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山東名勝旅游景區(qū)公園導游詞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東名勝公園導游詞,僅供參考。
濟南趵突泉公園導游詞(一)
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游園賞泉。
我們公園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F(xiàn)居市中心,位于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形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云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為眾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征。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這就是趵突泉景區(qū)、三大殿景區(qū)、尚志堂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東門入口區(qū)、楓溪景區(qū)、滄園景區(qū)、白雪樓區(qū)、南門入口區(qū)、萬竹園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qū)在我們公園內西側,是全園構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為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xiàn)是<<春秋>>上關于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zhí)發(fā)生戰(zhàn)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于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為人所知已經(jīng)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曾鞏始稱為趵突泉,并流傳至今。不過,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傳神。
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霸旗F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多有贊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yǎng)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滴酢⑶』实鄱荚邗劳蝗厡懺娍淌?,頌揚名泉,當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贊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為木橋,明代萬歷初所建,天啟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后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為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來的樣子,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為何稱“蓬山舊跡”?意為東海神山不過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為“蓬山舊跡”。泉池西側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于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亭西墻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為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鐘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為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游客有的可能會發(fā)現(xiàn)突變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shù)袅?,才使“突”字變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后所建,近年來成了“閑時墨客會名優(yōu)”京劇名流演出的舞臺。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幾凈的建筑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jù)說當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這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當品嘗到趵突泉水后,竟將南巡中攜飲之 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為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游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tǒng)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筑群。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yún)味促e的教師鐘離權,稱“鐘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斗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lián),“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面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后恢復為“濼源堂”。游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F(xiàn)在的祠是明代建筑。娥英祠后面的“三圣殿”是清代建筑。在院落內花格透墻鑲嵌著的30余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后<<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極為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千佛山森林公園導游詞(二)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千佛山森林公園,我是你們的導游**。
位于易縣城西北16公里處的千佛山森林公園是省級森林公園,總面積20000多畝,森林覆蓋率65%,平均海拔1122.6米,有三條主要溝壑。景區(qū)內怪石林立,群峰凸起,林木茂盛,溪水潺潺。
傳說在隋朝年間,有一些佛家能工巧匠在沙峪口的一個溶洞內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供佛家弟子學習、奉仰,由此得名千佛山。后由于戰(zhàn)亂,此洞被封閉。
$$孔林導游詞 ·山東曲阜導游詞 ·青島導游詞 ·山東泰山導游詞
千佛山景區(qū)物種豐富,喬、灌、藤木樹種幾百種,草本植物和珍稀菌類藥材上百種,十幾種珍稀野生動物,被人們稱為“保北野生物種基因庫”。漫山遍谷的石灰?guī)r,便是上乘的上水石。山勢雄 偉壯觀,林海蒼郁。冬季冰雕玉砌,夏季清爽宜人,是理想的觀光旅游目的地。
山東龍山森林公園導游詞 (三)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龍山風景區(qū)。首先自我介一下,我姓xxx,大家叫我小x就行了。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預祝我們旅途愉快!
