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的洛陽著名景點麗景門導(dǎo)游詞
導(dǎo)游詞是導(dǎo)游人員引導(dǎo)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dǎo)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yīng)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洛陽麗景門導(dǎo)游詞,僅供參考。
洛陽麗景門導(dǎo)游詞(一)
洛陽麗景門被贊譽為中原第一樓,有詩曰“麗景城樓世無雙”,是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biāo)志,被評為洛陽市新八大景之一。麗景門再現(xiàn)了古都洛陽的風(fēng)貌,其規(guī)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堪居首位。如今,重新規(guī)劃后的城門樓結(jié)合老街等,形成洛陽唯一一處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景區(qū)??梢哉f,不到麗景門,枉來洛陽城。
景點分布:
麗景門座落在老城中心,倚護城河。景區(qū)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墻、麗景橋和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城門樓上設(shè)有天后宮、九龍殿、賢良廟、觀音閣、城隍廟等大型號宮殿,城內(nèi)是云集老字號商鋪的文化街。許多博物館、藝術(shù)館等,也在麗景門周圍。
景區(qū)特色:
休閑、訪古、朝拜、購物、美食、城市地標(biāo)、古建筑、文化街、宗教
洛陽麗景門導(dǎo)游詞(二)
麗景門概況:
麗景門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最優(yōu)秀的城門,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隋唐時代,麗景門內(nèi)是朝廷諸省、府、衛(wèi)、堂、館、局、臺的辦公場所,如國家行政中心,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公務(wù)員所待的地方;在武則天統(tǒng)治的武周時期,麗景門內(nèi)設(shè)有監(jiān)獄,由酷吏來俊臣掌管,專門搜羅“官員”的犯罪證據(jù),羅織罪名后處死;1945年,日軍攻打洛陽,其它城門都被攻破,唯有麗景門久攻不下,日本侵略者在麗景門繳槍投降;現(xiàn)在的麗景門占地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墻和麗景橋、護城河所組成,其規(guī)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被譽為中原第一門,洛陽第一樓,有詩曰:洛陽牡丹甲天下、麗景城樓世無雙!大唐的腳步,早已散入歷史的塵埃,而那些傳奇,那些故事,依舊刻骨銘心,只有在這里才能真正領(lǐng)略到原汁原味的古城特色,仿佛夢回大唐!真是“不登麗景門、枉來洛陽城!”
城隍爺:
明清時期麗景門內(nèi)北側(cè)有城隍廟,里面敬的是司法之神城隍爺,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洛陽人都要搞“城隍出巡”,抬出城隍爺塑像,在麗景門前晃一晃,在主要街道上逛一逛,讓人們瞻仰。
甕城:
從隋煬帝到唐高宗,麗景門一直平安無事。武則天在洛陽登基成為女皇帝,遇到老臣和李唐宗室子弟的激烈抗?fàn)?。為了維持武周統(tǒng)治,武皇以嚴(yán)刑峻法來消除異己,起用了來俊臣、周興等一批心狠手辣的酷吏。就在麗景門內(nèi)設(shè)立“推事院”,專供酷吏掌管使用,“請君入甕”的典故就源于麗景門。一日,酷吏周興被告謀反,武皇便讓來俊臣審案。來、周二人本是同伙,關(guān)系很不錯,怎么審理呢?來俊臣苦思冥想,生出一計:他請周興飲酒,請教說:“唉,最近審犯人,對方總不招,我想請教老兄,不知可有新的絕招?”周興立即說:“這有何難?用一大甕,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豈能不招?!”來俊臣馬上把周興帶出來,指著已經(jīng)燒得通紅的大甕,臉一沉說:“有人告你謀反,請周兄入此甕吧!”后來,來俊臣也被斬于鬧市,人們恨他,很快就把他的肉割凈了。從此,麗景門內(nèi)不再有冤獄,漸漸恢復(fù)了平靜。
洛陽帝王史館:
洛陽自古帝王州,擁有1500年的建都史,13個朝代,105位帝王,麗景門的帝王史館內(nèi)陳列了在洛陽建都的105皇帝生平的政績。洛陽是歷史上建都朝代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歷史名都。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都城。
