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素材初中作文五篇

喬洪221147 分享 時間:

  讀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覺得孟子真不愧為“亞圣”,對戰(zhàn)爭的勝敗分析得蠻透徹的。遍觀此文言文,哲理深刻,文采飛揚,不失為一篇無論從軍事角度還是從文學角度看都非常精彩的好文章。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某踔凶魑牡玫蓝嘀У拦阎x后感,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一)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當然不會提倡戰(zhàn)爭。所以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戰(zhàn)略后,話題一變,強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從而得出“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結論。

  1, 黃沙百戰(zhàn),“人和”至上

  這是孟子所強調的第一點——“人和”至上,不難理解,得人心者得天下嘛!“天時不如地利”這句話說得就有些勉強了。當年諸葛孔明把司馬懿誘到一條山谷中——對于諸葛亮來說,這可是絕佳的“地利”:蜀軍點燃大火,眼看進退不能的司馬懿和大批曹軍就要被燒死在山谷中,可此時突然天降大雨,把火澆滅,使曹軍得以逃脫,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此可見“天時”與“地利”是相輔相成的。但“人和”是絕對至上的,沒有“人和”的戰(zhàn)斗是很難勝利、得民心的。正所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所推崇的“不戰(zhàn)而威天下”正是儒家所推崇的。通俗點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跟“強扭的瓜不甜”“致人而不致于人”有點相似,提倡以“仁”或“德”威天下。雖說秦橫掃六國、元鐵騎踏遍亞洲,二戰(zhàn)時德國想以閃電戰(zhàn)征服世界,都是以兵革之利威天下的,想“不戰(zhàn)而勝”好像不可能。但唐太宗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改變了“貴中華,賤夷狄”的觀念,力求平等對待少數(shù)民族,被少數(shù)民族的人們尊稱為“天可汗”,從而完成了唐朝大一統(tǒng)局面。唐太宗沒有“動兵革”卻“威天下”,正所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就是失道寡助;“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就是得道多助。隋煬帝暴政,游江都、征高麗、修運河,人民怨聲載道,于是農民起義不斷,國家狼煙四起,隋不久便滅亡了。袁世凱不顧人民的反對,龍袍一披就人模人樣地由大軍閥變成了皇帝,想維持我國幾千年的“帝制”,結果龍椅還沒坐熱就被趕下了臺。寡助之至,一事無成。而中國紅軍、解放軍因為是正義之師,紀律嚴明,所以有群眾基礎,深受人民愛戴,取得抗日、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這真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必壓邪。正所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這篇文言文,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得“人和”終不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二)

  這一周開始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對孟子的了解僅限于他的“仁政”學說,沒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讀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認識。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但是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腳步,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執(zhí)著的提出 “仁政”。指出“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則“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是治國之道?!叭撕汀笔菓?zhàn)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為了進一步說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兩種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這兩種人都不是普通的個人,而是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zhàn)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么,什么叫“正義”?“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這是富于現(xiàn)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當今社會上這種“得道”的人實在不在少數(shù),他們?yōu)榱俗约旱男拍钚凶咴诟餍懈鳂I(yè),雖然他們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異彩紛呈,以后更會發(fā)揚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三)

  人活在世間,就應多行善事,廣行仁政。事不能做盡,凡事皆要以大眾利益為主,這樣的人就是得道者,助人者人助之。如果壞事做盡,不休會他人的感受,把一些有害他人的事強加于別人,這樣的人不但害別人也害了自己,最終會導致眾叛親離,人人得爾誅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四)

  曾國藩說過:“成大事者必以多得助手為第一要義。”怎樣才能多得助手呢?孟子早在2 300多年前就給出了一個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币馑际钦f,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會有很多人忠誠地支持你,幫助你,甚至連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隨在你的身后;否則,就不會有多少人對你忠誠,甚至連夫妻這樣的親人都會與你同床異夢。

  愛是唯一的管理之道。如果你能夠懂得愛,你就能夠深諳管理學的奧秘。所以,孟子又 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弊鳛橐粋€企業(yè)家,你的強大,不是因為你的企業(yè)規(guī)模有多大,也不是因為你的產(chǎn)業(yè)有多么朝陽,甚至也不是因為你的市場營銷有多么強勢,而是因為員工們和顧客們對你認同、愛護與支持。當一個懂得愛的君子和一個不懂得愛的勢利小人對弈的時候,就會因為這樣的認同、愛護與支持,出現(xiàn)仁者無敵的文化現(xiàn)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五)

  孟子得出一個結論:“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蔽也荒苷f劉備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對,但作為一個義無反顧的反曹英雄,他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君子。以赤壁大戰(zhàn)這個案例而言,劉備和孫權面對氣勢洶洶的曹操,也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了。

  赤壁大戰(zhàn)成就了孫權,成就了周瑜,也給劉備的事業(yè)帶來了迅速發(fā)展的機會。正是因為這次機會,才使得劉備從一員寄人籬下的客將,迅速成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劉備并沒有最終實現(xiàn)他復興大漢王朝的夢想。公元223年,漢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為痢疾并發(fā)癥,病逝于白帝城。

  漢昭烈帝是劉備的謚號。為什么稱他是漢昭烈帝呢?因為在曹丕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之后,諸葛亮等人在成都擁立劉備繼續(xù)做大漢王朝的皇帝。所以,漢獻帝并非是大漢王朝的末代皇帝,劉備的兒子劉禪才是。大漢王朝的歷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應該是483年。

  有人說,劉備只是漢獻帝的遠房親戚,從血緣關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漢王朝的皇帝。我卻以為不然,因為漢光武帝劉秀,也曾經(jīng)有過和劉備一樣的經(jīng)歷。劉秀在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劉備也是從小就成了孤兒。劉秀在少年時代做過農民,劉備在少年時代做過小商販。劉秀是前朝漢平帝和孺子嬰的遠房親戚,劉備也是漢獻帝的遠房叔叔。劉秀創(chuàng)造過輝煌燦爛的“光武中興”,如果劉備能夠多活20年,誰說他不可以創(chuàng)造出大漢王朝的第二次中興?雖然劉備在軍事謀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諸葛亮,但他的領導力卻足夠與漢光武帝劉秀比肩。從這兩位皇帝的謚號上講,漢光武帝的“光武”與漢昭烈帝的“昭烈”幾乎就是同一個意義。只要大漢王朝的國號在繼續(xù)沿用,以仁愛治理國家的施政綱領還在一脈相承,我們當然應該把蜀漢的歷史看作大漢王朝的延續(xù)。對于老百姓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好的皇帝、一個好的國家領導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脈。

143077