龍山是不能用雄偉和挺拔來形容的,但在這里你可以嗅到魯中地區(qū)特有的芬芳。龍山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幅獨具魅力的精彩畫卷。金龍?zhí)兜男忝?,如意寶葫的靈氣,娛樂廣場的休閑,書畫院的意蘊,龍山道場和靈云寺的神秘,桂花園的精湛,動物園的活力,槐花谷的幽深,鳳凰山莊的美食等,一樣是夢寐的地方,一樣給您滿眼的綠和滿腹的情。這是一個充滿濃郁鄉(xiāng)情的地方,這是一個包羅自然萬象的地方,獨特的文化氣息將令您度過一個遠離喧囂和煩躁的陽光假期。想必大家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想一睹龍山芳容了,那就讓我們一起掀起龍山的紅蓋頭吧。
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山的基本情況吧:龍山風景區(qū)坐落于古戰(zhàn)場長勺之戰(zhàn)所在地,背靠齊長城,南望鳳凰城,龍山因其獨特的自然形態(tài)而得名。當你登山遠望時,就會發(fā)現(xiàn)蜿蜒起伏的山勢就像一條靜靜盤臥的巨龍,山腳下的龍?zhí)毒拖耔偳对诔缟骄X中的一顆明珠,而這山勢和水勢相為呼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游龍戲珠”的奇特景象。龍山占地面積15600畝,山上年平均氣溫12.8度,土壤濕潤肥沃,山間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含有有益于人體的負氧離子,每平方厘米高達854000個,是普通公園的數(shù)百倍,被專家稱為“天然氧吧”。這里峰崖蒼秀,芳草異卉,清泉鳥鳴,四季美景可以說是美不勝收。
首先大家看到的這個大門是龍山的第一關,它叫作“巨龍門”,它高8米,寬10.3米,采用四柱三門形式?!熬摭堥T”三個字是由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先生所題寫。
過巨龍門向左拐就是龍山飯莊,這里有高標準的餐廳,傳統(tǒng)的民間小吃,龍山特產(chǎn)像一些時令野菜、山珍等,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過龍山飯莊向東走是石刻“步仙”二字?!安较伞鳖櫭剂x也就是一步成仙,從此處經(jīng)過踏上仙人路便進入仙境了。相傳八仙就是從這里去往蓬萊的。大家不妨重走仙人路,體驗一下神仙的待遇。
過金水橋大家看到的這片荷花池就是金龍?zhí)读?。金龍?zhí)端婷娣e2000多平方米,水深1.5米,旱澇水深不變。金龍?zhí)缎纬捎?600年前,這里是一片深淵,地下與東海相連。相傳這里大旱大澇的時候,百姓向上天乞求風調雨順,潭中的金龍和金龜就顯靈了,金龍騰空而起盤繞住福山,金龜伏在岸邊鎮(zhèn)守金龍?zhí)丁拇诉@里風調雨順,百姓感激不盡。這個金龜相傳是龍的第九個兒子,龍生九子而不成龍,這個金龜叫做“吡歙”,最善于負重,所以用它來馱碑。
在金龍?zhí)兜膶γ媸驱埳降缊?。這里是宗教朝拜的盛地,大家在此可以許香還愿,乞求福壽平安。
大家隨我一起看看吧。
首先看到的是關圣帝。關羽,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三國時期蜀王劉備的大將,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以“忠、義”流芳百世。人們把他崇拜成了神,建廟祭祀。在過去啊,人們求雨,求晴,出兵打仗,除妖除魔,求子,求財,出門的時候都會向他祭拜。大家也拜拜吧,他可是與玉皇大帝比肩而坐的。
這個呢就是財神爺:他是道家供奉的諸神之一。每逢春節(jié),許多家都要接“財神”、“敬財神”,敬罷財神吃扁食,扁食是“財神所賜的元寶”,也就是今天的水餃。說是接來了“財神”,吃了“元寶”,就會“財運亨通”、“福祿盈門”、“金銀滿堂”。祝大家都能發(fā)大財,生活幸福。
佛法揚萬善,鐘聲報平安。大家可以去撞響印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大鐘,鐘聲憨厚宏亮,真的能使您心曠神怡,祝愿全家健康、平安。而這一方的風調雨順自然也有你的功勞了。
這是五賢祠,供奉的老子、荀子、孔子、孟子、莊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對于中國哲學,老子對于天、地、人的奧妙以及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唯心且辯證的哲學思想體系;對于中國宗教,老子的學說給歷代的宗教家以啟迪,成為道家學派的理論奠基者,及至今日,他的思想仍是影響深遠;對于中國文學,自古以來文人志士對《老子》都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對老子的思想推崇備至。概括起來,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建立在三種“道”的基石上,即宇宙之道、治國之道、人生之道。宇宙之道:自然之道,順應自然規(guī)律;治國之道:無為而治,在“出世”中治世;人生之道:為而不爭,歸順自然,以無欲無求修生養(yǎng)性,復歸于樸。老子反對自以為是,驕傲自滿,勸導人們能屈能伸,謙虛謹慎,清心寡欲,老子所提倡的這種重返自然,悠然循世的人生之道,才給那些郁郁不得志而不是浪漫天性的后人提供了棲息的心靈家園。其中我們最常理解的是老子的“無為,“無為”是不是意味著徹底的無所作為,而任由擺布呢?