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帝王選擇在洛陽建都呢?在于洛陽有優(yōu)越的地理形勢和地理位置,洛陽東邊有虎牢關(guān),西邊有函谷關(guān),東南方向有嵩山,又位于伊洛盆地的北緣,四面環(huán)山,洛陽城里又有伊、洛、瀍、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所以自古有“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所以,北宋歷史學(xué)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清君只看洛陽城”。
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故事都在這里傳頌。稍后在九龍殿,供奉有在洛陽建都功勛卓越的九位皇帝塑像,我們再一一詳細(xì)了解。
洛陽麗景門導(dǎo)游詞 (三)
進入甕城,抬眼望去,巍巍古廟立于箭樓之上,登城拾級而上,來到最高層的景點,南北兩側(cè),有象征洛陽十三朝古都的十三根描金龍柱,似一排昂首而立的勇士守衛(wèi)著城樓,沿著雕梁畫棟的弧型長廊,這里曾是歷代進行百官及萬民祭祀神靈祈福納祥之處,這里有“河洛文化長廊”和“帝王史館”。 河洛文化是中化民族文化的祖根文化,河洛文化長廊里展示了眾多的河洛歷史名人及其對社會進步做出的卓越貢獻。
麗景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最為優(yōu)秀的城門,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
麗景門經(jīng)開發(fā)改造后成為集古跡、民俗、餐飲、娛樂、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景區(qū)。天后宮、九帝宮、三神殿、城隍廟、觀音殿等古跡廟宇分列其中。被評為洛陽新八大景之一,有“不到麗景門,枉來洛陽城”之說。
洛陽麗景門導(dǎo)游詞(四)
天后宮:
這里供奉的是海峽兩岸的和平女神媽祖,媽祖姓林,林姓的祖先在中原大地上,很多海外的華人在這里瞻仰媽祖神像,填補了他們的思鄉(xiāng)之情。媽祖姓林名默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她從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還精通醫(yī)理,她的一生都在從事慈善事業(yè),終生未嫁,宋太宗雍熙四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媽祖在湄洲島救助海上漁民時羽化升天,從此以后,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媽祖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
無論是鄭和下西洋、還是姚啟圣、施瑯收復(fù)臺灣都是得到媽祖的庇佑才屢建戰(zhàn)功。所以歷代朝廷對媽祖都有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與黃帝、孔子同列入國家祀典。媽祖是全世界的媽祖,她護國屁民、搶險救人、有求必應(yīng),千百年來,歷史在不停的演變,但媽祖信仰一直深入人心,媽祖的大仁大義、大智大勇、大愛大德成為了全天下所有航海人的救星;她的功德與美名備受百姓、皇帝及外國友人的禮贊,媽祖文化和媽祖信仰遍及全球,在全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共有六千多座媽祖廟,有三億多的信眾,而麗景門城樓上是中原地區(qū)唯一的一座天后宮,每年媽祖誕辰和羽化升天日都會在這里舉辦大型的祭祀活動。2009年媽祖信俗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是我國首個信俗世界遺產(chǎn),媽祖已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共有的精神財富和民族之魂的化身!
媽祖兩側(cè)是她的兩個護法神千里眼和順風(fēng)耳;右邊墻上這幅畫是媽祖的誕生地福建莆田賢良港和羽化升天地福建的湄洲島。
河洛文化長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gòu)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jù)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佛教首傳于洛陽,老子在洛陽著《道德經(jīng)》,孔子曾三次入周問禮學(xué)習(xí)洛陽禮樂文化;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fā)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fā)明造紙術(shù),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的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驚動洛陽全城,就是因為洛陽擁有千年的建都史,才孕育了這最珍貴古老文明!
