅選用上等精面粉、凈肥膘肉、梅干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制作皮、餡,經(jīng)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因經(jīng)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名“蟹殼黃燒餅”。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

黃山燒餅做法

制作材料: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豬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蔥末40克,精鹽100克,食堿15克,芝麻仁75克,飴糖50克,芝麻油100克。

做法:1.梅干菜放入溫水中漲發(fā),洗凈切碎,放入盆內。豬肥膘肉切成小丁,放入梅干菜中,加精鹽、蔥末、芝麻油拌勻成餡料。2.面粉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將1/6的面粉燙過,再與其他面粉拌勻,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勻,蓋上濕布,靜餳10分鐘左右,然后加食堿揉透,搓成長條,摘成每個重約125克的面劑,逐個按成圓餅,包入餡料一份,按扁,刷上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燒餅生坯。 3.烤爐爐壁燒熱,用潔凈濕布擦去灰塵,堵塞爐門,取燒餅生坯在無芝麻仁一面沾點水,貼在爐壁上,待全部貼完后,去掉爐門塞,烤約10分鐘即成。

特色: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津津有味,是屯溪地區(qū)傳統(tǒng)風味小吃。

制作要領:1.面團要揉勻餳透,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2.入爐烤制時加熱要均勻,爐溫不宜過高,以免焦煳。

導游詞經(jīng)典范文相關

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精選篇4

大家好!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tǒng)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區(qū)及周邊部分地區(qū)。以上等精面粉、凈肥膘肉、梅干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制作皮、餡,經(jīng)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于爐的內壁,經(jīng)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凈后焙烤,前后在數(shù)小時而成。

因經(jīng)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傳統(tǒng)的黃山燒餅是經(jīng)過木炭烘烤而成,現(xiàn)在隨著銷量的增長和先進機器的采購。黃山燒餅現(xiàn)在大多使用烤箱等機器制成,再采用密封技術,方便銷售和外帶。常溫下保質期為15到30天。

由于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fā),利于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而且扛餓。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后酥松油潤而不膩。"救駕燒餅"名稱由來:相傳1357年,朱元璋駐軍歙南覆船山(主峰擱船尖),這里是三縣交界處,歷史上曾發(fā)生過明教的陳碩真和方臘起義,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基礎。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的圣地,屬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整座山恰似一個天然的覆缽式白塔,以中國的母親花·黃花·伏羲文化開山,由南北朝維摩禪的祖師傅(翕)大士開山立派,儒、釋、道三教合一,建立以不動如來·擱船尖、藥師如來·雨傘尖為中心,千仞壁。

黃山燒餅2立,嵯峨怪石,36石門,環(huán)布鐵圍,邊緣有七金山,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天宮龍宮,七峰三十六天門成園形環(huán)繞的東方二大光明佛國: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和藥師佛的凈琉璃世界·覆船山「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xiàn)」。覆船山隱藏佛光普照的意思,擱船尖隱藏日月寶焰,這里有道自然風光風光"石門九不鎖,天門夜不關",隱藏的就是"朝拜日,夕拜月"的宗教思想,于是這里的開創(chuàng)者們就制作了頂谷大方茶(中國扁形茶鼻祖)和似月似日的燒餅,一樣隱藏著日月同輝的意思,朱元璋以這里為根據(jù)地(吳晗著作【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寶庫】)秘密發(fā)展明教徒為圣戰(zhàn)士,完成他霸業(yè)的堅實基礎,而這燒餅就是這塊深山圣地明將徒素食中的一個產(chǎn)品,適合行軍打仗作為干糧。朱元璋當時也只能吃這樣的食品,他本身也是農(nóng)民出身,吃起來滿口生香。

稱帝后,沒忘這圣地的這么個天物,護國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燒餅。"皇印燒餅"的來歷: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由清代著名"兩淮八大總商"之首,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承辦一切供應,籌劃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江春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構成的家廚團隊根據(jù)他的精心設計并集體開發(fā)研制的燒餅,其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馬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賜名"皇印燒餅" ,寓意乾隆對該燒餅的喜愛程度堪比隨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賞。

黃山燒餅導游詞經(jīng)典精選篇5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古徽州傳統(tǒng)名吃,盛行于現(xiàn)代黃山地區(qū),不但扛餓而且極具營養(yǎng)價值。

人們不禁要問:這么美味可口的黃山燒餅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請聽我娓娓道來。其最佳配方是: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豬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蔥末40克,精鹽100克,食堿15克,芝麻仁75克,飴糖50克,芝麻油100克。用上述材料手工制作皮和餡,經(jīng)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燒烤等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燒烤過程是在特制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于爐內壁,經(jīng)烘烤、燜烤以及將爐火退凈后的焙烤,前后數(shù)小時完成,很是辛苦。因經(jīng)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層多而薄,口味香甜辣酥脆,故而黃山燒餅,又叫“蟹殼黃燒餅”。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毕鄠?357年,朱元璋駐軍歙南覆船山,這里是三縣交界處,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的圣地。朱元璋行軍打仗時身背的干糧就是這種黃山燒餅。建明稱帝后,朱元璋沒敢忘本---這圣地的天物。朱念其救駕護國有功,就順理成章地將黃山燒餅冊封為“救駕燒餅”。清乾隆下江南仍被世人傳為佳話。乾隆一行到達徽州時,徽州官員舉行了盛大的“江春大接駕”儀式,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就是黃山燒餅。其外層酥脆,餅內卻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車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賜黃山燒餅為“皇印燒餅”,寓意乾隆對該餅的喜愛程度堪比其隨身攜帶的皇印,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黃山燒餅最崇高的褒獎。

清有滿漢全席,今有燕窩和三魚(鮑魚、魚翅、魚子醬};中有八大菜系,外有意大利面食。然而,在山珍海味的大世界里,我最想為用十余種原料和十多道工序制成的黃山燒餅廣而告之:用袋裝燒餅擺出“黃山燒餅”四個大字,再用筒裝燒餅擺在下面組成“蟹黃”、“救駕”、“皇印”的字樣。一句漂亮的廣告詞應運而生:游黃山美景,吃黃山燒餅!

5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