恰恰相反,“道常無為而無所作為”,“無為”只是一種方式,無為的目的是為了“無所作為”,“無為”是不妄為,只有不妄為的順應客觀規(guī)律,把握規(guī)律的運動方向才會讓事物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這也印證了《老子》從無生有,有生萬物的觀點,以“出世”情懷興邦治民,以“不爭”風度笑面人生。在現(xiàn)實的今天,老子思想對如何營建和諧社會,如何進行政府體制改革,如何提高市場效率和促進社會公平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大到國家無為而治,小到個人無為養(yǎng)生,老子提出了養(yǎng)生真決: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財貨,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自然界博大無邊,欲望又無止境,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窮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勢必要勞神傷心,損害健康。這就是老子,一位智者,哲者,圣者,讓我們把對老子的尊崇化為最實際的行動吧,拜一拜老子,益壽延年。
田橫山文化公園導游詞(四)
田橫山自古為軍事要塞,而尤其值得驕傲的是,這里曾是末路英雄田橫安營扎寨的地方。
田橫是戰(zhàn)國時期齊王田氏的后裔。秦朝末年,沒落為平民。后響應陳勝吳廣抗秦,與劉邦、項羽逐鹿中原。開始同盟,逐漸分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漢高祖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田橫不愿臣服,被韓信戰(zhàn)敗后率殘部五百人流亡到時為東夷之地的海邊荒島。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劉邦多次派遣使節(jié)到荒島招安,田橫若向朝廷稱臣,即可晉京封侯加官,否則朝廷便出兵圍剿孤島,斬盡殺絕。田橫為保存五百火種,被迫離島赴京。行至距都城洛陽三十里的一處驛站時,田橫凜然自刎,并在死前囑托兩位隨從將他的頭顱獻給劉邦。當劉邦見到田橫那形容未改的頭顱后,深為其剛烈之氣感慨而震驚,遂以王者禮儀予以厚葬,并下令任命田橫的兩個隨從為都尉,發(fā)士卒二千。田橫的葬禮剛畢,兩位隨從便在田橫墳前各自挖一洞穴同時自殺,隨主而去。當田橫死不稱臣以生命捍衛(wèi)尊嚴的消息傳到荒島,五百壯士全部步其主后塵,合眾自殺,以身殉節(jié),驚天地,泣鬼神,十分悲壯。從此,這座海島姓田而不姓漢,田橫山成為氣節(jié)的象征。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史籍的疏漏和籠統(tǒng),一直考證困難,眾說紛紜。唐宋以來,文獻所見“田橫島”與“田橫寨”,大致可有三說,即海州(今連云港)說、即墨說和蓬萊說。三種說法都有一定根據(jù)。其實民間傳說田橫所居的海島,在山東沿海還有多處,都未發(fā)現(xiàn)原始遺跡。山東大學的劉敦愿教授認為,當年劉邦指出,田橫還居于要地,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蓬萊地處膠東海濱,渤海海峽又有廟島群島,在軍事上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危急時尚有回旋余地,必要時還可以從海上遁走他方,借助外援。因此,對于田橫的居守之地,他的結論是接近“蓬萊說”的。
不管田橫的五百壯士殉難處是否在今天的田橫山,他們的營寨曾經(jīng)駐扎于此恐怕不會是憑空臆想出來的。既然是當年英雄們駐足的地方,就足以令今人大發(fā)思古之幽情,低回憑吊一番了。這也是它的價值所在,它的引人注目之處就在于其深厚的歷史。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這里已辟為文化公園,既給游人提供了觀光覽勝的場所,也為田橫這位令人敬佩的末路英雄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田橫山文化公園位于蓬萊閣西側,總面積19231平方米。它以自然風光為形,以人文為魂,成為與丹崖仙閣相協(xié)調的綠色背景。整個景區(qū)設計精巧,布局合理,古跡史蹤,山情海韻,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恬淡雋秀的迷人畫卷。
田橫紀念廣場:田橫紀念廣場位于田橫山東南坡,是進入田橫山的第一個景點。廣場主要由《田橫與五百壯士》大型浮雕和《祭田橫墓文》石刻等組成。
《祭田橫墓文》:《祭田橫墓文》是從《韓愈文選》中節(jié)選的。唐貞元十一年九月(公元795年),韓愈去洛陽路經(jīng)田橫墓時,為悼念田橫而作祭文。祭文中對田橫的氣高節(jié)烈、威武不屈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田橫雖然沒有完成復國大業(yè),卻牢記國恥,不甘受辱,傲視生死,不損名節(jié),其英雄氣概,與日月同暉,光照千秋。
《田橫與五百壯士》浮雕:廣場正面的這幅大型浮雕,是根據(jù)美術大師徐悲鴻先生力作臨摹而成。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有意思的是,徐悲鴻大師把自己的五官相貌,“移植”描繪到五百士之中一個人的臉上。當時,正值蔣家王朝初建,以統(tǒng)一中國之名,行一統(tǒng)黨國之實。這幅油畫適時而出,其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受到紅色根據(jù)地的高度贊揚。這幅珍品被公認為徐悲鴻代表作之一。皖南事變后,田橫精神曾一度成為重慶《新華日報》和延安《解放日報》的熱門話題。