在長廊中間我們看到“徐氏祖宗祠”,我們麗京門旅游集團的董事長徐國忠先生是全球徐氏宗親聯(lián)誼會的總會長,全球的徐氏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麗景門舉行,并進行大型奉祭祖先的祭祀活動。
觀音閣: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宏愿,當(dāng)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只要真心念到: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yīng)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xiàn)化不同的形象。
鐘樓:
麗景門的富貴吉祥鐘,大家都可以自由的敲一敲,相信一定會給大家?guī)砗眠\的,每年除夕之夜和白馬寺的鐘聲同時敲響。
九龍殿:
大禹: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禹在位十五年,葬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湯:商朝的創(chuàng)建者,是一位宅心仁厚之君,在位30年,湯建立商朝后,對內(nèi)減輕征斂,鼓勵生產(chǎn),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tǒng)治區(qū)域,影響遠(yuǎn)至黃河上游,另很多部落都來納貢歸服。湯的妻子有個陪嫁奴隸,名叫伊尹(飲食業(yè)的始祖),湯差使他在廚房干活。伊尹很有才能,為了讓湯發(fā)現(xiàn)自己,故意有時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時卻或咸或淡。有一次,湯就此事責(zé)問他,他就趁機向湯談?wù)摿俗约簩χ卫韲囊娊狻鬄轶@奇,知道他是一個賢才,就免除他奴隸的身份,任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謀劃下,湯一舉滅夏。
周平王(姬宜臼):中國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他是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幽王的正室申后。周平王依仗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持殘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各國之間的兼并越來越有發(fā)展,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諸侯當(dāng)權(quán),天子無實權(quán))。
劉秀:劉秀,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在位33年,漢景帝后裔,漢高祖九世孫。殲滅王莽統(tǒng)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fù)漢室政權(quán),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xué),提倡儒術(shù),尊崇節(jié)義,為一賢明的君王。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學(xué)歷最高的皇帝,太學(xué)生出身。
曹丕: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魏朝的開國皇帝。在位6年,由于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稱為“三曹”。
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繼承司馬昭的王位,建立晉朝,史稱晉武帝。公元280年,派大軍伐吳,東吳滅亡,從此結(jié)束了三國鼎力的局面。司馬炎在統(tǒng)一之后,以為天下無事,便將州郡的守衛(wèi)兵加以撤除,同時實施占田法與課田法,企圖與民生息;但是司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經(jīng)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國婚姻,以便挑選宮女;滅亡孫吳之后又將孫皓后宮的五千名宮女納入后宮,于是司馬炎的后宮便有萬人規(guī)模。
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數(shù)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并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zhǔn)。是西北方各民族陸續(xù)進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jié),對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無論是少林寺的創(chuàng)建還是龍門石窟的開鑿都是在北魏時期開始的,對佛教的推崇日盛。
洛陽麗景門導(dǎo)游詞 (五)
麗景門最早始建于隋代,據(jù)《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曰麗景門,北曰宣輝門。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
麗景門始建于隋朝,整個麗景門景區(qū)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墻和麗景橋(古時為吊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guān),上干浮云,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qū)的龍頭。成為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biāo)志之一,并且被評為洛陽八景之一。
古都洛陽,在公元前21世紀(jì)孕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至公元十世紀(jì),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稱王、稱帝者達(dá)104人之多,(其中有九位功績卓著的皇帝的仿真塑像在麗京門城樓景區(qū)九龍殿內(nèi)供奉,供后人祭拜)史稱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使洛陽以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享譽世界。
今日的麗景門是由洛陽市政府投資三千多萬元于2002年在原址新建的,占地面積一萬八千余平方米,城門樓共分四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2004年竣工。整個工程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墻和麗景橋(古時為吊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guān),上干浮云,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qū)的龍頭。其規(guī)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成為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biāo)志,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新建后的麗景門被評為洛陽市新八大景。不到麗景門,枉來洛陽城!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麗景門是古都洛陽唯一一家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景區(qū),有詩人用:“洛陽牡丹甲天下,麗景城樓世無雙”來贊美它無限的魅力。
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