田橫寨遺址:這里是田橫寨遺址,為長方形,東西長120米,南北寬80米。南側的“田橫寨遺址”石碑為書法家大康題寫。這座田橫紀念柱高7米,采用花崗巖雕鑿而成。四面浮雕分別表現(xiàn)了“聚事”、“演練”、“進攻”、“建國”四個場面。西側是一座田橫雕像。他面北而立,氣宇軒昂,象似在高呼“吾豈能北面而事臣?”雄姿凜然,氣壯山河。
三生石:這里是三對刻石小品。兩只手的手心兩兩相對,依次是“心心相印”、“花好月圓”、“福壽雙全”,代表了一對情侶從相知相愛到喜結良緣,再到白頭偕老的幸福歷程,也是對游人中的每對情侶的最美好的祝愿。三生是指佛教所說的前生、今生和來生,也指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三個階段。三生石寓意在人生三個階段幸福美滿、好運常在,即所謂“三生有幸”之意。
翠薇廊:這座順著山勢逶迤而上的翠薇廊,是一座仿木質結構的框架建筑。它造型典雅,色調溫馨,紫藤纏繞,綠蔭遮日,清風徐徐,落英繽紛,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煙波亭:這座小亭名為煙波亭。煙波,形容煙霧籠罩的水面。唐代詩人崔顥在他的《黃鶴樓》詩中寫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我們在這座小亭中佇立眺望,看到的卻是煙波浩渺的大海,心境恐怕也與崔顥的詩句所寫相去甚遠。
山東導游詞 (五)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省鞏縣人。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從三十五歲開始,他到長安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參加進士考試時,時相李林甫以“野無遺賢”為幌子,一個也不錄取。他在長安城中,追隨達官貴人,希望進入仁途。整整十年,毫無希望。最后,改變辦法,直接向唐玄宗進獻(三大禮賦),才引起注意。幾經(jīng)周折,終于得了個 “左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管理軍械)”的小官。這時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夜了。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先被安祿山俘獲,后只身逃出,才被肅宗李亨任命為左拾遺。由于營救房琯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永遠地離開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關中大旱,他隨災民流亡。隨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經(jīng)由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進入四川,在成都暫時安居下來。由于得到嚴武、高適等人的資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個年頭。
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離開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陽、長沙、衡陽流浪。公元七七0年,這位天才的詩人,終因貧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的詩慣以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精雕細刻的語言、鏗鏘流暢的音律、一唱三嘆的韻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時代的呼聲、人民的苦難和他自己的種.種感慨,使他自己成為唐代詩壇的偉大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放射著不滅的光輝。
杜甫和泰山關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到山東,是省親的必楠。其次,唐人詩人率皆重視旅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他們共同遵循的準則。杜甫青年時期先游吳越,次游齊趙,可以認為是增加閱歷、開擴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動。其三,友情所系。天寶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適在河南洛陽相識,隨后,結到河南東部和山東游歷,并與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蘇源明亦在泰山讀書(相傳蘇源明讀書處在泰山山頂)。其四,山東文化的吸引。山東是孔孟的故鄉(xiāng),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搖藍,源遠流長的文化,給杜甫以強烈的吸引。我們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東。其中,開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東時,正是唐王朝追謚孔子為文宣王,改變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與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時候,不會是偶然的巧合。據(jù)我們簡略統(tǒng)計,從開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從天寶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時間在山東一帶游歷,山東風物對他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關于泰山的詩,首先和他到兗州看望父親有關。他的《登兗州城樓》詩寫道:
我到兗州來接受父親教訓的時候,
才第一次登上兗州城上的南樓。
遠望天上的浮云連接著泰山和東海,
一望無際的平川連接著青州和徐州。
孤單矮小的周嶧山上秦人的碑刻還在,
荒涼的城中魯人的靈光殿依舊存留。
齊魯在寺上演出過多少歷史的活劇,
我憑眺歷史的遺跡有無限感慨和憂愁。
這首詩的第一句原詩是:“東郡趨庭日”。東郡,指兗州,趨庭,是用典。據(jù)《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疾走而過。孔子問孔鯉:“你學習‘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教訓兒子說:“不學‘詩’,是無法把話說好的?!笨柞幘妥窠虒W“詩”。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鯉又疾走而過。孔子問孔鯉說:、你學習‘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笨鬃佑纸逃杻鹤诱f:“不學習‘禮’,你怎么會處世呢?”孔鯉就遵教學習‘禮’。因此,后來,“趨庭”一詞就成為父教訓兒子,兒子接受教訓的代名詞。由此可見,杜甫這首詩的寫作時間當是青年時代來山東省親時的作品。其次,在這首詩里,杜甫對山東有良好的印象。山東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壯偉的風物在他的心靈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東的游歷,使杜甫對山東風士人情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山東的感情也逐漸加深,他在詩中稱贊“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方位的歷下人物;描繪“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莊”的泰山形勝。特別是號稱五岳之首的泰山,時進在他的詩中出現(xiàn)?!秾τ陼鴳炎哐S主簿》詩說:
巍峨的泰山上濃云四起,
潑墨烏云在滿天空翻騰。
轟轟的雷聲使人心膽顫,
濠沱大雨嚇得魚下沉。
座中陳列的是賢人白酒,
門外傳來的是長者車聲。
相邀時恰值雨后的泥濘,
騎馬到您的階下來相迎。
前人以為,許主簿是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的主簿(掌管文書印鑑),杜甫和他屢有交往。這首詩寫泰山云雨雷鳴,十分有氣勢。我們知道,高山易聚云興雨,所以《公羊傳》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興起,在極短暫的時間里連合成大片云團,不一會兒就可臺布雨于天下”的記載。泰山云雨,清人葉燮在他的《原詩》中,借以形容寫詩作文,別具風味。茲轉譯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現(xiàn)出來的文章,就是風、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風、云、雨、雷變紀莫測,無邊無際,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極好的文章。試以一例為論:
泰山上的云彩,剛地極少極少,但不一會兒就遍布天下。我曾約有半年的時間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變紀的情狀;有時云興起時只是極少極少,轉眼之間,便充塞天地;有時候呼個山峰同時云出,氣勢甚大,但升至峰頂即自行消散;有時候濃云密布,連陰數(shù)月不散;有時候一頓飯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時云如黑漆;有時候云如白雪;有時候云大如鵬鳥(這當然是《莊子·消遙游》中的水擊三千里,翹如天邊之云的大鵬)的翅膀;有時候云絲散亂,狀如人頭上的亂發(fā);有的龐然大塊飄浮天際,別無相繼;有的纖細連綿絡繹不絕;忽而黑云大作,當?shù)厝艘哉疾奉A測說,將要下雨,然而終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現(xiàn),當?shù)厝擞忠哉疾奉A測說,將要天睛,忽而終于下雨。云的形狀動態(tài),千變萬化,沒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沒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興起的云有的歸山,有的競一去不返,有的全部歸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歸山,也沒有是次是相同的。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極妙極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